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過度旅遊 逼死全球名勝熱點

每年暑假,是全球旅遊旺季,特別在沿海度假地區,遊客湧現,熱門酒店、景點及食肆應接不暇。然而,並非所有地方都張開雙臂迎接旅客,本月中,歐洲南部捲起一陣反對「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示威浪潮。

以西班牙巴塞隆拿為首的SET聯盟,聯同該國其他城市馬略卡、聖薩巴斯安、格拉納達,以及意大利的熱那亞、米蘭、拿坡里,加上一些葡萄牙城市,同時發起遊行抗議,示威者用水槍射向旅客,又把顏色煙霧彈擲入旅館,他們高舉「旅客蜂擁逼死城市」、「貪婪讓此變成廢墟」等標語。

巴塞隆拿居民約160萬,然而每年到訪的遊客接近2600萬,過量旅客到訪,造成的民生影響,不容忽視。西班牙主要城市的酒店住宿,平均每晚100歐羅或以上,而且有不少(特別在首都馬德里)是非法出租的住宅單位。大量旅客湧入導致房價上漲,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住屋成本,變相令他們也要「捱貴租」。

巴塞隆拿示威者反對旅客到訪

分隔旅客與居民

巴塞隆拿市政府暫時承諾,2028年將禁止所有民用住宅單位向旅客出租,屆時遊客只能入住酒店,保證不會影響當地人的居住條件;馬德里市政府亦有類似舉措,開始落實將旅客和平民住處分隔,建造專為遊人而設的住宿區域,減少旅客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

新冠疫情後,全球旅遊事業慢慢復甦,跨國旅遊又再變得頻繁,太多旅客集中在一些名勝熱點,變成各地政府不得不處理的問題。

在吸引旅客和維持民生生活質素之間,該如何平衡?意大利威尼斯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案例。水都的陸地部分不只連年沉降,而且也有嚴重的人滿之患。

在七十年代,威尼斯主島大概有17萬居民,目前已銳減至約5萬人。但被其古蹟和水上風光吸引來的旅客,2023年有近2000萬人,可見旅客與居民的比例嚴重失衡。去年,威尼斯市政府破天荒徵收「入城稅」,每位到訪旅客須繳交每天5歐羅。有當地議員對此表示歡迎,認為空談近30年的節制遊客措施,終於付諸實行。可是有更多威尼斯市民認為,僅5歐羅的額外支出,不足以減少遊客。更重要的是,因這稅項而來的額外收入,將會用在哪裏?如果新增的資源用在旅遊推廣、吸引更多旅客的宣傳上,水都的旅客人數可能不降反升,弄巧反拙。

如果歐洲的事例距離太遠,在亞洲一樣可以輕易找到「過度旅遊」例子,日本正是首當其衝的國家。去年,日本全年入境旅遊人次,高達3700萬,按年大幅上升47%,同時突破了疫情前2019年所創下的旅客人次。預測今年入境旅客數目,將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過度旅遊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在日常民生層面上,旅客經常阻塞交通、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及亂拋垃圾,甚至不顧安全站出馬路拍照(年初北海道小樽就有一名香港女遊客,走到火車軌拍照時被列車撞倒喪生),對當地居民持續造成困擾。

平衡利益與弊端

民間普遍認為日本政府應對疫後的過度旅遊,反應太慢,而現有機制不足以平衡旅客湧入帶來的利益與弊端。日本政府期望,到2030年每年到訪旅客達6000萬人次,並且藉此為該國創造1000億美元收入。如果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響,的確能重振東瀛近年疲弱的經濟。不過,在看見1000億美元之前,日本市民和幾個大城市能撐得住嗎?

其實,大約在2017年後,歐美媒體已開始關注過度旅遊所衍生的問題。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當時列舉12個旅客為患的地方,建議大家起程前三思,包括印度泰姬陵、秘魯馬丘比丘及南極等。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在2018年,正式將過度旅遊定義為「因為外來旅客而嚴重地為市民生活和旅遊體驗帶來負面影響」。

要知道,不一定主要城市,或者如印尼峇里島這種每年有上千萬人到訪的度假天堂,才有過度旅遊問題。就算每年僅五六萬遊客的南極,因缺乏交通住宿設施,當地環境同樣不宜過度開發,需要小心保護,幾萬旅客已屬過量,足以影響生態平衡。同樣地,珠穆朗瑪峰雖然是世界天險,想登峰必須得到核准證;去年嘗試登山者剛突破1000人,看似很少,但已在狹窄山道上造成擁擠,網絡上甚至流傳珠峰山腰大塞車險釀意外的驚險鏡頭。

值得留意的是,大量旅客不一定等於出現過度旅遊,以英國倫敦為例,有足夠住宿配套和完善交通網絡,遊覽觀光和都市生活就能和諧並存。面對如猛烈洪水的旅客浪潮,令旅客玩得開心盡興(並且肯花大錢),同時間保護居民的生活確是一大學問,不過針真是可以有兩頭利的,就視乎各國如何善用資源。

港尋常街角爆紅

別的地方正為過度旅遊而發愁,但對於現下的香港來說,有多一點遊客來帶旺市道,實在求之不得。上月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聯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等一眾高官出席記者會,落實9個新增旅遊熱點,包括「維園市集」、「舊油麻地警署」等,盡力打造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特色。

對於鄰近的大灣區以至大中華地區旅客而言,香港仍具備一定吸引力。近年,他們的旅遊模式由以往在香港「掃貨」,大量購買奢侈品和藥物化妝品等,變成「窮遊」,到景點觀賞打卡為主,避免高消費,甚至在香港過夜住宿也可免則免。在這個潮流下,香港人和商戶應該如何應對爭取利潤呢?

以往的所謂名店、老店,不再一定是鍍金招牌,只要有話題性,就算只有十幾年歷史的店舖或尋常街角一樣可以爆紅。例如港島半山麥當勞道的馬路分岔位,對香港人來說平平無奇,可是經過小紅書瘋傳追捧之後,手執麥當勞外賣到麥當勞道路牌下打卡竟然成為一個潮流;中環九記牛腩以禮貌不周見稱,但在社交媒體上成為其特色和備受熱議的話題,大量內地遊客慕名而至,列入「必食」餐廳之一。

在變化急速的香港,沒有可能像日本那樣,大量保留近百年甚至更久遠的建築。尤其疫情前後,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店紛紛撐不住,因為種種原因而結業,取而代之的多半是新型連鎖店。

在快速更替潮流之下,到底如何才能夠保留「香港味道」,並且好好包裝,吸引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遊客,正是香港政府和各行業當下面對的重要命題。

錄影帶

百視達拒絕Netflix

錄影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我讀中學時就是用錄音帶聽音樂,其後錄影帶上埸,可以看電影和電視片集。在錄影帶的黃金時代,電影租賃是不少市民的生活日常,當年除了快圖美(FOTOMAX)、金獅(KPS)、百視達(Blockbuster)等租帶店,連7-11都有電影租,也是港產片最百花齊放的年代。

百視達作為美國企業,2004年最高峰時期,全球擁有超過9000間租帶店,員工超過8萬人,年收入達59億美元,但隨着比影帶更高質素的VCDDVD興起,盜版問題嚴重,加上互聯網熱潮席捲全球,錄影帶作為舊式媒體迅即遭淘汰,百視達面臨關鍵的轉型分岔口。

2000年,從事DVD租碟業務的公司Netflix,因遇上財務困難,向百視達提出5000萬美元收購計劃,百事達負責實體店舖,Netflix則負責網上業務,但當時百視達CEO John Antioco認為網上租賃市場前景不明朗,拒絕收購建議,終於在2010年破產。2022年,Netflix拍了一套喜劇《人生百視達》(Blockbuster),講述最後一間百視達實體店如何掙扎求存,實在諷刺。

錄影帶大限已至  不數碼化一切紀錄消失

世界上似乎沒有太多東西能夠永遠保存;鮮花會凋謝、食物會過期、建築會老化,愛情亦隨時可以變質。

保存回憶的工具,相信現在大多數人會利用形影不離的手提電話,上存至雲端,隨時隨地想看便看;但在30年前,錄影帶一度是最熱門的儲存媒介之一,藏有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但這些時代記憶,卻有隨時間消失的危機。

很多人家中,大概已換上新款的OLED電視,能隨時上網,更能與手機同步連線,上個月去旅行、上星期家人生日,按幾下便能在電視上一起重溫快樂片段;可是電視機下的電視櫃,卻可能像我家中的櫃子一樣,並未與時並進,發黃的照片、英女皇頭硬幣、各式雜物,還有一部比現在許多手提電腦還要巨大,幾吋厚、滿是按鈕的機器——錄影機。

錄影機曾經是不少家庭中,電視機以外 最重要的娛樂設備,爸爸要租帶看最新推出的《虎膽龍威》;媽媽想錄「方太教煮餸」學煮檸檬雞翼;女兒打算錄《勁歌金曲》睇黎明;兒子必錄深夜才播映的《龍珠》。因此有錄影機的家庭,必然會有一定數量的錄影帶。

磁粉剝落資料損壞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錄影帶擺放得久,若受潮、受損,均可能影響播放,就算幾十年來細心照料,錄影帶的壽命依然會隨時間終結,2025年正是它們的大限。錄影帶內的磁帶上面有一層磁性粉末塗層,透過機內磁頭讀寫來儲存影音資料;這種技術起源於十九世紀末,隨着三十年代磁帶技術的發展,於五十年代擴展至影音領域,逐漸成為主流儲存媒介。VHSVideo Home System)錄影帶在七十年代面世,隨着大量生產降低成本,迅即在全球普及,由影音娛樂到私人拍攝,買帶、租帶、過帶等成為不少家庭的日常。

然而,磁帶的物理特性使其無法永遠保存,錄影帶的磁性粉末會因時間、環境因素逐漸劣化,導致所載影像逐漸減弱至完全消失。有研究顯示,VHS錄影帶的保存期限一般為2030年,表示九十年代中後期大量生產的磁帶,多數到2025年已超過保存極限;磁帶中的黏合劑(binder)會因化學分解變得脆弱,導致磁粉剝落,這現象稱為「黏性脫落症候群」(sticky shed syndrome),進一步加速資料損壞。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出警告,指全球的磁帶媒體正面臨大規模劣化的風險,並將2025年標記為關鍵的時間點,屆時大多數錄影帶可能因老化而無法讀取;磁帶劣化不可逆轉,錄影帶一旦損壞,裏面的資料將永遠消失。

雖然電視台等大機構早年已認清事實並開始把收藏數碼化,但普通人多數不知道錄影帶資料不能長期保存,收錄電視節目事小,當年許多家庭擁有攝錄機,就像美國長壽電視節目《笑笑小電影》(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所見,很多家庭記錄低婚禮、生日、旅行或各種場合,有歡笑有感動,影像失去了便無法挽回。

數碼化公司好生意

位於日本東京、專門提供錄影帶數碼化服務的公司「Dubbing Copy革命」,自去年尾開始生意大增,每月收到的錄影帶超過2萬盒,動用150部錄影機日夜工作,由於讀取、修復影帶進展緩慢,每個客戶等超過兩個月。

一位年輕女子,拿了影帶去修復,當中記錄她小時候與祖母相處的片段,亦是祖母唯一留下來的影像,她說:「我一直很想看這影帶,雖然祖母去世10多年,我對她的記憶就像她幾個月前才去世一樣。」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將2023年前調查政府部門的報告等從網頁下架,解釋網頁資料太多令網站速度變慢,卻被質疑在雲端硬碟例如Google Drive如此普及,連中學生都識用的年代,仍會有主要是文字檔案的調查報告「不夠位放」的事情發生,實在匪夷所思。

雲端儲存正逐步取代實體儲存媒體,Sony旗下負責光碟等硬件開發的Storage Media Solution,已於今年2月停產所有型號的BD-R可讀寫藍光碟,而錄音用MDMini DV錄影帶等亦會逐步停產,事實上,現在網上資源豐富,已沒當年「錄低明珠930」、「keep四大天王新歌」的必要。

如果你仍保存劉德華出道至今十多二十隻CD,怕不怕會像錄影帶一樣忽然消失不見呢?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與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2004年發表的報告顯示,CDDVD的壽命,會因為生產品質和儲存條件不同(例如潮濕、高溫、長期被陽光直射等),儲存年份由數年至超過30年不等,高品質CD(例如使用金屬反射層)若儲存於攝氏10度、相對濕度35%的環境下,壽命可達100年以上。問題是,當CDDVD播放器勢將停產之時,任何CD最後都只會變成裝飾品。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可愛的「黑馬」史迪仔

自從上月上映以來,《史迪仔》便如一道溫柔卻銳利的旋風,席捲全球票房,短短幾周內便狂攬超過九億美元,成為今年迪士尼真人版電影中的最大「黑馬」。這部改編自二零零二年動畫經典的作品,不僅在票房上表現亮眼,更在口碑上獲得壓倒性好評,甚至有大量觀眾盛讚其為「最好看的迪士尼真人版動畫電影」。

《史迪仔》Stitch之所以能一舉翻轉觀眾對迪士尼真人化作品的刻板印象,歸功於它對原作精神的忠實還原與感情的細膩刻畫。在失敗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之後,觀眾對迪士尼的信心一度陷入低潮。然而,《史迪仔》以其真誠動人的劇情與自然不造作的情感線,重新點燃了大家對這間百年影業巨頭的期待。

影片圍繞孤兒女孩莉蘿Lilo與外星生物史迪仔之間的相遇與成長展開。在看似天馬行空的外星題材包裝下,藏着對家庭、孤獨與包容的深刻探索。真人版中的演員選角非常成功,小演員對莉蘿的詮釋充滿靈氣與真情,讓角色栩栩如生;而史迪仔則透過先進的CGI技術呈現,雖為虛構角色,卻擁有令人驚訝的情感張力。

本片幽默與淚點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觀眾時而因史迪仔的調皮捧腹大笑,時而又因莉蘿與姊姊蘭莉Nani的深情互動而眼眶泛紅。電影成功將「Ohana」這句夏威夷語「家人永遠不會拋棄彼此」的精神,深植於觀眾心中,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這個溫暖的故事中找到共鳴。

《史迪仔》的成功證明了即使在IP翻拍氾濫、創意枯竭的現今,好故事依舊能感動人心。而迪士尼,或許也終於記起,它最動人的魔法,其實從來都不是炫目的特效,而是真誠與愛。

這個喜歡搗蛋、胡鬧的小可愛,與任何團體都格格不入。(《史迪仔》劇照)

《史迪仔》劇照

史迪仔的魅力相隔23年依舊歷久不衰,根據前版動畫片導演兼「史迪仔」配音基斯辛達斯(Chris Sanders)所言,如果所有迪士尼的王子公主要開派對,他們不會找史迪仔,所有反派要開派對,照樣不會找史迪仔,與其說牠處在灰色地帶,倒不如這個喜歡搗蛋、胡鬧的小可愛,與任何團體都格格不入,但卻格外讓我們這群觀眾感到親切,我們都同樣擁有過這樣的時刻啊,不被喜歡,不被接受,希望有一個人可以過來擁抱我。

《史迪仔》的真人版電影好看就在這邊,相較於原作多出了23分鐘的劇情,新增加的角色是隔壁鄰居老太太「圖圖」(Tūtū),並且加重姊姊「蘭莉」的戲份,卻捨去一些讓影迷惋惜的橋段,像是父母親離世的原因,還有真正的反派「鋼圖」,改由瘋狂科學家「強霸」(Dr. Jumba)接替,這倒是讓忠實影迷直呼可惜了,畢竟「強霸」在原作動畫裡是個傻氣的科學宅,何苦把它變成反派?最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妮露為史迪仔說《醜小鴨》的故事,那段在動畫可是徹底拉近兩人距離的關鍵啊。

但是即使如此,《史迪仔》仍有抓到原作的精髓,仍是一個站在兒童視角去看待世界的電影。我們也曾經擁有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時刻,渴望能有一個人過來擁抱我。

「史迪仔」的故事很特別,甚至充滿邊緣人性格,沒有華麗、漂亮的王子公主,沒有漂亮的童話背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孤僻且天馬行空的小女孩妮露,搭配破壞慾強的外星實驗品,雖然看起來很不討喜,卻回歸了質樸的敘事技巧,沒有家庭所以渴望家庭,因為孤獨所以需要找到歸屬。

史迪仔是626實驗品,一誕生就不被喜愛,「強霸」以為牠是毀滅性生物,卻也有其他外星人認為牠沒有任何意義,史迪仔總是狂暴、躁動,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徹底走歪,這在其他動畫裡可能會變成徹底的反派,但牠卻在遙遠的地球夏威夷小島上遇見同樣孤獨的妮露,兩人慢慢改變彼此的生活,進而擁抱彼此,沒有任何刻意的口號、正邪對立,只有日常生活的感情互助,彼此就變成更好的人(或生物?),無論你是誰,都不要放棄自己能擁有愛的可能。

史迪仔實在太可愛,我們看著動畫原版的經典畫面重演,包括大鬧寵物領養所,包括妮露與史迪仔一起去海邊,包括強霸與獨眼霹靂總是出錯,包括蘭莉對妹妹的疼愛以及與大衛的情愫,當然別忘了還有新增加的「圖圖」,以及刻意拆開的社工、光頭先生這兩個角色,最後還有女議長跨越數個宇宙來到地球,眼見這群生物即使是不同物種、不同性格,卻想要成為一家人,女議長因而說出那句時隔多年依舊感人的:

「史迪仔要被終生放逐,我宣布牠會在地球終生放逐。」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誠與謙

朱熹教人讀《四書》,是先讀《大學》,次讀《論語》,繼而讀《孟子》,最後才讀《中庸》。因為讀《大學》僅是讀其規模,《中庸》才是最深奧的。《中庸》既講述日常生活最基本道理,又蘊含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故說「極高明而道中庸」。

雖然中庸之道看似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做到卻非常困難,需要長時間實踐和體悟。《中庸》頭三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已道出全篇的總綱,而重點則在對「誠」的發揮。

《中庸》說「不誠無物」,又說「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想起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成語,源自《呂氏春秋》的一則故事,誠心之現,而金石為之開,是對「誠能動物」這一觀念的極致化表達。

朱熹在《中庸章句》則以「真實無妄」釋「誠」;他又將「誠」視作一種內不自欺、外不欺人的精神境界,一種與天理合作無間的成德狀態。但我總覺得,泛泛而談「誠」,什麼「真實」、如何「無妄」,都很形而上,令修「誠」無從入手,例如以誠待人,是否還有先決條件,作為熱身?

有了,我想起《易經》第六十一卦的中孚卦---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中孚」的意思就是「誠」。這個卦是四陽兩陰,上下各兩個陽爻,中間兩個陰爻,是外陽內陰之象;外陽是誠的表現,而內陰則代表謙。換句話說,修誠先要學習謙虛。

想想也是。可曾見過自滿、自大、自誇或驕慢的人,有誠信的操守?誠與謙,猶如孖生,二者不可或缺。若講重要性,「謙」要比「誠」更為根本。《易經》六十四卦,以第十五卦的謙卦---滿招損,謙受益,是六爻全吉。謙卦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一切從低處做起,所以先謙而後誠。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知名美食家蔡瀾

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本月25日離世,享年83歲。一生涉足文化界眾多範疇,蔡瀾曾監製多部港產大片,亦為著名作家與食家,1980年代主持《今夜不設防》,節目上與黃霑、倪匡及每集嘉賓喝酒談性事,創下經典。《今》節目編審昨日受訪形容蔡瀾真性情、風流倜儻,「集優雅與猥瑣於一身」,憶述蔡當年在節目飲醉,翌日清晨仍記掛節目內容。相識約30年的食評人劉健威說,蔡是享樂主義者,信他已看淡生死。蔡瀾2月留下自傳《活過》,如今香港四大才子,俱駕鶴西去。

他在報章轉載有草草不工,其中兩篇值得與博友分享:

芝士世界

對芝士的愛好,應該是小時吃的「卡夫芝士Kraft Cheese」開始。那時的它還不是一片片的包裝,而是長方形的一大塊,得用刀切開。味道說不上絕佳,但也不難吃,至少一點不臭,淡淡的乳味,細嚼之下更覺香濃。媽媽說有營養,於是每天早上夾着麵包吃,就這樣一吃十幾年。

後來到了歐洲才知道,真正的芝士絕非如此。

於意大利邂逅了Parmigiano Reggiano,一塊數十公斤,形如大鼓,用尖錘鑿開,一口下去,香、濃、軟、滑,如絲如綢,回味無窮,當即上癮。上好餐廳裏,大廚將其搬出來,凹進去的部分像中國鑊,煮好意粉放進攪拌,芝士黏附其上,與撒上去的香味截然不同,令人愛不釋手。

芝士的世界豐富多彩,在Piedmont山區,適逢十月底白松露菌季節,配上當地最好的芝士,無論搭配紅酒、白酒,或者當地土炮果樂葩,都非常合襯。那裏的羊乳芝士Robiola Di Roccaufrano,象牙顏色,軟熟到不得了,從此開啟了羊奶芝士的新世界。法國的Roquefort D'ArgentalRoquefort Carles,英國的Stilton藍芝士,瑞士的芝士火鍋、Raclette,各有風味。

欣賞芝士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吃芝士其實是可以培養的;可先從甜芝士入手,澳洲人沒有文化包袱,會把糖漬櫻桃、葡萄乾、果仁等,加在芝士中,適合入門。從甜到無異味的牛奶乳酪,漸漸就能品嘗味道最濃烈的羊乳芝士。

就像我們愛吃腐乳,洋人覺得臭;洋人鍾愛的芝士,我們聞到可能也會掩鼻。但未試過的東西,就沒資格說喜歡或討厭。

愛吃芝士的人,通常比較容易知足,畢竟芝士不是什麼名貴食材,隨處可買到。餓了在冰箱取一塊芝士沾糖吃即可解饞,世上芝士品種無數,愛上之後,一種一種去品嘗、比較,把自己的見解記錄下來,分享給志同道合的人,這些文字積累下來,自然有人向你請教,自此成為專家,利用自己的興趣和知識賺錢,是天下間最過癮的事。

每周五在YouTube的《蔡瀾花花世界》頻道直播,其中一個觀眾最常問的問題,便是我直播時喝的是什麼茶。

在節目裏已經解答多次,是多年前大批買下的普洱茶餅。當年還沒有互聯網,資訊不如當今發達,我當時囤下大批茶餅,也不過為了自己隨時可以喝到,沒想到近二十年資訊科技發達,隨着大家的推薦,這些茶餅價格亦已水漲船高,賣成天價,不禁慶幸當年眼光獨到,提早做好準備,現在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喜歡的普洱。

我一向強調,茶,是平民飲料,太貴、太多儀式,已失去喝茶的意義。

以往拍電影外景,在泰國山區、印度鄉村等地,條件艱苦,哪來茶壺茶盅給你泡茶?每日用一個大杯子,放三個立頓茶包進去,泡出濃如墨的紅茶,已是莫大的享受,一杯下肚,精神一振,這才是喝茶的意義。

如果自己外出旅遊,則會講究一點,用錦盒裝着一個民國時期的瓷蓋碗,手感又輕又薄,觸手生溫,用茶盅泡出來的茶,味道也似乎會好一點。這不是講究,只是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的追求而已。

初相識的朋友,看到我喝漆黑的普洱,都驚訝的說:「這哪裏是茶嘛?分明是墨汁。」我笑着說:「因為肚子裏沒有嘛。」

我對所有食物和飲品都有強烈的喜惡,喜歡的東西,味道愈濃愈好,所以別人給我泡的茶,我總會覺得太淡。有一次到內地工作,吃飯應酬,侍者泡來的茶,總是太淡,我請對方加多點茶葉,再泡一壺,結果還是不夠,再請對方加茶葉,依然不夠,女侍應瞥我一個白眼,說:「先生,您這壺茶的茶葉,已經是別人兩壺的份量了。」我知道反駁無用,便笑了笑不作聲。從此到內地應酬,都讓同事代勞泡茶,不跟侍者爭吵。

如今醫生不允許我喝酒,只好喝更多不同的茶來解悶。除了普洱,我也愛喝龍井,以往朋友送給我的「獅峰龍井」,我一收到,馬上轉贈倪匡兄,後來他離開後,我才有機會試試,一喝就上癮。

日本一保堂的玉露茶,也是我愛喝的,這種茶葉非常嬌貴,不能用沸水,只能用六十度左右的水來沖,再浸九十秒左右,便可以喝。喝起來味道非常獨特,有海苔的香味,與其說是茶,其實更像湯。

無論什麼茶葉,最主要還是解渴。口渴起來,水涼了、茶淡了,都照喝不誤,哪來那麼多儀式?那些所謂「茶道」表演,看一次夠了。喝茶,簡簡單單最好。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樂得食素

 

每逢初一、十五,很多人選擇食素。

人造肉是一種加工包裝食品。

素食既是飲食選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近年愈來愈多以人造肉製作的美食,最常見的人造肉漢堡。面前,一塊白肥紅瘦的「肉餅」。拆開包裝,湊近一聞:濃重血腥。用指尖小心戳一戳,涼軟濕黏,略嫌鬆散。入鍋兩面煎,肉餅漸變為棕灰的熟肉色時,生肉氣味已脫離,血的鐵鏽味腥氣卻如鬼魂,瀰漫在廚房的整個空間。煎得了,眾人爭相一嘗:「真的很像肉!」它其實是如假包換的「人造肉」,濃縮當代食品工程技術的六壬八寶:從黃豆提取濃縮蛋白、分離蛋白作為蛋白質;原本存在於豆類根瘤中、現由轉基因酵母菌大量產生的豆科血紅素,用以模擬動物肉中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再現血的顏色和鐵鏽味;再加入改性澱粉、提鮮劑、增稠劑、椰子油、葵花子油……凡此種種,妙合而凝,成為一坨深加工有機體,遇熱則會如真肉一般,顏色由鮮紅變暗棕。

「人造肉」顧名思義是仿肉的製品,它分為兩大類,其中一種是通過動物幹細胞培育出的肉,另一種是利用植物蛋白製作而成的肉。目前,在香港市場流行的人造肉主要是指後者,以仿牛肉和仿豬肉所製成的產品最為普遍,如漢堡扒、豬肉餅、肉碎等。 簡單而言,人造肉是一種加工包裝食品。它的成份可以由食物標籤上的成份表得知,有人造的牛肉標示成分包括有大豆、馬鈴薯蛋白、椰子油、植物油、酵母提取物、維他命和礦物質等;有的再加入黃豆中的血紅素(Heme)和黃豆蛋白濃縮物,使仿真度高;亦有用碗豆、綠豆和米蛋白,加入椰子和植物油,並且以甜菜根萃取的天然色素來製造出牛肉的血紅色,使人造肉色香味俱全;更有用上棕櫚油和麥類等的材料來製造出人造肉。總括來說它們都沒有真肉或動物的成分,素食人士可安心食用。
看看這些原料和科技,你還會不會胃口大開?

中國飲食,以素仿肉,源遠流長。豆腐、麵筋、菌菇、冬瓜,改頭換面,化為素雞、素鵝、素鮑魚、素火腿,令人一嘗之下,拍案叫絕,樂得食素。近年北美人氣飆漲的人造肉(又名素肉、仿肉等)分為兩大類,也追求顏色、形狀、口感、氣味的以假亂真。種類之一,是素午餐肉、素香腸之屬,近似中餐以素仿葷,將豆製品、麵筋等添油加鹽,稍作整形,嚼之略有韌勁,超市裏擺在豆腐旁邊出售。種類之二,則是當代生物工程的傑作,超市中與豬牛肉為鄰。吃時雖然難辨真偽,卻有種違和感,彷彿在咀嚼人工改裝、合成的微生物群落,籠元素於口內,碎分子於齒間,難免浮想聯翩。

日光之下無新事。汪曾祺《荷蘭奶牛肉》寫「三年困難時期」,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技術員專攻小球藻、人造肉,整出「帶點味精味兒的涼粉一樣的東西」。近年北美人造肉成為時尚,卻並非因為匱乏,而是健康飲食、環境保護、動物權利三種理念融會的結果。Impossible Foods公司創始人是史丹福大學細胞學教授,本人食素,發願推廣素食。他組建團隊,研究肉之為肉的特性,試驗多種植物蛋白,在分子水平分離、提取、整合出人造肉,希望消費者品嘗後大呼「Impossible!」(這不是肉?不可能!)眾多人造肉企業希望旗下產品最終取代動物肉,所以將目標客戶鎖定為無肉不歡者,希望他們愛上人造肉,逐漸減少肉食,樂得食素。惟目前技術尚無法模擬肌肉纖維,故所有產品皆限於肉碎、香腸、肉丸等形態,植物肉塊如素牛排只得暫付闕如。

人是雜食動物,七葷八素都吃得,素食原因,五花八門。寒門素士,不得已餐餐青菜豆腐。還有人素食以崇尚儉樸,咬得菜根百事可為。素食還有宗教原因:為祭祀天地祖先,齋戒數日;天主教大齋期(Lent)禁斷肉食──但規定魚不算肉,所以可食炸魚;也有善男信女,持齋念佛,不少佛寺乃以素齋聞名。現代人知道「甘脆肥膿,腐腸之藥」,紛紛為健康而食素。二十一世紀初開始,越來越多「倫理素食者」拒食肉、蛋或奶製品,以此抵制工廠化集約飼養業和屠宰業的殘忍、污染和浪費,終於催生眾多依託當代食品工程的人造肉企業。

素食肉食,在腸胃、文化和心理層面相爭日久。人如其食,葷素選擇似乎總與形象搭配。「肉食者鄙」,「朱門酒肉臭」,肉食在傳統中常與權貴相關,也符合「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遊俠形象。一進小酒館就拍桌子要醬牛肉的,一般是綠林莽夫。《西遊記》唐僧師徒借宿寶林寺,悟空、八戒要吃齋,和尚道:「爺爺呀,這等兇漢也吃素!」可見兇漢不符合素食者形象。《飛狐外傳》的程靈素「肌膚枯黃,面有菜色」,一顆心卻七竅玲瓏,所以給胡斐做的是煎豆腐、鮮筍炒豆芽、草菇煮白菜、鹹菜豆瓣湯,清清素素。換作母夜叉孫二娘,也許會端出滷水肥腸、蒜燒豬頭,一張大餅捲起整根大葱,再塗滿可疑的肉醬……

素食者也會受到嘲笑和質疑:如果素食是為愛護生命,那麼植物不也是生命?麵包裏的酵母菌算不算生命?人造肉皆深度加工,滿滿的添加劑,真的可以長期食用卻對人體無害?一些素菜仿葷,為了好吃,大堆調味料及油鹽下鍋,也未必比普通魚肉有利健康吧?

也許只有餐風飲露的姑射神人,才不會被「吃什麼」的問題困擾。

其實無論素食肉食,一個俯仰無愧天地的現代人,應當經常念及自己的取捨對他人、其他物種和地球環境的影響。如果食魚啖肉是富足的象徵,那麼「富貴不能淫」居孟子「三不能」之首,良有以也。「淫」,意為過分。吃點兒雞鴨魚肉算不上「淫」,胡吃海塞且浪費滿盤滿桌食物才是「淫」。富貴不能淫,就是雖然不差錢,卻知足知止;並非刻意苦行,而是因心靈之中,理性和道德長居主位,從而本來就沒有過度之求,也就談不上壓抑欲望。不暴殄天物、污染環境、貽害後人,只是這種思維和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結果而已。

我買回的人造肉,煎好後,眾人津津有味吃得精光。飲食潮流來而復去,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嘗試和努力卻功不唐捐。當人造肉技術發展,人類環保意識提升,仁厚之心滋長,樂得食素,一小群素食者也許會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