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是全球旅遊旺季,特別在沿海度假地區,遊客湧現,熱門酒店、景點及食肆應接不暇。然而,並非所有地方都張開雙臂迎接旅客,本月中,歐洲南部捲起一陣反對「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示威浪潮。
以西班牙巴塞隆拿為首的SET聯盟,聯同該國其他城市馬略卡、聖薩巴斯安、格拉納達,以及意大利的熱那亞、米蘭、拿坡里,加上一些葡萄牙城市,同時發起遊行抗議,示威者用水槍射向旅客,又把顏色煙霧彈擲入旅館,他們高舉「旅客蜂擁逼死城市」、「貪婪讓此變成廢墟」等標語。
巴塞隆拿居民約160萬,然而每年到訪的遊客接近2600萬,過量旅客到訪,造成的民生影響,不容忽視。西班牙主要城市的酒店住宿,平均每晚100歐羅或以上,而且有不少(特別在首都馬德里)是非法出租的住宅單位。大量旅客湧入導致房價上漲,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住屋成本,變相令他們也要「捱貴租」。
巴塞隆拿示威者反對旅客到訪
分隔旅客與居民
巴塞隆拿市政府暫時承諾,2028年將禁止所有民用住宅單位向旅客出租,屆時遊客只能入住酒店,保證不會影響當地人的居住條件;馬德里市政府亦有類似舉措,開始落實將旅客和平民住處分隔,建造專為遊人而設的住宿區域,減少旅客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
新冠疫情後,全球旅遊事業慢慢復甦,跨國旅遊又再變得頻繁,太多旅客集中在一些名勝熱點,變成各地政府不得不處理的問題。
在吸引旅客和維持民生生活質素之間,該如何平衡?意大利威尼斯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案例。水都的陸地部分不只連年沉降,而且也有嚴重的人滿之患。
在七十年代,威尼斯主島大概有17萬居民,目前已銳減至約5萬人。但被其古蹟和水上風光吸引來的旅客,2023年有近2000萬人,可見旅客與居民的比例嚴重失衡。去年,威尼斯市政府破天荒徵收「入城稅」,每位到訪旅客須繳交每天5歐羅。有當地議員對此表示歡迎,認為空談近30年的節制遊客措施,終於付諸實行。可是有更多威尼斯市民認為,僅5歐羅的額外支出,不足以減少遊客。更重要的是,因這稅項而來的額外收入,將會用在哪裏?如果新增的資源用在旅遊推廣、吸引更多旅客的宣傳上,水都的旅客人數可能不降反升,弄巧反拙。
如果歐洲的事例距離太遠,在亞洲一樣可以輕易找到「過度旅遊」例子,日本正是首當其衝的國家。去年,日本全年入境旅遊人次,高達3700萬,按年大幅上升47%,同時突破了疫情前2019年所創下的旅客人次。預測今年入境旅客數目,將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過度旅遊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在日常民生層面上,旅客經常阻塞交通、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及亂拋垃圾,甚至不顧安全站出馬路拍照(年初北海道小樽就有一名香港女遊客,走到火車軌拍照時被列車撞倒喪生),對當地居民持續造成困擾。
平衡利益與弊端
民間普遍認為日本政府應對疫後的過度旅遊,反應太慢,而現有機制不足以平衡旅客湧入帶來的利益與弊端。日本政府期望,到2030年每年到訪旅客達6000萬人次,並且藉此為該國創造1000億美元收入。如果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響,的確能重振東瀛近年疲弱的經濟。不過,在看見1000億美元之前,日本市民和幾個大城市能撐得住嗎?
其實,大約在2017年後,歐美媒體已開始關注過度旅遊所衍生的問題。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當時列舉12個旅客為患的地方,建議大家起程前三思,包括印度泰姬陵、秘魯馬丘比丘及南極等。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在2018年,正式將過度旅遊定義為「因為外來旅客而嚴重地為市民生活和旅遊體驗帶來負面影響」。
要知道,不一定主要城市,或者如印尼峇里島這種每年有上千萬人到訪的度假天堂,才有過度旅遊問題。就算每年僅五六萬遊客的南極,因缺乏交通住宿設施,當地環境同樣不宜過度開發,需要小心保護,幾萬旅客已屬過量,足以影響生態平衡。同樣地,珠穆朗瑪峰雖然是世界天險,想登峰必須得到核准證;去年嘗試登山者剛突破1000人,看似很少,但已在狹窄山道上造成擁擠,網絡上甚至流傳珠峰山腰大塞車險釀意外的驚險鏡頭。
值得留意的是,大量旅客不一定等於出現過度旅遊,以英國倫敦為例,有足夠住宿配套和完善交通網絡,遊覽觀光和都市生活就能和諧並存。面對如猛烈洪水的旅客浪潮,令旅客玩得開心盡興(並且肯花大錢),同時間保護居民的生活確是一大學問,不過針真是可以有兩頭利的,就視乎各國如何善用資源。
港尋常街角爆紅
別的地方正為過度旅遊而發愁,但對於現下的香港來說,有多一點遊客來帶旺市道,實在求之不得。上月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聯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等一眾高官出席記者會,落實9個新增旅遊熱點,包括「維園市集」、「舊油麻地警署」等,盡力打造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特色。
對於鄰近的大灣區以至大中華地區旅客而言,香港仍具備一定吸引力。近年,他們的旅遊模式由以往在香港「掃貨」,大量購買奢侈品和藥物化妝品等,變成「窮遊」,到景點觀賞打卡為主,避免高消費,甚至在香港過夜住宿也可免則免。在這個潮流下,香港人和商戶應該如何應對爭取利潤呢?
以往的所謂名店、老店,不再一定是鍍金招牌,只要有話題性,就算只有十幾年歷史的店舖或尋常街角一樣可以爆紅。例如港島半山麥當勞道的馬路分岔位,對香港人來說平平無奇,可是經過小紅書瘋傳追捧之後,手執麥當勞外賣到麥當勞道路牌下打卡竟然成為一個潮流;中環九記牛腩以禮貌不周見稱,但在社交媒體上成為其特色和備受熱議的話題,大量內地遊客慕名而至,列入「必食」餐廳之一。
在變化急速的香港,沒有可能像日本那樣,大量保留近百年甚至更久遠的建築。尤其疫情前後,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店紛紛撐不住,因為種種原因而結業,取而代之的多半是新型連鎖店。
在快速更替潮流之下,到底如何才能夠保留「香港味道」,並且好好包裝,吸引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遊客,正是香港政府和各行業當下面對的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