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四無量心

性空法師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從人間正行而階次大乘的菩薩行,是戒定慧三學的一貫完成,是十波羅蜜的圓滿實踐。身為佛弟子,當勤於修習。」
「四無量心是世界通用的,是治療社會上所有毛病的藥物。」
 
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為什麼稱為無量呢?因其普緣一切有情,對治無量戲論、煩惱,且牽引無量福德,招感無量果報。就其圓滿與真正的本質而言,緣一切眾生而不起分別,是沒有任何局限,沒有排他性、不公平性。四無量心有對治煩惱的功能,慈、悲、喜、捨四心,對治瞋恚、惱害、嫉妒、愛憎四種煩惱,令心得到清淨安樂。
四無量心的修習
從日常生活及禪修二方面下手,相輔相成,將慈、悲、喜、捨四種特質深深地融入身心,變成自然的習慣。這也就是依照聞(聽聞熏習理解)、思(省思)、修(禪修)的次第來學習。
˙慈無量心的修習
修慈心觀時,第一要徹底地放鬆,慈心觀是徹底放鬆的過程,我們不管學什麼法門,先學怎麼放鬆,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佛教是緣起學,有緣起的了解才有佛法,沒有緣起的了解就沒有佛法。放鬆也是緣起,了解什麼是放鬆的因緣、條件。重要放鬆的因緣是穩定的威儀,身體的威儀穩定,心也很容易穩定。如果身體的威儀不穩定,那心也不容易穩定,也不容易放鬆。如果我們習慣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由對自己,再慢慢的對別人。我們自己順法,也引導別人順法;如果我們的身心沒有順法、不穩定,怎麼可以引導別人順法?自己緊張,別人也會緊張。
觀想我們的身體像金字塔,脊椎在中間,身體的感覺很穩定,我們從下面三角骨接觸點往上掃過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了解身體的每一個情況。身體是我們的世間,而五根和心的接觸,就是世間的經驗。首先發展愛心是對自己修慈悲,就是以四個願祝福自己:
願我沒有危難
願我沒有內心痛苦
願我沒有身體病痛
願我永遠保持快樂。
然後,就可以發展對別人的慈心。四種人是輸送慈心的對象:
1. 尊敬、喜愛的人,如上師。
2. 非常喜愛的人,如親密的家人或朋友。
3. 中立性的人,認識卻沒有特殊感覺的人,如櫃台接待員。
4. 敵人,目前難以相處的人。
首先對自己生起慈心,然後依上列次序對他們修慈,如此將可打破這四種人和你之間的障礙,進而打破你心中的分別;分別心正是大部分煩惱的來源。生起慈心的方法
*觀想——產生心中圖像。想像你自己或修觀的對象正在對你微笑,或感覺愉悅即可。如果我們習慣這樣修,人物的影像會愈來愈明顯,我們的心穩定不改變、感覺不改變,所緣繼續明顯,雜念、妄想不出現,經過大約一小時,將發展為禪定,即入慈心觀定。
*回憶——回憶某人的優點和善行義舉。並用自己的話,對你自己做肯定。同樣如果我們習慣這樣修,人物的回憶會愈來愈清晰,亦能發展為禪定,即入慈心觀定。
*持誦——這是最簡單卻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反覆持誦已經內化的咒語或「慈」之類的單字。
觀想、回憶和持誦「慈」字,可以幫助你生起慈的正面感覺。你可以三個方法都使用,也可以選擇最合適的一種方法。當正面的感覺生起時,就把注意力轉到感覺上,因為感覺才是主要的焦點。把心專注在感覺上,如果心亂了,就把心重新專注在慈觀的方法上;如果感覺減弱或消失了,也要把心重新專注在慈觀的方法上,即用觀想來喚回或強化感覺。
第二階段是「方向性的擴散」,系統性地把生起的愛的感覺投射到四面八方(或十方):北、南、東、西、上、下及四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觀想全球各城市、鄉鎮、國家的朋友和社區,可以加強這種「方向性的擴散」。當修行成熟時,無特定對象的擴散就可以自然發生。這是無分別的,沒有特別對象,只是把博愛的感覺自然地輻射出去。我們願他們沒有危難、沒有內心痛苦、沒有身體病痛,有永遠快樂。四個願、十二類眾生(一切有情、一切有氣、一切生物、一切有性格的、一切有名色的、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聖人、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類、一切惡道眾生)、十個方向,共四百八十次(4×12×10480)。這時候修行就已經成熟了,執著的偏愛變為包容一切、無條件的大愛。慈觀是一種核心的禪修法門,千萬不可視為只是離開日常生活的正式坐禪而已。因此,離開禪堂時,要把良好的和諧心境帶入街頭、家庭、職場、人際關係中。把修行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刻意把慈心導向每一個人,接受每一個人,怨親平等。
以下餘下三種修習方法,其中心思想與慈無量心的修習相同,從略。
˙悲無量心的修習
悲能對治自已的惱害心。既要想種種方法(如憐憫和同情),拔濟眾生的痛苦,眾生無論如何欺負和凌辱我,也不應該生惱害心。若見眾生受諸苦惱時,等同身受,當應生起悲憫心,令其得大解脫。行者於慈定中,常念願與眾生快樂,然而從慈定出,猶見眾生受種種身苦心苦,於是心生憐憫,心念口言,五道眾生,受此大苦,而我不能知不能見,乃與盲人無異,應發勇猛心,加功用行,願於定中悉知悉見,拔眾生苦,與眾生樂,如是立願,而入禪定。仍如慈心之觀法,先繫念一親愛的人受苦之相,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以三昧力,得見明了,以此進修,悲心自能轉深,是名悲心相應。
˙喜無量心的修習
喜能對治自己的嫉妒心。既要想種種方法(如知足),使令眾生離苦得樂,無論眾生得到任何利益,也不可以生妒嫉心,而且常作是想,如何能令彼等受無量樂,如何令彼受樂久住。行者於悲定中,憐憫眾生,受苦逼迫,我用甚麼方法拔濟,令彼從苦得樂,從樂生大歡喜。此時深觀眾生,雖受苦惱,此苦虛妄,本無今有,有還歸無,易可除滅,令得歡樂。行者即發願言,願諸眾生,離苦得樂,我於定中,悉皆得見,作是願已,而入禪定,以清淨心,繫念於親人,從苦得脫,受樂歡喜之相,念念分明,見到親人,其心悅愉,欣慶無量,乃至十方五道眾生,受諸喜樂,亦復如是。行者於三昧中,雖見外人受喜之相,而於內心無有動搖,禪定功夫逐漸增長,是名喜心相應。
˙捨無量心的修習
捨能對治自己的愛憎心。既要想種種方法(如平等對待愛與憎),欲拔眾生痛苦,令得安樂,並使生喜,眾生雖以怨報德,也不能生愛憎心。以上雖有慈悲喜三種心,而能三輪體空,即內無能施益之我,外無所受益之人,中間也無施益之事。行者從喜定出,心自思維,若慈與眾生樂,悲拔眾生苦,喜令眾生歡喜,假若著相,則非勝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若說我能與樂與喜,即是不德。今當捨此三心,一心發願,願一切眾生,皆得妙捨莊嚴,令我悉見,如此入定,用清淨心,繫念最親愛之人,受不苦不樂之相,如是乃至十方五道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於此定中,見諸眾生,皆是捨相,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平等無二,三昧正受,便能轉深,不取不著,堅固安穩,是名捨心相應。
 
以下分享一下性空法師九天禪修營的得著:
煩惱的染著是源於「分別心」,因此,修習四無量心法門時是要運用這四種善心突破以自我為中心的界限,放下對眾生的分別,並從空間及方向對外不斷擴展延伸。如法師所言︰「一即一切及一切即一」。這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體會,開啟了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本懷,無量包容開放的胸襟。如是修習有助化解內心的矛盾及改善眾生之間的關係。如此思慮,突破一切思想概念的分別,並透過止觀培育超越的智慧。這種無分別智有助改變過往以「我」為本的自私習性,強化對一切眾生的慈愛與關懷,去除瞋恚、惱害、嫉妒及愛憎四種煩惱,是實踐以和平及大愛德行為本的菩薩道精神。性空法師強調人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意識建構,當通過止觀禪修可以「銘刻」善的心識而形成習慣,另一方面,透過止觀禪修是可以將「不善」的銘刻減少,「善」的銘刻增加以改變習慣與行為。受法師的啟發,我們最大的領悟就是要將修行成為自己生活的習慣,時刻保持正知正念,成就覺醒人生。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