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潮連文化

每年都回鄉祭祖,蓬江潮連是我的故鄉,以前要搭街渡過江,比較費時,現在有橋,交通方便。
潮連是一個小島,位於江門蓬江區,這個小島上還保存著一棟棟上了年紀的祠堂,因為它們的存在,這個島,至今仍保留那份與世無爭的薰圍。
潮門古渡:昔日風光仍可想見,汽車一開上潮連,就可以看到堤岸邊的西江水,浩浩淼淼繞過潮連注入大海,兜著島上開一圈,四面環水,潮汐相連,村民說這就是潮連名字的由來。
洪聖公園:它是潮連上最有名的古跡。未進公園,門口的一處古老石級更引起了我的注意,這裡叫潮門古渡,據說還是廣東第二大的埠頭。每年我們去到的時候都非常安靜,昔日熙熙攘攘的商貿來往,都隨風飄逝在歷史長河中了。據說潮連島在上世紀民國時期,有多的人外出謀生,當時最興盛的時候有7個渡口,村民從這遠渡重洋,江門的僑鄉歷史在這也能略窺一斑。
 
洪聖公園是嶺南園林,其中有四百年古廟。步入洪聖公園,庭院小巧,但建築考究,小橋流水、亭台樓榭一派嶺南園林風光,洪聖殿是其中的主體建築,建於明代萬曆28年的古廟,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裡面供奉著洪聖龍王。歷史雖然悠久,但是裡面的觀音殿與六祖廟都頗為嶄新,是近幾年建造。村民說,逢每年觀音誕、六祖誕,觀音開庫、還庫之時,不僅本地人非常擠迫,四方香客都來上香,園內一時非常喧鬧,人頭湧湧。
潮連上的大道馬路修葺良好,不比其他的古村落,這裡的馬路筆直,而且能看到不少騎著自行車遊玩的人,不少人還在沙灘上玩足球、排球,一家人其樂融融。我們把車開上西江的堤岸上,遠眺銀色沙灘,看碧水闊江從眼前流過,頗有些不知歸的意味。
盧氏宗祠:宗祠連片,古建築比比皆是嘆為觀止在島內遊逛,我們驚訝於此處的宗祠數量之多,僅以位於盧鞭社區的祠堂一條街為例,雖不過2000來米長,但現存的祠堂有9座。這裡還能看到潮連最大、歷史最久的盧氏宗祠,已有500多年歷史。奉旨修建的封圻家廟內還有一塊署名慈禧太后御筆福壽如意匾額。
在潮連的6個社區中,每個社區都有這樣的祠堂一條街。祠堂內諸多古建築及各種灰雕木雕都保存良好。據說潮連上建祠曾達128間之多,如今60多座宗祠也有不少後人在維護。
位於盧鞭社區的名宦家廟,是我們見到的印象最深的宗祠,這裡的木雕規模龐大,而且保存良好。名宦家廟為三進式建築,前、中座為廟堂式建築,後座為庭院式二層樓建築,家廟內的木、磚、石、灰雕塑都非常精緻,四柱穿鬥式梁家上有多達四層的木雕,這在廣東的宗祠里也是少見的。庭院走廊垂梁上,皆是各式碎花造型木雕,陽光照射下反射著厚重樸實的光芒。

在蓬江區潮連鎮盧邊廟前大街1號的盧氏宗祠,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清朝光緒年間和民國期間,這裡還曾是學堂和學校,光緒年間稱為敦本學堂,民國時期稱為敦本學校。如今,祠堂主要用於舉辦祭祖等活動。
盧氏宗祠始建於1487年宗祠左鄰封圻家廟,右連敦本學校,後枕大祖山,盧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由九世洪齋公首倡,七世東窗公、九世敬堂公、林逸公贊同,廣集議,購地興建一中堂。弘治七年,八世潔窗公、九世侶樵公發動續建頭門。至正德三年(1508),十世東華公提議鑿山建後座,方成今日之規模。盧氏宗祠內的重修碑上清晰地記載著宗祠的由來。
據盧氏族人阿榮介紹,宗祠主體建築分三進,磚木構築,單簷布瓦硬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台梁與四柱穿鬥相結合的樑架結構,內有木、磚、灰、石雕。宗祠兩側前後有廂房四間、左右巡廊二間,宗祠左側有孝友堂一間和議事室一間,總建築面積達1034 .8平方米。村民阿榮說,宗祠最後邊的兩間廂房因為建敦本學校教學樓的緣故而被拆掉,否則總體面積比現今的還要大幾十平方米。他驕傲地告訴記者,中堂的敦本堂牌匾是由大名鼎鼎的陳白沙題寫的,而盧氏十世東華公還是陳白沙的門徒。2000920日,盧氏宗祠被列入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洪聖文化節:它是近幾年最熱鬧的盛事,近千人巡遊隊伍走街串巷敲鑼打鼓,舞獅舞龍,潮連居民家家戶戶出來祭拜。今年潮連洪聖文化節已經閉幕,當天盛大的場面卻讓人回味無窮;它更是近幾年規模最大型的一次,龍王出巡走遍潮連街各個祠堂及6個社區,全長約12公里,歷時近10小時,當地居民用比過年還熱鬧來形容。其實,洪聖文化節除了具有熱鬧的人氣薰圍以外,還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薰圍。
洪聖誕傳說:洪聖龍王自明朝萬曆十三年(1585年)紮根潮連,400多年來一直守護著西江沿岸,一直守護著各方信,神靈軼事名揚遐邇,廣為民間信仰和崇拜,也正因此,坊間對從潮連這塊福地有著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之說。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洪聖殿落成,洪聖龍王神像進殿祭禮慶祝。自此,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洪聖誕日,潮連上爆竹聲此起彼落,人頭湧動,喜氣洋洋,各方前來參拜的信絡繹不絕,祈求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健康長壽。
相傳在咸豐年間,潮連周邊地區發生了瘟疫,蔓延至潮連,當時因患霍亂病死了幾十人。鄉民很擔心此病繼續傳播,意請洪聖龍王出巡各鄉村,得到洪聖龍王應允。洪聖龍王出巡,鄉民們在家和沿路拜祭,誠心祈求瘟疫遏止,沿路燃放爆竹,燒香供奉,到處都炮竹喧天,香火鼎盛。自此以後,霍亂瘟疫也絕跡了。
文化延續傳承,形成別具特色的民間習俗活動,有祭海打樵、搶水陸炮、洪聖龍王巡遊、擺迓聖、舞龍、醒獅、飄色、民間歌舞等,還筵開神誕大餐,席間競投聖物為公益慈善捐款等,信不斷,香火鼎盛,熱鬧非常,豐富多彩的賀誕活動逐漸成為潮連傳統文化——洪聖文化。2012年,入選為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連紗龍:今年去潮連觀看洪聖文化節的市民,應該對那三條長達57米的巨龍表演讚嘆不已。這是江門聞名全國的文化風俗——潮連紗龍表演。潮連紗龍是一項起源於江門市蓬江區潮連鎮街芝山陳氏的古老的民間藝術。潮連紗龍的出現源自一個民間傳說,傳說潮連陳氏先祖陳所翁,他擅長畫畫,百獸飛禽、人物山水,無不栩栩如生,惟獨未見過龍,所以不能畫出,他深感遺憾,因而終日寢食不安。一天他在半夢半醒之間,忽見一童顏鶴髮老人來到床前,輕聲對他說:你若真的想見到龍,可在六月初八日晨曦初現時注目東方,就能目睹龍的真容了。陳所翁醒來,暗自高興,將這件事銘記在心,耐心等待六月初八日吉時的到來。到了這一天,陳所翁依照老人的囑咐,在晨曦初現時翹首仰望東方。頃刻之間,突見一龍現於天際,若隱若現,龍鱗受晨光影照,似輕紗上的點點星光。陳所翁驚喜不已,靜觀其形態,銘記於心,隨即一氣繪畫了四幅雲龍圖,其中一條就似輕紗閃星光的紗龍。後來,因村民們十分喜歡這條雲龍,陳所翁就千方百計用紗布仿做了一條紗龍,龍身每一節裡邊還可以點燃蠟燭,舞動起來就似陳所翁夢中的雲龍。於是,陳所翁將自己看到的雲龍姿式、神態創出一套技藝,傳授給鄉中子弟習練。經過不斷的練習總結,形成了一套舞龍的程式。晚上,點燃龍身內的蠟燭,燭光閃閃,舞動時千姿百態,煞是奇觀。潮連紗龍代代相傳,至今已有800年的歷史。
潮連紗龍,龍身全長約57米,龍頭至龍尾共24節。舞紗龍的基本技藝舞式繁多,有神龍出洞、神龍化雙鯉、龍門戲珠、雙扣龍門等40多個花式。夜間紗龍舞動時,點燃插在龍身軀內的蠟燭將龍體照得透明,更顯得色彩斑斕。舞動時紗龍蜿蜒數十米,時而盤旋昂首,時而翻滾騰挪,變化不定,煞是奇觀。潮連紗龍享譽海內外,曾在香港、澳門等地表演,多次獲獎並受到一致好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