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秋分保健


每年923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秋分」過後,不但天氣會轉涼,而且雨水少、濕度低,對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意義在於飲食方面,適當地滋潤清燥,就可養生益壽。
「秋分」不同「立秋」,「立秋」名義上是秋天開始,預示着暑去涼來,而「秋分」特點是晝夜相等,「秋分」後,逐漸晝短夜長,進入涼爽,甚至寒冷的天氣。由於秋天氣候乾爽、濕度低,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容易因口鼻津液減少而被「六邪」之一的「燥」入侵,導致皮膚乾澀、鼻燥、唇乾、舌燥、乾咳、大便乾結,甚至「上火」等,尤其是被指為「嬌臟」(即不強壯的器官、系統)的「肺」(呼吸系統)更易因天氣變化而受「秋燥」侵擾。中醫又認為當「燥火」上頭,便會生唇瘡、臉瘡等。

當然,對「秋燥」的反應,各人因不同的體質,可能大不相同,但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觀念,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應對季節變化的節奏,在飲食上,「秋分」及其後都應以滋陰清燥為主,可參考部分滋潤食物(見圖),它們可增強我們的抵抗力,煲清補涼喝是其中一個食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瓜有防禦「秋燥」症狀的作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南瓜「補中益氣」,所謂「補中」即是有益於脾胃。含多種維他命、纖維及豐富胡蘿蔔素的南瓜,北方人甚至以它為主食,南方人則會切條,配以肉類炒菜,而百合南瓜羹也滋潤可口。
「秋燥」,內外都要滋潤:皮膚要保濕;多吃水果,以及多喝水、少說話,以紓緩舌燥、喉乾、乾咳等症狀。
可見「秋分」除了要注意飲食,還要注意其他日常的生活習慣。
不單中國人重視飲食健康,英國名廚Jamie Oliver最近也根據日本沖繩、哥斯達黎加等地長壽人口的飲食習慣,推介了14種普羅大眾較易買到的食物(見圖),並認為配合適當烹調,吃後(不限於秋天)可長命百歲。
只顧飲食相信不足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適量運動是另外兩大養生元素。最近,有保險公司更以「健康程式」或智能運動手帶配電子平台,向客戶宣傳健康生活模式(最主要是做運動)的保險概念,又以保費折扣做誘因促銷。
保健養生不僅是個人關注,長遠還可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健康亦不限於「秋分」才要注重,而是每天早、午、晚都要注重,並持之以恒。
以上飲食建議僅供參考,須視乎個別人士體質食用,進食前,敬希自行考慮身體狀況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土皇帝

香港真可愛!某些傳媒「無畏無懼」將小事化大,吸引市民的眼球,有時真的引起恐慌;亦有人話特區政府故意發放消息,引起社會矛盾,分化市民。究竟誰是主謀,源頭在那裡?屈穎妍小姐有意見:
為甚麼只得你才有情緒?
中聯辦張曉明主任的一番話激起千重浪,反對派一如過往,以負面名詞概括法,將一種論述用幾個字來蓋棺,前有「洗腦」,後有「真普選」,最近他們推銷的信息叫「土皇帝」。
如果泛民議員不搞政治,跑去做廣告應該會搵到食,因為多年來他們在「度」slogan方面訓練有素,幾隻字就可以挑動愛恨、麻醉腦筋。
梁家傑o妙着嘴斜着眼說:「按張曉明的說法,梁振英豈不是成了土皇帝?」於是,大家腦中立時冒起一個肥肚腩八字鬚的土豪,論述忽然回到封建王朝,視綫被轉移,道理被曲解,泛民的手法一向如此。只是用得多市民開始醒目,同一種騙術不能用超過三次,它將效用全失。
我覺得張曉明的話是信息,不是討論,你可以不認同,但在臭駡梁振英、張曉明、習近平破壞三權分立之前,請先檢討是誰先把香港的三權腐爛掉?
回歸以來,香港人被過度的自由寵壞,反對派以法治之名行惡,從此行政、立法、司法,沒有一個範疇是像樣的。
放縱多年,中央要把壞孩子撥亂反正,一眾黃軍立即拔劍而起,溫和的湯家驊又是敗兒慈母心:「為甚麼中央要在這個時候再次挑動泛民情緒?」
此話差矣,我想告訴大家,這世界不止得你泛民有情緒,人人都有,本土派有、自由行有、香港市民有、中央有……過去國家一直低聲下氣遷就,以為這樣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沒想到愈遷就愈「得戚」,佛都有火呀,當軟功無效,各方面是時候硬起來了。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閱兵後的聯想

中國最早有記載的兵法書實際上就是著名的《孫子兵法》,之後則是《吳起兵法》。理論上,兵法應用於戰場,戰場離不開武器、武力、戰術、戰略等;中國古代對「武」字的解釋,是很有意思的。
東漢的《說文解字》曰:「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我會用楚莊王的說話——「止戈爲武」解釋「武」字。
在文字學的角度來看,用「止戈爲武」作解釋,其實能夠反映當時的人如何看「武」字。最崇高的武力,不是要使對方畏懼,使對方屈服,而是停止彼此的紛爭。
閱兵剛剛過去。古人說過: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閱兵不是好戰,但是卻說明沒有忘戰,盡力爭取和平。
閱兵式上,國家展示了軍容,展示了武器。但是,戰爭最根本的並不取決於這些,而是取決於戰略,而戰略是無法展示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優秀的軍事家,他們都在戰略層面上有極高的造詣。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兵書,真正有價值的也都是戰略方面的。
所以,在閱兵之後,我們來說說中國的兵法歷史。
武經七書
中國最早有記載的兵法書實際上就是著名的《孫子兵法》,之後則是《吳起兵法》。其中,最確切的就是《孫子兵法》。
到了漢初,又經過一些人的搜集整理,於是又有了一些新的兵書。而這些新的兵書也許是很古老的兵書,也許是後人托借古人名義的兵書。但是,真正一直被運用流傳下來的,就是《孫子兵法》和《吳起兵法》。
到了宋朝,各種亂七八糟的兵書已經成百上千。於是,宋神宗命令兵部整理兵書,並最終御批了七部兵書刊發到部隊系統,供軍官們學習。
這七部兵書,就合稱《武經七書》。這七部兵書就是《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應該說,宋神宗還是很專業的,挑選的都是真正的好書。
《六韜》又稱為《姜太公兵法》,傳說是姜太公的著作。當代的研究者們認為這是漢初一些人的偽作,不過最新的考古表明這部書的內容在戰國時期就有。所以,就算是偽作,也是秦以前的。
《司馬法》從內容上說其實早過《孫子兵法》,是齊國司馬田穰苴總結了古代兵法和自己的心得所創作的一步兵法,講兵制的東西比較多。開頭那句“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就是這部兵法中的。不過,後人質疑這部兵法根本不是田穰苴寫的。
《三略》又稱《黃石公兵法》,說是漢初開國功臣張良的師傅寫的,後來傳給了張良。當然,這個傳說也未必可信。
《尉繚子》傳說是秦王政手下大夫尉繚子的作品,這個也未必就是真的。
《李衛公問對》相對來說就真實許多,這部兵法實際上是唐朝衛國公李靖和唐太宗的對話實錄,李靖為唐太宗解說了兵法和戰例,實用價值非常高。
在宋朝之後,還有些兵法出來,譬如《戚繼光兵法》等,但是其價值已經不可與《武經七書》相提並論。
一代不如一代
稍微注意下我們就會發現,《武經七書》中有六部都出現在秦朝以前,另外一部則是唐朝的。我們大概可以得出結論,在軍事理論這個領域,中國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難道真理真的被古人發現完了。
《孫子兵法》確實太完美了,但是,這絕對不是後代一步步退化的原因。
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有著各種客觀的原因。首先是自由思想的基礎不存在了。在秦朝之前,人們的思想是自由,毫無約束的。所以,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總結前人的戰爭。在秦朝以後,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思維方式日趨一致,失去了創造力和邏輯能力。
其次是思想之外的各種約束太多。秦前的兵法大師們可以自由地研究和發表自己的著作,並且可以用來作為自己的謀求功名的資本。可是秦朝以後,私人研究兵法是砍頭的罪名,是謀反的證據。而官方的兵法研究機構根本就是人浮於事,做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是公民社會,每個人都有言論和思想的自由,自己的成就也不會被別人竊據。可是秦朝以後的情況截然不同,任何高明的思想都只能歸到皇帝老兒身上。所以即便有什麼人能夠總結出怎樣的軍事思想,也絕不敢說是自己的思想,而要歸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皇上。所以,秦以後的兵法基本上都是《皇帝兵法》,就連《李衛公問對》,如果不是唐太宗和李靖的對話,那是絕對不能流傳下來的。
當代軍事理論
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案例來看,其實中國在兵法運用上依然是領先於日本的,受制的僅僅是軍隊本身的戰鬥力。
基本上,不論是毛澤東還是蔣介石,所運用的都是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略。這早在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中就教科書般地運用了,此後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早就演練過了。
二戰期間,美國人的勝利其實包含了大量的軍事理論上的突破,譬如美國人將統計學理論運用進了戰爭,戰後則將此理論用于經濟和企業管理,也都大獲成功。
隨著科技大量運用到軍事之中,隨著戰爭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升,軍事理論也需要相應的變化,但總的戰略原則依然適用。
對於美國來說,因為地區性戰爭不斷,經過慘痛的教訓,軍事理論的發展應用和驗證都穩步進行中。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長壽到一百歲

當不少天體物理學家都預測宇宙最終勢必大收縮、大撕裂而逐步走向終結,地球人卻愈來愈長壽,活到80歲以上已是司空見慣,最近有研究指出,只要好好控制炎症,人類能活到100歲以上──那麼,長命百歲就是為了見證宇宙終結嗎?
宇宙是宏觀的,如果對比於人類的百年壽命,那麼,宇宙終結之期也許太遙遠而漫長了,而對人類是唯一的地球,此刻卻在發高燒,危在旦夕,與此同時,微觀的細胞學仍孜孜於探索人類長命百歲的奧秘,那無疑就構成了宏觀與微觀的一大反諷。
然而,所有科學研究最可貴的精神大概也正好在於此一反諷,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總是永不言棄,上下求索。
那就不妨看看長命百歲有何奧秘。據《赫芬頓郵報》報道,美國老年細胞學家茲格利尼茨基(Thomas von Zglinicki)指出:百歲以上的人與眾不同,他們的衰老往往相對緩慢,他們更能在更長時間裏不生病。
而美國另一老年醫學專家戈斯蒂奇(Cheri Gostic)則指出,長命百歲的關鍵在於控制炎症(inflammation),人類要是能好好控制身體炎症,可減少患病風險。
炎症與端粒
茲格利尼茨基亦認為,控制炎症而讓它停留在低水平,就可以延緩衰老,從而可能推遲多種老年疾病的出現,因而會更長壽;此項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發現,長命百歲的長者即使偶有最低慢性炎症,卻能在最長時間裏保持良好的認知能力和獨立性。由此或可見出,發炎不但影響壽命的長短,更影響人生的自主潛能。
此項研究更有一大發現:長命百歲的長者及超級長者(年齡逾110歲),都有相對較長的「端粒」(telomeres──「端粒」是什麼?那是人體基因鏈末端的一頂帽子,可保護人類染色體,防止染色體衰老,乃至防止出現異常變化,正因如此,「端粒」長度無疑就是預測長者健康狀況的最有力的指標;研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接受調查的百歲長者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後代「端粒」長度,往往保持着典型的六十歲水平。
無論宇宙或世界怎麼變,生命總是神奇的,人類不斷探索外太空,太空人更可在外太空享用在外太空栽植的蔬菜了,然而,卻對人體奧秘所知不多,諸如炎症與「端粒」長度的關係,倒是最近才開始知曉的。
另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男性矮個子相對長壽,至少他們往往比同齡的個子較高的男性更長壽,其中又以身高52吋(約1.5748米)以下的男性最長壽,何以如此?皆因個子較矮的男性更容易形成較低的血液胰島素水平,故此不太容易患上癌症。
愈矮愈長壽
研究人員將8000名男性按身高分為兩組:一組是身高52吋以下者,另一組說是54吋(約合1.62米)以上者;在身高與壽命對比的研究中發現,身高不足52吋的受試者最長壽。
接受測試的長者都是出生於1900年至1919年的日本裔美國男性,結果顯示,受試者中有大概1200名男性的壽命都超過90歲,長命百歲的人有近250人仍在世。
參與此項研究的夏威夷大學教授威爾考斯(Bradley Willcox)有此說法:身高在52吋以下的男性壽命最長,而個子愈高,則壽命愈短──儘管此項調查的結果並沒有絕對性,但至少可提供身高與壽命之間關係的證據;威爾考斯又指出,此項研究已首次表明,男性身高與FOXO3基因有關。
那麼,FOXO3基因到底是什麼呢?簡而言之,那是人類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常被稱為腫瘤抑制器,其異常狀況影響了細胞的分裂。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此項研究的結果屬實──個子愈矮愈長壽,而個子愈高則壽命愈短,那倒證明了造物主是公平的,矮個子雖然在年輕之時往往吃虧,卻活得相對長久。
此項美國研究並不是孤例,另一項發表於2012年的研究亦有類似的研究,該研究追蹤了500名生活在意大利撒丁島、出生於1866年至1915年之間的男性,調查結果亦發現了個子較矮的男性比個子較高的,壽命長了兩年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爆發的戰場包括兩個:一個是中國戰場,一個是太平洋戰場,都是由日本軍發動。中國戰場是主戰場,形成醞釀期在大約1840年以前;當時東亞的世界體系是一個朝貢體系,中國在這個體系中處於中心位置,是單大獨強。其後是帝國主義的崛起,它對中國的入侵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英法階段,其基本特徵是商業帝國主義。出名的有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其主要目的是打開中國門戶,讓外國商品無限制地湧入。
19
世紀80年代以後,對中國的入侵進入第二個階段,這是一個列強抗衡的階段。主要入侵國家不僅是英法,還加進了俄、德、日、美四國,其後更增至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八國聯軍事件之後,“日本獨吞”的階段就開始了,這是帝國主義入侵的第三個階段。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接下來是上海的“一二八”,以及它對華北越來越猛烈的進攻。最終,發動“七七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形成了。
再看太平洋戰場的形成,我們先看美國的情況。美國立國的時候,只佔有北美東海岸一個長條,面積不到96萬平方公里。但立國後它很快就擴張,發動所謂的“西進”運動,把北美大陸的主體部分變成了自己的領土。這個過程並不像美國人經常說的那樣,富有和平、浪漫色彩,事實上充滿了暴力。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推進到太平洋沿岸,“西進” 運動並未終止,西進進入太平洋。首先是北太平洋,它從俄羅斯手裡購買阿拉斯加,接著又佔領阿留申群島,北太平洋很快落入美國之手,幾乎不費功夫。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時候,美國就趁火打劫,迫使中國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從清政府那裡獲得英國得到的一切。1853年日本發生“黑船事件”,美國的軍艦打開了日本的大門。1871年在朝鮮發動過一次武裝行動,美國軍隊更挺進至夏威夷、威克島、關島,把這些地方變成了美國的領土。其後佔領了菲律賓,並且把整個中太平洋(太平洋的主體)都控制在自己手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從德國手裡得到一些島嶼,把手伸進了南太平洋。所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偌大的一個太平洋幾乎全都落入美國之手。但恰恰在這個時候,它與正在瘋狂擴張的日本正面相撞。
從這樣角度來看,我們就看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了,那是自從美國“西進”、日本擴張以來,太平洋控制權的爭奪結果。在這個戰場上有兩個主角,一是美國,二是日本。無獨有偶,中國戰場也有兩個主角,一是中國,二是日本。這兩個戰場有一個相同的主角,就是日本;於是日本成為中美兩國共同的敵人。所以,當這兩個戰場最終都形成之後,在二戰東方戰線上中美聯手打擊日本,戰爭的真實過程也確實如此。
明天中國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閱兵」,是次閱兵或有其多重目的,但無論它被取名為「抗戰勝利」、「原爆」或「終戰」70周年的紀念活動,我們都應該記取教訓,真心誠意地追求和平。
說追求「世界和平」難免會被人譏為天真,但當大家看到「抗戰勝利」、「二戰結束」、「原爆」或「終戰」等各式有立場或「政治正確」的用詞時有甚麼感想?
二戰雖然結束了,但並不代表世界真的平息了戰火,70年來,其實一直禍亂相尋,較大規模的就有印巴戰爭(1947)、中東戰爭(1948-1949)、韓戰(1950-1953)、越戰(1964-1975)等,還未計其他地區性及國內的戰爭。至於911恐襲,更是恐怖主義付諸行動的示範之作,讓全球不少人都要生活在戰爭的恐懼當中!
不必談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之巨,單是戰爭所造成平民變難民、顛沛流離的苦況,已讓世人知道戰爭要付出的代價。
去年以來,歐洲,尤其是南歐地中海地區國家,如希臘及意大利南部的島嶼,都受到非法移民問題困擾,大量難民因北非國家,包括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內局勢不穩而向北流亡,經海路湧入地中海國家領土,造成當地大量社會(如醫療、治安等)、經濟,甚至國家安全等問題。
追溯北非國家動盪的原因,除國內因素外,也要歸咎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其動機離不開二戰前後的“西進”運動,充滿霸權主義。
1991年波斯灣戰事後,引發伊斯蘭極端分子策動2001年的911恐襲,時任美國總統布殊直指伊朗、伊拉克、北韓是「邪惡軸心國」會與聯合國為敵,這種「非友即敵」的單邊主義成為了其後美國外交及軍事行動的指導思維。
打完了伊拉克,美國卻像捅了馬蜂窩,以伊斯蘭極端教義為基礎的恐怖主義遍地開花,加上2010年底,突尼斯引發「阿拉伯之春」思潮的互相作用,都影響着北非國家政局,歐美與伊斯蘭的角力才正式開始。
中東及北非伊斯蘭世界的動盪,人民生命無保障,難民只好湧進歐洲,對這類政治難民歐洲國家基於人道立場,必須接收;如無戰亂,若是經濟難民,問題或會較易解決。
其實在近50年間,美國已不斷製造難民潮,她不單在25年前燃點中東戰火,埋下今日環球危機的禍端,約50年前發動的越戰,更令香港要以「第一收容港」身份,接收越南船民,自1975年至2005年的30年間,香港共收容了逾20萬名滯港船民,當年社會重擔,港人應記憶猶新。
今時地中海國家,如希臘即使債台高築,也因要作為收容國而百上加斤,美國則如常不負責任,置身事外。
港人不要以為戰爭離香港頗為遙遠,最近曼谷恐襲也導致港人傷亡,而南北韓最近亦因邊境廣播而引發衝突,進入準戰狀態。
在地球村,即使是和平地區也需要承擔戰爭苦果,越戰、中東戰爭等都一再說明:和平的訴求並不是天真,而是全人類良知的呼聲。
以下是由東森新聞制作的《抗戰勝利70年》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