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禁語


下星期六是佛誕,是紀念佛陀出生的日子,我必然到跑馬地香海正覺蓮社,參加浴佛儀式。早年覺光長老未圓寂時,記得他為我主持皈依典禮,更在不同佛教法會的開示,至今難忘。最深刻是第一次同席的齋飯,原來要禁語,我不懂得,要師兄提點。今天恒生執董馮居士在報章提到禁語背後的意義,很值得分享:

自信‧減去‧常樂

三月參加了慈山寺舉辦的「禁語一天禪修」,雖然是幾百人一起學習,但期間只聽到法師的開示和指導禪坐和行禪,從早上到黃昏踏出佛殿之前都不說一句話,更不能開手機。
終於在吃了一頓「完整」的午飯後,對為甚麼說「禪」是「減去」的功夫有點了解。我已忘記上次吃飯時沒說一些不打緊的話是何時了,不看手機,或胡思亂想,因為減去所有吃飯時不需要的事情,只專心地吃飯,所以能欣賞到素包和素飯糰的美味,感覺到實在地活在這一刻的幸福。所以,禪宗語錄裏常見禪師叫人「吃飯去」、「喝茶去」的公案。
我們在嬰孩時是最接近「本來面目」,無雜念的心,赤裸裸的來,餓了就哭,吃飽了就開心,累了便睡。直至長大後,體會到「擁有」的樂趣,也開始有了「失去」的痛苦和恐懼。慾望是動力,但不理性的慾望卻會變成癡想和缺乏安全感。
禪修如果有成的話,我們便能減去人生裏一些沒需要的包袱,甩掉無窮盡的慾望,學會知足的幸福。
因為知足,做事時較能作出理性的衡量和決定,以及把握自己的實際能力,自然就可以有安全感及自信心。但是要克服無止境的慾望真的不易,我也是紙上談兵,就算家裏鞋櫃已經擠滿,每次看到心愛顏色的網球鞋還是有購買的衝動。
雖然生來和逝去時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但我們偏偏就是害怕孤單寂寞。我們需要伴侶、朋友,需要別人的認同,在生活上或多或少要作出一些妥協。寂寞容易打擊我們的自信心,也可能激發我們無窮盡的擁有慾。
韓國的法頂禪師最嚮往玄幽的寂寞,除了要管理佛寺和廣宣佛法的時間外,他都獨居於深山裏,觀察和融入自然,沒有恐懼的感覺。他說:「一切恐懼皆源自內心。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不會因白天、黑夜而有所改變,如有差別,只是陽光照射的明暗不同而已。所以懼由心生,害怕與否,皆歸因我們內心瞬間生起的動念。」(摘自《山中花開》)
能面對寂寞而活得自在也是自信的訓練,不妨從自己一個人躲在圖書館看一天書,到郊野公園觀賞沿途風光,或出外旅遊開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