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東大嶼的爭論

剛剛林鄭在《施政報告》提出東大嶼填海,便有不少人示威反對,但大多數是不理性的。且看梁天卓教授的文章,對明日大嶼有意見的人應該有幫助。
不著邊際的東大嶼爭論
唔知係千夫所指定係千呼萬喚,特首終於在《施政報告》提出將會在東大嶼填海,填海面積仲由上屆政府提議的1,000公頃加碼至1,700公頃。既然「民間特首」出條片撐東大嶼填海都立刻俾網民「彈劾」,真.特首正式宣布填海後民望急插就不是新聞了。
 
反對聲音大是預計之內,不過反對也要有理有據才鏗鏘有力。在我看來,起碼有兩個反對東大嶼填海的理由是不著邊際的。第一,用幾千億甚至1萬億元(這些估算不知從何而來)填海,香港政府的庫房將「一鋪清袋」。第二,特首說人工島起好後可讓70萬至100萬人居住,有網民估算14年後香港剛好新增約77萬新移民,東大嶼人工島公營房屋量僅能應付這批新增人口。 
關於第一點,我想問甚麼是「一鋪清袋」﹖幾十年前重鎚買入誠哥的股票會唔會「一鋪清袋」﹖哈佛寄信俾你話收你入學讀書,你問親戚問銀行借錢交學費算唔算「一鋪清袋」﹖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東大嶼是藍籌股或長春藤的畢業證書,但無論是投資、讀書還是填海都離不開要比較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除非填海完全沒有效益(甚至是負效益),政府如何「一鋪清袋」我真的要請求大師指點迷津。 
關於第二點,就當人工島起好之後只能剛好應付未來十多年的新移民人口吧,但問題是人口政策與土地政策是兩回事,未來十多年的新移民人口不會因為填了海或無填海而改變。換句話說,無論你對新移民是愛是恨,在分析填海的成本效益時新移民的數目只是一個常數,而這常數不會對填海(以及其他土地選項)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有任何影響。 
反對東大嶼填海可以有很多合理的理由,缺乏嚴謹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其中之一。例如未來氣候變化對人工島建築成本影響有多少?我們的住屋需求彈性到底是多少?發展其他土地選項(如棕地、農地、高球場和效野公園等)的成本到底有幾低?
前者要氣候專家的專業分析加經濟學者將成本量化;至於後兩者,如果香港人的住屋需求彈性夠低,而其他土地選項又真的可以「多、快、好、省」地增加住屋供應(其實還未有人做過這些選項的成本效益估算),理論上這可能會影響填海的邊際效益。回答這些問題才能確保我們能透過成本效益分析選出最好的土地供應來源,在真正動土之前政府是需要認真回答這些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