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實施23條---世上有沒有必贏的戰事?

中學時我很喜歡歷史科,由夏商周至近代,對於部份歷史事件,經常研究它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同時,對於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文化得以持續,歸功於我們的方塊文字——漢字。
習大大曾說過: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長期使用漢字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發明了造紙術、活字印刷術。這兩項重大發明既使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得到廣泛傳承,又使其得到交流,並向世界傳播。這段話明確指出漢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而且是傳承中華文明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漢字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並且與時俱進,至今魅力無窮。漢字具有的生命力、創造力、表現力、凝聚力和影響力鑄就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在整個歷史洪流中,文化能夠傳承,離不開當中國人民被外族侵略,能夠激起愛國主義,產生強大的團結力量,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范圍與規模、推動愛國主義前進的社會力量,都隨著社會歷史條件和歷史階段的變化而發展。近代史書評價盧溝橋事變,認為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最終趕走侵略者,獲得戰爭的勝利,就是涉及上述的愛國主義。盧溝橋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7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中國軍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戰爭之作戰。
上日屈穎妍寫了一篇文章,《如果我是盧溝橋站崗的守衛……》,對於今時今日的香港,很有啟示作用,轉載之:
如果我是盧溝橋站崗的守衛……
屈穎妍:「我喜歡何君堯議員一句結語:"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殺出重圍!"三分一香港人都殺出來了,你呢?」
如果,我是當年盧溝橋上站崗的守衛,鳴槍阻止踏上橋進城的日軍,最後不敵,國家陷入漫長的抗日戰爭。你猜,歷史會不會責難我這個在盧溝橋頭擎槍守土的士兵?
提出這疑問的,是何君堯議員,他近日正在發起民間撐23條聯署,許多人說:「白費心機啦,反逃犯條例都搞到滿城風雨,這23條怎可能過得到?」
悲觀,就不試嗎?就不做嗎?以此原理,當日盧溝橋守城的衛士應該毋須抵抗,讓日軍長驅直入好了,反正當日橋頭只得兩個排約六十人,面對來勢洶洶的五百多名日軍,絕對是寡不敵眾,白費心機。
但守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鳴了槍,開了戰,儘管犧牲了性命,但歷史不會責難,因為他們對得住崗位、對得起百姓。
截稿之時,民間支持23條的簽名數目已達183萬,簽名仍然繼續,離最初何君堯議員許下二百萬的宏願不遠矣。雖然許多人又會說:「簽了又如何?二百萬又如何?在立法會別說要通過,一提出來,連會都開不成啦!」
說的都是事實,但還是那句,機會渺茫,就不做嗎?就要舉手投降嗎?
我問何君堯對落實23條抱有多少希望,他說:「三個月前,我覺得成功率是0.001;三個月後的今天,我認為有25%。」
雖然,25%仍是下風,但世上沒有必贏的戰事必輸的仗,Never say never,不試一定會輸,肯試就有機會贏。何君堯連同一班有心義工一直不放棄,由零開始簽到昨天的183萬,接近三分一香港人,這就是民意,這就是心聲。
第一個星期日擺街站我特別跑去看看,一個區才得一、兩個點,不太方便的位置,所謂的街站連一張摺枱都沒有,只得一塊「易拉架」、幾十個義工站在街頭巷尾拿著膠板請大家支持簽名。枱都沒有,別說大台了。簽名運動很簡陋,正因為簡陋,更顯珍貴,因為聲音力量都來自民間。
何君堯給我看一張清單,23條簽名運動至今只用了三萬一千元,「我們開會都是吃飯盒,街站義工一人一支水,就這麼簡單。」大家義不容辭,因為知道香港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這事不是為自己、不是為何君堯,而是為守住香港、為保護國家。
建制派對沒把握的仗,向來不願沾手,所以對推動23條,大家都按兵不動。幾個月來,只見何君堯舉著大旗領著老百姓在衝,擁有利器戰車的,都在旁觀望,怕一出手會影響九月立法會選情。
又是雞與雞蛋的問題,有23條,就可以處理那些叛國者,把他們排除於制度之外;沒23條,那些「港獨」賣國的統統入閘進議會,香港從此萬劫不復。
我喜歡何君堯議員一句結語:「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殺出重圍!」三分一香港人都殺出來了,你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