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現代人疑難雜症多

年過甲子之年,近年比較關注身體健康,同時亦發覺現代人疑難雜症頗多,寶島鄧正梁院長對這方面很有見地,鴻文共享:
預防醫學vs.養生之道
現代人疑難雜症多,有很多是常見的免疫疾病、感染疾病,有些是沒見過的疑難雜症,或者可說是文明病吧!也不知道叫什麼病,在醫院救治不及,診斷都是心肺衰竭,施打類固醇、升壓素,安上呼吸器都無效後,宣告不治。
現代人所遭受的疾病痛苦並不比前人少,雖然平均壽命拉高了,但是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公共衛生的進步,傳染疾病減少了,醫療水準提上去了。想當年臺灣光復時,痢疾仍是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是現代人的精神壓力負擔還是很大,醫療費用不斷的上漲,醫生診療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是為何呢?現代醫學難道不能讓人少進醫院嗎?
首先,西方醫學是沒有養生的概念的,充其量也不過是預防醫學的理念,還要多運動、吃維他命、上健身房鍛鍊等等,藉以維持身強力壯,頂多如此而已。而中醫學看人體是截然不同的,中醫有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系統理論,有系統的陰陽思維哲辯,例如中醫講生命三寶「精」、「氣」、「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是養生的第一步,陰陽五行維持著人與自然界的平衡。五行不是孤立的,連倫理道德都與其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如五行:土、金、木、火、水,連繫脾、肺、肝、心、腎,連五常:信、義﹑仁﹑智﹑禮也可加入,五竅:口、鼻、目、舌、耳;如腎之竅「耳」聽了美好的音,自然會通過腎傳與其他四臟;肝之竅「目」看了優雅美好的景象,也會與其他四臟分享。音、色之中若具有了道德倫理的內涵,自然會通過五臟,喚醒人的仁義禮智信,從而規範人的言行操守。因此身心靈都在五行的涵養之中。養生也不光是注重身體健康,心靈的健康更是背後的主宰。
中醫著重養生預防,所謂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壞病;上工就是高明的醫生,要告訴你如何過健康的生活,從內心到生活習慣都要符合「道」。一般的醫生只是疾病發生了,再去辨證論治,至於最差的醫生,就是現代所謂專門治療癌症、心肌梗塞、中風等等的,這是亡羊補牢啊!所以中國人還有一句話,就是「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從一個人的疾病,到一個國家的疾病,通通包括進去了。
中醫高明,那是否表示西醫就比較差?其實是因為立論基點不同,到了現代,如果沒了西醫,那麼長期依靠藥物控制的慢性病人是否坐以待斃?急救施打升壓素、安呼吸器、氣管插管,這些西醫採用的手段,都讓看重立即療效的現代人依賴日深。很多人認為,沒病誰會想到養生呢?
簡單的說,西醫屬於「實證醫學」,對「有形」的東西掌握得很好,恰好迎合信仰實證科學的現代人所需。中醫著重無形的境界,連醫病也要考慮相生相剋、氣血平衡的道理。
實證醫學vs.神傳醫學
現代人的人心不純壓力大,精神官能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焦慮症、失眠、躁鬱等等,多到好像變成了普通疾病;甲狀腺亢進、憂鬱症等與精神情緒有關的疾病也多了起來。
中醫的醫療自然,強調身心靈的治療,整合性強,可以針對病因治療,連精神官能疾患都可切入緩解;且醫療費用永遠不漲價,沒有檢查,只有望聞問切,藥物純天然,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讓人民醫療給付減輕,且中醫著重預防醫學,醫療多在平衡陰陽、調整體質。若看現代醫學的發達,讓人崇拜現代科技之賜予我長壽無疆,但它實在消耗太多的資源,讓國家的財務吃緊。
那中醫能代替西醫嗎?我想現階段還是不能,因為現代社會的形式就是這樣。中西醫是在不同的層面思考問題,中醫還在道德層面上要求人精神層次的提升,才能真正達到預防疾病,連《黃帝內經》都一直在講「余聞上古之人……」上古之人道德美好,所以犯大病的機會較少。
再拿現代人治療癌症的方法看,就是:(1)手術切除法、(2)化學治療法、(3)放射線治療法、(4)標靶治療法。但化療與放療就是同歸於盡、兩敗俱傷,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西方有個笑話,就是給牛安樂死的劑量就是化療劑量,但這有時可真不是開玩笑,因為毒性副作用常讓病人中途夭折。
再繼續替癌症治療找出路,現在基因療法流行,就想到癌症基因引發癌患。但早有癌症治療專家說:癌症基因並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對癌症的產生沒什麼影響。但科學家們確知癌症與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歸根結柢,癌症仍是預防重於治療,大部分的癌症病患治療後都死了,治好的不能說是僥倖,的確不容易。此時或許可說中醫「養生之道」值得重視。
哥倫比亞大學曾經做過研究,將來美國2%的癌症可能是由現今電腦斷層攝影(CT scan)的輻射所造成。當人們開發先進的科學儀器時,並沒有想到其帶給人類的危害。現代科學儀器,如X光機、超音波、核磁共振、電子顯微鏡等,雖然也都能看到人體內的情況,但卻看不到人為什麼不舒服,很多時候病人很難受,卻查不出病來,而且儀器使用多了,弊反而大於利。
中醫的經絡、穴位、陰陽學說,治好許許多多西方醫學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現代醫學否認經絡學說,但更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卻證實了經絡的真實存在。道家醫術由來已久,怎麼可能被否定呢?
西醫屬於「實證醫學」,研究「有形」的人體,而中醫屬於「神傳醫學」,是神所傳,如黃帝、岐伯與「神醫」扁鵲、華佗等「醫道」的傳人有神通「天目」的功能,具備透視能力,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無形」部分,例如經絡的存在、神、魂、命門等。中醫源於道,懂得道的人,會按照道去修煉,而修煉人所獲得的能量來自更高層次,層次越高能量越長久,人體能獲得高層次的能量,不僅能使身體健康不壞,而且可以使生命長久。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中美冷戰---制裁香港


中美新冷戰,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推動下,已經展開。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中國推「港版國安法」,違背《基本法》及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的自治承諾,指摘中國將「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故宣布展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程序,並會採取措施制裁削弱香港自治的官員。

特朗普及其極右政治勢力,也不是單只針對中國,而是像當年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是第一步,並以種族主義藉口來攻破其他國家,尋求全球的霸權。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便是追求全球霸權。開始時是以共產黨為敵,攻擊蘇聯及所有的共產黨政權。繼而是分化共產國際集團,把攻擊的宣傳重心從共產黨政權轉移為俄羅斯,拉攏中共圍攻蘇共。蘇共崩潰,還是對俄羅斯窮打猛追,要將之徹底瓦解。

可是聯中抗蘇,坐大了中共治下的中國,中國的民族主義和中共的社會主義且結合起來,為兩個百年奮鬥。而成績纍纍,許多方面超越美國,也認識到聯美抗蘇的錯誤。美國在華四十年的和平演變失敗。要保全球霸權,美國便開始對付中國。一是攻擊中共政權;二是全球發動歧視中國及中國人。二者結合起來,便是納粹德國的方法,針對中國人,還不敢提種族滅絕的口號,卻是步步進逼,各種各樣公開的、暗中的種族主義言行已全面出現。美國宣傳言論已經是歇斯底里,語無倫次,充滿了謊言和欺騙。

或許美國的軍力財力已大不如前,不可能以對付伊朗、北韓的方法對付中國。或許美國的金融資本還想收編中國,故此抑制極右政治勢力的軍國主義傾向。但是,美國已公開地間接宣戰,且步步加緊,只待某一歷史偶發事件出現(如特朗普的瘋狂),中美兩國便不是在經貿、外交、文化方面角力,而是明刀明槍地打起仗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便避不了!

美國的戰略是逐步出擊,反映着它無力與中國立時開戰,即使其他方面也不敢全面衝突。中國以往的對應還是拖泥帶水,主因是受親美勢力阻撓,社會裏還有不少人對美國抱有幻想和心存僥倖,特別是每年幾十萬在美留學生的家庭,更容易構成與美妥協讓步的壓力。

不過,人大推行「港版國安法」的決定,已表示出中央政府再無疑慮,從遲疑被動轉為主動防禦。堅守香港,與美國抗爭便無後顧之憂。並且向國內外表示維護主權、國家發展道路的決心。從美國的反應,亦可看到美國在香港層面上無反制之力。制裁個別官員,作用極微。撤銷香港的特殊地位,還不敢明白宣告內容,自有其顧忌之處。驅逐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和中國留學生,則是讓他們到香港,帶動香港的轉型和進一步發展。

只要港人不要胡亂迷信謠言,即使一些人移民走掉,還大有發展餘地。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四念住入門 III


《身與心的探戈-四念住入門》講座:


四念住入門


受的解說 
苦、樂、捨受念處 
身念處熟習以後,可以加上受念處,包括對內心的苦、樂、捨(不苦不樂),三種受,捨還是受;不苦不樂受。尋常人僅滯留於苦受、樂受中。苦樂俱捨,沒有苦樂憂喜,即名為「捨」。當受推廣到各種情緒感受:歡喜、討厭、氣憤、擔心、恐懼、悲傷、鬱悶等情緒,當它生起時,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樣,不帶批判、不加解釋地看著它,辨識它的種類、強度和停留時間;當這種不苦不樂中,仍存有的「受」,即名為「捨受」。在不斷捨苦捨樂之後,我們將感到一種輕鬆,一種非常的安靜、柔軟和輕巧;於中,更覺知到生命存在之美-那非常地美,伴以安定、寧靜、安全與晰明。這樣的感覺,仍在受、想、行之中,尚未超越。仍要將之逐漸置放下來-即是要「觀空」。也就是說,舉凡清淨、寧靜、安定、安全……種種感覺也須認知它是空的,也是一種心理的反應,不要在乎,不要執取。否則,即容易沉溺其中,一上坐墊即希望享有此類輕安的覺受。而這樣的覺受,事實上也是自我中心的一種狀態。
此時,便須「觀空」-如何觀呢?即,告訴自己,我只是在修行,在打坐,不要太在乎它、貪戀它、執著它。漸漸、漸漸地,此受也將離開,行者的思想將日趨澹泊;這就是受念處的修行方法。
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如果有人批評我或傷害我,馬上感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繃緊,身體進入戒備和攻擊狀態,這部份是身念處。察覺到自己正在生氣,不壓抑,也不捲入,似乎有一個冷靜的自己看著內在的一個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發現了情緒失控,然後主控權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復理智了,這就是在修習受念處。
能夠這樣了解自己的情緒的人,比較不會罹患心理疾病,因為減少自我壓抑,如果有輕微的心理疾病,也會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對於自我接納、承認自己的弱點、體諒他人等較健康的心態都會有增進的效果。若有能力修習心念處和法念處,就可以更進一步提昇心靈的品質了!

心的解說 
觀心念住---
  觀心念住是堅定正住、持續不斷地觀察覺知種種心理狀態的生起和滅去。這種觀察覺知比觀受念住更為精細。禪修者修習觀心念住時,不但要心思敏銳地將每個起心動念觀照透徹,更要進一步觀照每個心念無常、苦、無我的本質,觀照放下對身心生命的執著以及觀照放下執著的過程。
  觀心念住就是心觀察心,不是在心之外去觀察心。心念住的觀察必須是在經驗的層面上,直接體驗所觀的對象,而不是只有思考、想像或觀想。禪修者在經過各種感受的訓練,尤其經過苦受的訓練之後,已進一步為觀心念住奠定良好的基礎,因為身體上的苦受往往伴隨心受而來,禪修者可以透過身體的苦受來克服心受。
觀心念住時,禪修者若能精勤不斷地保持正念正知的念住力,並且具有不貪不瞋的平等心,那麼,這時的心就是淨化洗煉堅定的心。
分心的處理 
  佛陀教導比丘們應當這樣來觀察覺知心的多種狀態:
1)  心貪愛時,清楚了知:心貪愛
2)  心不貪愛時,清楚了知:心不貪愛
3)  心瞋恨時,清楚了知:心瞋恨
4)  心不瞋恨時,清楚了知:心不瞋恨
5)  心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愚癡
6)  心不愚癡時,清楚了知:心不愚癡
7)  心簡略時,清楚了知:心簡略
8)  心不簡略時,清楚了知:心不簡略
9)  心散亂時,清楚了知:心散亂
10)  心不散亂時,清楚了知:心不散亂

  心不像色法,心是無質和無形的,心是不容易察覺的。禪修者必須培養覺性,省察每一個正在發生的心理活動,清楚了知每一個現起的心念,注意觀察每個現起的心識,清楚了知每個心念的升起,清楚了知每個心念的消失。
  由於人們不能觀察覺知自己內心的真正情況,所以有了邪見,誤將心識當成是「人」、「我」或一個存在的主體,總認為是「我」在幻想,「我」在走路,「我」在計劃,「我」知道……。其實,同一個心識也並非在一生中永遠存在不變,心識是一個接著一個單獨發生的,這些心識現起後,禪修者若能一一清楚了知,保持念住,就可以覺知到它們一一消失的過程。
  禪修者對於這些心理狀態的來去、出現、消失,只需客觀如實地觀察覺知它,不要介入,不要執著。只要完完整整地全程經驗它,什麼也不添加,什麼也不減少,使內心保持在一種寧靜覺照的狀態,使心意集中在具有覺性的境界,就如同觀察覺知呼吸一樣,只需保持耐心和覺性,看著它們一一出生、成長、消逝就好了。
  心有貪是有貪慾的心念和執取,參有慾火。就像毒藥可以導致未來的痛苦,例如貪愛五欲或執著禪修時快樂的經驗等都是。
  心不貪包含了慷慨不自私、捨棄等任何心靈成長所必備的元素。
  心有瞋指瞋恚無忍,例如狹窄的度量以及怒氣騰騰都是。
  心不瞋廣闊涵蓋了慈和悲的意義。慈是一種淨化而不自私的愛,是對任何生物都不懷敵意的心。悲是對別人的悲哀寄予同情並予以幫助。慈心和悲心組成了不瞋的善根,它們是快樂生活及法義增長的基礎。
  心有癡指愚癡無明,例如做白日夢或真的有了幻覺、或個人慾望的迷癡等都是。
  心不癡是明白事相,瞭解事理的心。
  心簡略是五蓋沒有產生影響力,心集中的狀態。
  心不簡略是因為五蓋而心散亂的狀態。
  禪修者如果能唸唸分明、以強大的覺性、精進不懈地觀照覺知心中每一刻的起心動念,那麼,任何不善的心識,例如貪瞋癡將很快被制止,而善的心識,例如收攝心、廣大心、專注心、無上心、解脫心將被激起,不收攝的散亂心將能集中鎮定。
  因此,禪修者不管在任何時刻都應當對自己心中的貪瞋癡、簡略散亂、乃至明朗昏沉、輕安緊張等等的心境,清楚了知,唸唸分明,保持高度的覺知,真誠勇敢客觀地觀察自己的心意。就像在鏡子裡觀照自己的面孔一樣,不必去分辨是非善惡,只需單純客觀地觀察覺知、清楚了知心意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真正本性,如實知見心念的真相。
  每當接觸到一個可以引起貪瞋等負面心念的所緣時,就嚴密的念住它,貪瞋等負面心念就不會生起。每當心有貪、心無貪、心有瞋、心無瞋、心有癡、心無癡、心簡略、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專注、心不專注、心解脫、心未解脫,都要清楚了知、保持念住。
  日常生活中,如果被憤怒、敵意、瞋恨等負面情緒支配而心情不平靜時,禪修者要注意提起正念,保持覺性,客觀地觀察,如此,就會清楚了知這些負面情緒生起之後,就會消失。這時,不可認為是「我」在憤怒,「我」在瞋恨,這是「我的」怒氣……等等,要體悟心意生滅變化的本質,體悟心只是一連串心識不斷瞬間生滅變化的過程而已,沒有實體的存在。
  總之觀心念住時,禪修者應當堅定正住、持續不斷地就自己內在心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的實相。應當堅定正住、持續不斷地就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在色聲香味觸法互相接觸所產生的心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的實相。應當堅定正住、持續不斷地就內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心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的實相。
  因此,禪修者觀察覺知到各種心的現象不斷地生起。禪修者觀察覺知到各種心的現象不斷滅去。禪修者觀察覺知到各種心的現象不斷地瞬間快速生滅變化。
  由於清楚覺知各種心的生滅現象,禪修者終於體悟到:「原來這就是心的實相」,心的本來面目原來就只是一連串瞬間快速生滅的過程所組成。這種生滅無常變易的壓迫的苦的,而執著這些無常短暫、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無常現象以及有「我」的幻想也都是苦的。於是不再對「我」「我所」產生任何執著。
  禪修者體悟了心的無常、苦、無我的本來面目之後,心專注於諸法無常、苦、無我的洞見力與智能的覺知中,除了這種覺知還是這種覺知。這種覺知來自修習觀心念住時,在心理層面上對各種心的生滅變化的感受,那是純粹直接的經驗體悟。
  有了這種由於觀心念住而開展出來的洞見力與智能、覺知與體悟,禪修者維持強而有力的覺性以及安穩平靜的平等心,冷靜客觀地觀察覺知各種心的生滅,不起貪瞋執著,不起任何習性反應。於是禪修者不再貪著身心世間的一切事物,心無染著,心得解脫。
  於是佛陀告訴諸比丘:「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各種心的生滅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的實相,來瞭解心的本來面目。」
心念處的修行難度較高,不妨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修習。當情緒波動時,看看自己的念頭和想法,辨識它,看清楚它,但是請記住,不要認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當然。例如:我很生氣,心裏很想罵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發覺煩惱心開始要造業了,於是讓這清醒的心作主,轉化念頭,知道生氣想罵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決問題,試著找到無害而有效的回應方式,例如好好溝通,力求改進,這樣就是在修心念處。
透過不斷的自我觀照,發掘自己的妄想執著,然後轉化它,內心就會愈來愈善良、純淨。人的心理運作:經驗、想像、觀念、需求是很複雜的,例如我們很希望得到溫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夢想、很多的見解和信念,可以說一個人的心就是一個世界,很難一一觀照,如果優先把最有問題的部份處理好,就算不錯了!

法的解說 
至於法念處可以說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內容很廣泛包括五蘊、六根六塵、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七覺支等,扼要地觀照可以用三法印來修習,前面的身、受、心念處結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見真相、解脫煩惱。當然,法念處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當下細心體察,因而發現它的無常性、無我性和不生不滅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隨時、隨地、每一件事物的當下都可以修習,在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寒來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見到無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見到無我,而在根塵識相依互動中可以見到不生不滅。
無常性容易體會,無我和不生不滅則較難領悟,但是只要將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見到真相,例如在吃飯時,可以觀照整個緣起的過程,食物由土中生長到成熟,到買回家,吃進嘴裡,吞到胃中消化,腸裡吸收,成為養份進入血液,輸送到全身,成為身體的一部份,或成為熱量提供全身的正常運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為糞便排出。從植物到身體,每一種形式不斷地和合、分散、變化,其中沒有一個固定的實體,所以,每一種存在的形式都是整體的因緣中不可分割、無法孤立的現象,個別的形式只是一種變幻而已,真正說來,沒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沒有任何一法消失。每一個存在都沒有絲毫的固定性、單一性、獨存性和實在性,沒有一樣是例外的,這就是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時、散步時、情緒波動時、起心動念時都可以這樣觀照。久而久之,對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體認,這就是法念處的修習。

法隨觀的概觀 
法隨觀的第一個隨觀,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更特定的方式來洞察心的狀態,因為,它是轉而覺察三不善根的五種顯現五蓋。 
相對於之前的「心隨觀」,隨觀五蓋,不僅包括一個蓋的現前或消失,並且包括每個蓋的現前或消失的潛在條件。 
使用「蓋」( nīvaraṇa,障礙 )這個字,清楚地指出:為何這些心的素質,被挑選出來以引起特別的注意,因為它們「阻礙」了心的正常功能。 
五蓋 
在諸蓋的影響下,修習者無法瞭解自己的善、或他人的善、或不能得定、或觀。 
五蓋不僅阻礙入定,也阻擋諸「覺知(bojjhaṅga)的建立。五蓋和諸覺支之間的對抗關係是相當的重要,因為去除前者並發展後者,對證悟而言是必要的條件。 
第一組的明喻:藉著將滿碗的水當作鏡子,以看到自己臉部的映照作為意象,來說明每個蓋的作用: 

五蓋的明喻 
另一組明喻,說明諸蓋的消失: 

根據經典,如果一種「蓋」現前,而修習者不認出它,就是「錯失 - 修習」〔mis- meditating 
如果修習者確實「認出」蓋的現前,並且隨觀它,以作為一種念住的禪法,那麼,這個人的修習將會導致心的淨化。 
德寶法師指出在禪修期間,可透過以下方法克服或抑制諸蓋: 
對禪修的所有類型而言,克服這五蓋,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為了這個目的,注釋書列出一組有助於克服或抑制每個蓋的要素: 
注釋書概述克服或抑制諸蓋的要素 
「覺支」即是覺悟的要素,意思是這七種心的素質,提供助於覺悟的條件。
五蓋與七覺知的關係 
1. 念:念一現前,就能夠克服一個蓋;念的現前,也同樣能夠促使其他覺支的生起。七覺支以念作為最初的因和基礎,形成一個因緣相關的順序。 
2. 擇法:是從已穩固建立的「念」發展出來的。這種擇法似乎結合兩個層面: 
一方面,是探究經驗的「性質」;另一方面,是這個經驗與佛陀的「教法」的相關性。因此,「擇法」可以理解為一種對於主觀經驗的探究;而這種探究的基礎,是由於熟悉「教法」所得到的辨識力。 
七覺支 
3. 精進:擇法的發展,進而引生「精進」覺支。這種「精進」的生起,與投入努力有關。經典以「不動搖的」屬性,進一步具體地說明這種精進。這樣的條件,著重於必須保持持續的努力或精進。 
4. 喜:「精進」接著導致「喜」的生起。作為覺支的「喜」,顯然是一種非感官之類的喜,就像達到禪定時可被體驗到的喜。 
5. 輕安:「輕安」與身、心的安定有關,因此,直接對治「掉舉」。 
6. 定:「輕安」覺支導致心的安樂狀態,這個安樂的心態,接著促成「定」。然後,由於平靜的發展及不散亂,「定」因而生起。 
7. 捨:是從「定 」所產生的一種平衡的心的狀態。這種精鍊的心的平衡和平靜,相當於念住充分發展的層次。此時就如「重誦」所述修習者安住於「無所倚賴,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 
1. 時間估計:粗略計算分心的時間,以分心之念作為暫時的禪修對象 
2. 深呼吸幾次:當內心興奮激動,只須深呼吸幾次,就可重新建立專注力 
3. 數息:心中默默地數著氣息的出與入 
4. 出入息默念法:於每一個氣息週期默念:「吸入……呼出。」 
5. 以一念消除一念:專注於善巧想法,對治不善巧想法的執著 
6. 回想禪修目的 
能夠鍥而不捨地修習四念處,就可以漸漸消除妄想執著,而由於不再有這些執迷、染著,我們就可以從種種煩憂、苦惱的火熱中脫身而出,成為一個自在而覺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寧靜而浸潤在喜悅之中。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四念住入門 II


《身與心的探戈-四念住入門》講座:

四念住 
 
. 安般念(出入息念、觀息法
. 威儀(觀姿勢
. 正知(明覺
. 不凈觀(厭惡作意
. 四界分別觀(界作意
. 墓園九相(九種墳場觀
身念處(身隨觀念處
引述大念住經(第22卷)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閒處,結跏趺坐,端正身體,置念面 前,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 
安般念 
為甚麼我們不乾脆坐下來,覺知心內正呈現的現象呢
因為心是詭計多端,思想是複雜過程,容易困住我們的思緒。有意識的思想會奪取你所有的注意力,讓你忽視它本身的影響。 
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參考點,你會很容易迷失,被心內旋轉不息、變化多端的波濤所淹沒。 
安般念-為甚麼需要專注對象
當我們以氣息為焦點時,心便有一個重要的參考點,在他游離時可以退回來。 
因為分心是不會被察覺到的,除非有一個中心點讓心離開。籍此參考架構,我們才能在正常思想中,觀察到持續不斷的變化與干預。 
安般念-為甚麼需要專注對象
為甚麼不選擇一個較有趣的東西,作為禪修對象
因為呼吸是 
1. 隨時可得 
2. 不會令我們捲入貪嗔癡 
3. 眾生共有的現象,讓我們了解與眾生關係密切 
4. 是內部與外部世界之間的一個窗口,可以讓我們學到有關「自我」的概念,以及我們如何捏造它的過程 
安般念-為甚麼選擇氣息作為基本的禪修對象
第一步是找到它,找的是鼻孔末端與氣息出入時, 那個物質性的接觸感覺。 
在觀察呼吸活動過程時,不用加強呼吸,以免阻 礙定力的發展。只須讓呼吸自然流動,分開對呼 吸的約束。 
安般念-以呼吸作為禪修對象的技巧 
在觀察呼吸時,要避免兩種狀態:一是亂想,二 是昏沉。昏沉是指內中沒有思想、沒有對呼吸的 覺察。以呼吸作為禪修對象的技巧 
禪修時不要想著你的問題,應把它們輕輕地推開。 
要屢敗屢戰,做好每一個呼與吸,一個接一個地 重新努力。這樣,連續不斷的覺知最終必會出現。 
安般念-以呼吸作為禪修對象的技巧 
根據大念處經: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 我行走;站立時,了知:我站立;坐著時,了知:我坐著;躺臥時,了 知:我躺臥。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威儀 
禪修實踐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一些傳統的調身建 議,對你掌握禪修技巧有極大幫助,應緊密遵循, 但這些姿勢只是輔助,不要本末倒置。 
用這些姿勢目的有三: 
1. 它們令身體穩重,不用分心處理平衡和肌肉疲勞的問題。
2. 它們讓身體較難搖動,也可反映心意的不動搖性。
3. 它使你能久坐而無需屈服於禪修者的三個敵人:痛苦、肌肉緊張和昏沉。 
威儀-傳統姿勢 
你也可以使用椅子,但所用椅子不要扶手,坐面要平,椅背要直,坐下後背部不要靠著椅背,坐面前沿不可壓住你的大腿下部,兩腿平列,腳掌要平放地上。 
收心向上重疊後要放在大腿前部,不可令頸部和肩膀肌肉緊張,放鬆手臂,已經可張開和閉合。 
威儀-利用椅子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往或歸來時,以正知而行。前瞻或旁觀時,以正知而行。 屈伸肢體時,以正知而行。著袈裟、持衣缽時,以正知而行。飲食、咀嚼、嚐味時,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時,以正知而行。於行、住、坐、臥、醒、語、默時,亦以正知而行。 
正知 
內觀禪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永遠轉化你的整個感覺與認知經驗,幾時要革新你的整個人生經驗。 
坐禪練習實踐,就是為了灌輸新的心理習慣而設,你學習用新的方式來接收及了解感覺,你發展新的方法來處理意識思維及照顧自己的情緒。 
禪修練習的終極目標是建立起定力與覺察力至足夠的強度水平,好讓禪修者能在現代的社會的生活壓力下,仍然可以屹立不倒。 
正知-任何時候都可以禪修 
行禪是在動中修禪,有助我們從靜態的禪坐過 渡至日常的生活,而且經常與坐禪交替地使用。 
行禪在你非常煩躁不安時特別好用,可化解你 的不安情緒,對坐禪有更大利益。 
正知-行禪 
行禪需要一個沒人干擾的隱蔽地方,而且有空間可直線行走至少五至十步。你只需在該處站著,留意站立姿勢一分鐘,手臂可隨意放著。 
接著,一面吸氣一面提起一隻腳的腳跟,然後一面呼氣一面放下那隻腳的腳趾在地上,然後再吸氣,同事提起那一隻腳,然後一面向前一面呼氣,然後放下那隻腳在地上;接著,對另一隻腳政府做這個動作。就這樣慢慢地行至另一處。然後在那裡站立一分鐘。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隔幾分鐘或幾秒鐘檢查一下你的身體姿勢,不需批判,,用心由頭到腳掃描身體,感受一下你保持身體姿勢的方式,心中默念「行走」、「坐著」、「躺下」或「站著」。 
如果你做的精準透徹,能令心理習慣根深蒂固,可革新你的體驗,帶你進入一個全新的感覺領域。 
正知-在其他姿勢中禪修 
在坐禪時,我們的主要禪修對象是呼吸。你可把呼吸與正在從事的活動協調起來。這樣,你更容易集中於活動上,覺知力更易保持在當下。 
當你確實在留意覺察時,你的神經協調就會充滿朝氣與彈性,很容易培育內觀智慧。若有問題出現,你會迅速有效及不忙亂地處理它。 
正知-協調呼吸與活動的禪修 
每一天的活動於知覺,由覺醒的首個知覺,到入睡前的最後一念,都要嘗試保持當下的覺察。 
這是一個高遠的目標,我們不能一步登天。最可行的方法,是把一天分為幾個時段,把一個時段致力於靜觀姿勢,然後把靜觀伸展至其他的簡單活動,如進食、穿衣和清洗。具體程序可自行決定,重點是要你練習識別上述的各個項目,同時要在一天之內,盡量保持完滿的靜觀狀態。 
正知-對所有活動保持靜觀 
你必須運用禪修於你的日常生活情境之中。生活中的禪修就好像你的實驗室,它提供你所需的磨練與挑戰,令你的修持能深化和名副其實。 
據說,若人內心能維持在準備就緒的禪修狀態,時隨刻皆有開悟的可能。最微細、最普通的知 覺都可以引發開悟,例如:看到月亮、聽到鳥語風聲等。 

在每次禪修前,請虔誠地向自己唸誦下述願文,真正地去感受那些意願: 
願我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我遠離災害,願我遠離困難,願我沒有問題困擾,願我永遠成功。也願我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願我的父母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我的父母遠離災害,願我的父母遠離困難,願我的父母沒有問題困擾,願我的父母永遠成功。也願我的父母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述願文 
願我的老師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我的老師遠離災害,願我的老師遠離困難,願我的老師沒有問題困擾,願我的老師永遠成功。也願我的老師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願我的親屬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我的親屬遠離災害,願我的親屬遠離困 難,願我的親屬沒有問題困擾,願我的親屬永遠成功。也願我的親屬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願我的朋友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我的朋友遠離災害,願我的朋友遠離困難,願我的朋友沒有問題困擾,願我的朋友永遠成功。也願我的朋友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述願文 
願所有(與我素未謀面的)人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所有(與我素未謀面的)人遠離災害,願所有(與我素未謀面的)人遠離困難,願所有(與我素未謀面的)人沒有問題困擾,願所有(與我素未謀面的)人永遠成功。也願所有(與我素未謀面的)人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願我的敵人健康、快樂與安寧,願我的敵人遠離災害,願我的敵人遠離困難,願我的敵人沒有問題困擾,願我的敵人永遠成功。也願我的敵人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述願文 
願一切眾生健康、快樂與安寧,願一切眾生遠離災害,願一切眾生遠離困難,願一切眾生沒有問題困擾,願一切眾生永遠成功。也願一切眾生有耐性、勇氣、諒解與決心來面對和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困難、問題與失敗。 
述願文 
步驟一 
1. 首先,可以選擇令你放鬆、舒服的情境躺下,若你躺著會睡著,可以選著採取坐姿的方式,來進行身體掃描的練習。 
2. 若有戴眼鏡的朋友,請把眼鏡取下、放在旁邊; 
3. 若你是坐著,請確定你的雙腳是放在地板上,大腿上
沒有放任何東西; 
4. 若你是躺著,請把你的雙腳微微打開。 
修習 
步驟二 
1. 閉上雙眼,將你的右手放在肚臍下方, 
2. 當你呼吸的時候,感覺空氣吸進你的腹部,腹部逐漸隆起, 
3. 當你吐氣的時候,腹部逐漸往下沉, 
4. 吸氣,1234 
5. 停止兩秒, 
修習 
步驟二 
1. 吐氣,123456 
2. 你的右手感受到這種緩慢的起伏。 
3. 深呼吸數次之後,感覺到呼吸變得緩慢、深入且有節 
奏, 
4. 同時也覺察到把感覺放在此時此刻的自己身上。 
修習 
步驟三 
1. 接著,我們將進行一段身體掃描,這是身體覺察的旅 
程。 
2. 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經過一些痠痛、發麻、緊繃的 
部位, 
3. 若你能減緩這些不舒服,就這麼做; 
4. 若沒辦法減緩,就順其自然,不需要任何批判。 
5. 首先,從頭頂開始,感覺頭頂的感覺,無論是發麻、 
頭疼或是什麼, 
6. 接著,慢慢往臉部移動,從額頭到臉頰,到你的下巴, 
7. 感受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口腔、喉嚨裡面的 
感覺。 
8. 然後,將覺知移到你的耳朵、後腦,深入感覺頭的內 
部, 
9. 進入大腦,繼續到你脖子的前面及後面, 
10. 再到你的雙肩及腋下、手臂、手肘、手腕、手掌,還 
有手指末端的感覺。 
11. 過程中,升起的各種情緒或感覺、想法,就讓它順其 
自然。 
12. 接著,將覺知從手指末端抽回來, 
13. 移到胸部、乳房,到你的心臟、肺部,再把覺知移到 
肋骨、胸骨。 
14. 然後把你的覺知移到腹部及消化系統, 
15. 包括你的胃、肝膽、脾臟、胰臟、腎臟等等。 
16. 將覺知移到你的大腿、膝蓋、小腿肚、小腿脛,以及你的 
腳踝、腳掌、每一個腳趾。 
17. 現在,擴張你的覺知到整個身體,從頭到腳迅速掃描,從 頭到手指再到腳趾,從頭頂、頸部到肩膀、手臂,再到胸 部、腹部、背部及臀部、骨盆, 
18. 到腿及腳部,完成這個身體覺察的旅程。 
19. 結束這個身體掃描的過程時, 
20. 感謝自己在這段時間全心全意的覺察自己,與自己在一起。 

未完--待續        四念住入門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