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書友仔在旅遊點拍到一對偈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求其出處及解釋?答曰:出自《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意指「自己心、諸佛心、眾生心」這三者皆無差別,也可作「吾人、諸佛、眾生」三者無差別之解。實際上可以引申為:不論是佛還是眾生,進化初始條件(initial condition)都是一樣的,都是從自性或空性而出,正所謂自性能生萬法。但由於選擇不同,因緣果報不同,才有了差別和不同。

現試從佛典經論中針對「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作更多詳細的探討,並從現代科學、物理學、量子力學來說明「心佛眾生」偈的問題。

佛典中常說「三心了不可得」,但此「三心」多指向「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的「了不可得」。原因是因為一切都不是瞬間的「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過去的...過去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另一方面,佛常於經典中宣講吾人之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若一定在「身內」的話,則應該可以看見自己的五臟六腑及心肝脾胃。若心在「身外」,則又如何了知自己身中事?若心在「中間」,則究竟是在外塵的中間?亦是內身的中間?或是外塵與內身的某一個中間?而且所謂的「中間」一定要有確定的位置點。如果不符合這樣的定義,那所謂心在「中間」就是錯誤的道理。這種不在「內外中間」之理不僅只是比喻「心法」而已,所有一切的諸法都同此理。有關經典說明心並非真實在心內的「某個點」,也不會跑到「身外」去,也不是在「中間」,人的心如《楞嚴經》所云是「本來周遍、心遍十方、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的,亦如《華嚴經》所說的「菩提心遍十方」、「菩薩初發心,及以心周遍」。「心」既是「遍十方」界的,就不是真實且一定的在「內外中間」。以當今「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的理論認為當我們刻意去「觀察測量」一個粒子時,它只會出現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當我們不去觀察它時,它卻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直到有一個具有「意識」(consciousness)的「觀察者」(Observer)去觀察粒子(Particle)時,它才會出現在「固定」的地方。如美國物理學家聖提諾瓦(Jeffrey Satinover, M.D.)在「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續集:掉進兔子洞(What the BLEEP–Down the Rabbit Hole)影片中提到:在正常情況下,假如有一個單獨的物體,一旦被「檢測」時(指被「觀察」時)就只有「一個位置」。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發現物體可以同時在「多個位置」上,不僅僅是兩個位置而已。實際上,會有三千個位置……但它仍只是「一個粒子」而已我不保證人們會對這個信息的驚訝程度……人們可能會說:哦!你在撒謊!你們科學家們都被整糊塗了……我認為這是太神秘了!你甚至無法理解它有多麼神秘!一個粒子竟會同時存在於三千個地方?科學家說粒子可以同時遍布在三千多個地方,在《華嚴經》中也提到過諸佛皆能「分形」於十方法界,如經云:「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殊勝三昧……一念普入三世境界,分形遍往十方國土」、「一切諸佛同一法身……分形普遍一切世間身」。當代美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與超弦理論家(Superstring theory Scientist)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在PBS NOVA宇宙的結構之量子躍遷(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Quantum Leap)中曾就「粒子」會出現於「任何地方」而說:粒子就好像能在「同一時刻」出現在「不同地方」……如果人如果能像「粒子」一樣的運動的話,那麼多數情況下你將無法分辨出他們究竟在哪?實際上!「粒子」他們可能在「任何的地方」,直到你去找到它們之前……「粒子」的量子世界中有不可思議的事,這些不可思議之事將如何發展?為什麼量子世界中的事物,一直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一會在這?一會在那?充滿著種種的可能性,然而你和我,或者說任何人,都是由「原子」和「粒子」構成的,卻只能一直處於一個「確定的狀態」!我們總是會在這!或會在那!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說,目前「量子力量」無法解釋為何你與我都只能在「一個確定的點」出現?我認為諸佛菩薩已達「無我相、我執、人相、人執」的境界,如《華嚴經》所云:「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佛已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為觀察者」,當然也證悟「粒子遍三千界」的道理,如《華嚴經》云「如來神變,能以一身普遍一切諸佛世界不思議故」。可自由分身無數於十方法界中。而凡夫的眾生仍有「我執、我相」,有一個「真實的觀察者的」在運作,故只能停滯在我們所見的「三維」地球空間,也只能擁有一個「點」或「位置」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