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深圳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談及深圳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除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亦包括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文件提出兩個重點:

一是領導人說推動粵港澳經濟運行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各種要素便捷流動,目的是提升三地市場一體化水平,融合發展。香港再不是與內地「河水不犯井水」。兩制結合於一國之內,這是香港今後的大方向。

二是提升深港合作,以此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但文件似偏重深圳,而非香港。兩者合作成為大灣區的核心,並同時提出深圳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以往珠三角與大灣區都以香港為龍頭,這一、兩年的變化卻似是以深圳代替香港,領導人的講話中,沒有說深圳的是核心引擎,而是重要引擎,給予香港一定的空間。但香港不可能脫離深圳,深圳的示範和領導亦不再僅是經濟,而是整個城市的各個制度。深圳期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典範。

中央定位深圳是大灣區建設「重要引擎」,要「對標(對比標杆找差距)國際一流水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未來深圳在大灣區的主導角色和帶動作用,已是不言而喻。新經濟時代,科技與人才是競爭力之源,深圳是香港的合作伙伴,同時亦是強勁競爭對手。人才資金流向,取決於一個地方的實力和吸引力,這是市場無形之手的力量,跟「被規劃」無關,眼前問題不是深圳會否取代香港,而是香港自己爭不爭氣。

短短40年,深圳由窮鄉僻壤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發言,提出「十項總結」、「六項使命」,前者回顧經驗,後者展望未來,勾勒深圳、大灣區以至國家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的十項經驗總結,主要是從國家治理和發展層面,以中央的視角看待經濟特區建設,談的是大原則大方向,着眼的是「全國一盤棋」,自然不會細數深圳具體發展歷程並就各方參與逐一鳴謝。十項總結其中一條,提到「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當然亦要放在此框架理解。

習近平列出深圳經驗的10項總結:

1.「堅持黨對經濟特區建設的領導,始終保持經濟特區建設正確方向。」

2.「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改革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

4.「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

5.「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

6.「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7.「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保障。」

8.「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9.「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10.「堅持在全國一盤棋中更好發揮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發展作出貢獻。」

港深為鄰,深圳的發展必然影響香港。十項總結第10項提到,必須更好發揮經濟特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發展作出貢獻。從地理角度,深圳輻射帶動作用最強的地區,當然是大灣區。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重質多於求量,習近平談到深圳在新時代的六項歷史使命,除了要求深圳秉持「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在各方面全力自我提升、為全國摸索一套可以複製的發展經驗,同時亦要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然而這一宏圖大計在香港並未得到應有重視,一些人至今仍認定這是「假大空」的倡議;部分人留意到這兩年廣深等地有很多大灣區發展項目,諸如城際鐵路等基礎建設,意識到大灣區建設並非空話,萌生各種各樣念頭。去年初,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並列為4個核心引擎,有人關注誰是大灣區「龍頭」,有人則質疑香港「被規劃」。歷經過去一年多的巨變,香港莫說牽頭大灣區建設,就連參與步伐也極為緩慢。港深一沉一浮已是不爭事實,中央可以預留「駁位」,讓日後香港銜接,然而推動大灣區建設刻不容緩,中央顯然已將這個重任,交予深圳。

根據習近平說法,深圳的定位是大灣區「重要引擎」,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同時亦要加快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流物流等各類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深圳未來在區內的角色和作用,已是清楚不過。《綱要》提出要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長於科技產業化,香港則有高水平科研,可以優勢互補,可是很多港人並不知道,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正如火如荼。今年8月國務院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習近平提到,深圳要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另外亦要求深圳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如果香港仍然歎慢板,只會愈發被動。

曾幾何時,香港常以新加坡作為競爭對手和比較對象,不過深圳現已從後追上,未來既是香港合作伙伴,同時亦是強大競爭對手。香港有積累多年的底子,金融和專業服務仍是強項,然而若不努力振作,早晚會被他人超越。深圳六項使命,追求的不止是科技創新、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數碼經濟,還包括治理水平的提升,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各方面均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倘若深圳真能一一做到,這已經是足以跟其他世界級大都會並肩。六項使命提到深圳要大力發展金融、會計、法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這些無疑是目前香港的強項,然而深圳可不是以龜速從後追趕,數碼貨幣、數據交易市場等,全是新生事物,每一樣都可以成為彎道超車的契機,倘若香港繼續當自滿的兔子,早晚會被人追上。

深圳有望成為大灣區領頭羊,總有人關注香港會否「被規劃」,然而這某程度是一個偽命題。大灣區發展全力開動,深圳不止是引擎,更會成為一塊大磁鐵,習近平亦提到深圳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香港位處大灣區內,就算不參與建設,一樣會受到其發展影響。市場無形之手,決定了人才與資金永遠流向機會更多的地方,這跟「被規劃」全無關係,香港與其為此糾結,不如積極參與其中,爭取發言權,確保大灣區發展為香港帶來積極而非消極的影響。

深圳正全力、受舉國之力建設一個新型的城市與社會,作為全國的示範。香港在「一國兩制」、市場一體化的條件底下,與深圳合作,以此推動發展。香港似失去主動,但正因為回歸後二十多年的不作為,中央政府不再信任香港,故此要以深圳為全國示範的同時,迫使香港作為和上進,且不是香港選擇怎樣發展,而是在深圳的引導下配合發展。這是中央苦待二十多年後迫於無奈。今後是香港緊隨深圳發展,蕭規曹隨,抑或是陽奉陰違,消極破壞?若香港還有志氣,當可重新主動提出和推動與深圳協作,甚或補深圳不足進行制度與政策改革。這將是中央政府所樂見,而不會反對。

粵港澳一體化的具體方法,據領導人所提,是加快區內城際鐵路建設,便不是現有一條高鐵,相信還有新的建設。這可減少三地經濟來往的成本,推動融合。但同一市場內,競爭力弱的城市會被強的城市逼壓,要素流動的模式改變。即是香港的人才、資金轉移。

事實上,近年轉移的趨勢已現。今次中央政府更授予深圳更大權限,創建模範城市,進行金融與航運的改革發展,兩者都會打擊香港現有的優勢。這不是中央政府不顧香港,是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用深圳競爭壓力迫使香港改變現時苟且因循的狀況,若香港還不改動,被深圳替代,損失的將是自作孽的香港。

香港的運氣已自我消耗殆盡,今後再不振奮努力,便會變成深圳的一個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