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沒有行動的遠景是白日夢,沒有遠景的行動是噩夢.

 


香港究竟是怎樣的社會,想發展成怎樣的社會呢?內地有小康社會目標,有扶貧目標,還有「五年規劃」和其他長期規劃。而不是香港那樣,這麼多年都渾渾噩噩,苟且敷衍地每年施政報告,一年過一年。

回歸20多年,香港都沒有目標、方向。就算規劃署搞的2030年遠景規劃,雖則它引用日本諺語:「沒有行動的遠景是白日夢,沒有遠景的行動是噩夢。」但仍欠實質內容,只是項目堆砌,不管項目間的關係,且項目也多是一拖10年,不知何年何日才認真落實。

或許正因回歸後沒有去殖民地化,香港的政府治理、政策思維還是受制於「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的心態,沒有根也沒有未來。動亂的攬炒傾向,應在於沒有立根香港的歸屬感,不懂珍惜香港,才這樣肆意破壞。每個社會都有歷史和傳統,據此才可以建立歸屬感和對社會的投入與珍惜。殖民地時期,香港政府營造的是偏頗不全的歷史,是英國人建設的香港。但亦未全力宣傳,奴化教育也還有底線,許多史實,禁而不述,還不會全面作假。

反而回歸之後,香港的歷史,與內地關連的歷史,卻更多地用政治意識形態來造假和歪曲。殖民地時期變成香港黃金時代,一切美好,販賣鴉片、貪污舞弊,種族歧視、迫害等等都被隱藏了,學校教材出現各種荒謬的說法。

回歸之後的教育實際上比殖民地時期更為愚民,但已深入民心,不得不改。否則的話,香港社會將難以安穩發展,重回正軌。可教育沒有10年以上不可能有效。

香港現時開始調整中小學教育,還改不了大學教育的西方論述,中學以上的幾代人要改除反華的西方價值和思維,應不是10年可成,也不可能依靠學校教育來改變。

香港的出路便應是從社會教育入手,由政府在政策思維上率先改變,以此作出示範,也用政府的舉措來證明回歸的作用與意義。方法是由政府帶頭,與社會一起討論與制訂香港社會的發展模式,替香港定下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以及時間表。

香港可參考內地經驗,或倣效歐盟的社會模式。後者要求社會公義與團結,經濟與社會發展並重,以合理的工薪制度與社會保障來消滅貧窮與社會歧視。目標是更好的歐洲社會,不是如美國那樣的富人天堂。雖然低工資國家的競爭衝擊歐盟的社會制度,但歐洲社會體制和發展模式還是代表着更優勝於美國的選擇。以德國為例,經濟競爭並不因高工資和高福利有損,德國的創新仍領先世界。

香港制訂社會發展模式,可穩定民心,團結大多數,推動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