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待渡》藝術行節目

 

形體表演者手中持燈,穿梭於埸地之中

         住在北角區已卅多年,其中因工作關係,也曾乘船往紅磡。橫渡維港不算太長,最多十數分鐘,但海風吹來,一望無際,其樂無窮。近年在渡輪碼頭上層出現演出場地,值得入場參觀。

  形體表演者手中持燈,穿梭在由陶瓷碎片組裝而成的風鈴之中;薩克斯風演奏者即場演奏,與風鈴聲、頌缽裝置、背景音樂交錯;他們一邊表演,一邊沿樓梯緩緩而下,消失在觀眾眼前……這是位於北角(東)渡輪碼頭上層空間、名為《待渡》藝術行節目的演出現場。記者日前於傳媒預覽觀賞演出片段,並透過採訪節目創作團隊,瞭解作品意念及構思。

  作為跨媒界體驗式裝置演出,《待渡》即日至本月25日每晚6時後在北角(東)渡輪碼頭上層空間舉辦,亦於特定時間設偶發演出。該節目是由香港藝發局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讬基金捐助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20/21壓軸節目。

  《待渡》的名字,取自香港詩人梁秉鈞(也斯)於1974年創作的《北角汽車渡海碼頭》中的最後一句:“來自各方的車子在這裏待渡”,而這首詩,正是節目創作團隊的重要靈感。在場內的一些空間,亦可見到這首詩的詩句。

  除了陶瓷藝術家尹麗娟、媒體藝術家伍韶勁、作曲家林豐、形體演出編舞黃靜婷四位主創及策劃人張慧婷,眾多台前幕後的藝術工作者也參與了節目創作。林豐時常參與跨媒界藝術創作,此次為節目創作聲境的他說:“作品的創作在確定場地之前就已經開始,我們希望用藝術的表現方式來擁抱和圍繞一個空間。”伍韶勁擅長概念式、場域為本的創作,此次為節目設計裝置及燈光等,他說:“這個場地與北角碼頭臨近,碼頭又是個很適合放慢腳步的地方,作為此次演出空間頗為適合。”

  參觀者將置身於獨特的場域空間,與場內各種藝術裝置呼應,引發對“待渡”時刻的種種思考。於夕陽斜照或光影之中,觀眾走過碎裂的瓷片,坐上互動鞦韆裝置,搖晃間牽動由陶瓷碎片組裝而成的風鈴。風鈴聲、頌缽裝置、現場聲境隨機交錯,跟隨鞦韆晃蕩,呈現“枯山水”(karesansui)般的寧靜美。

  如此意象的作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節目創作聲境的林豐說:“這個作品意在透過音樂、編舞等多個媒界,帶給人們一個‘旅程’。作品的故事性不是我們所想的,我們想的是如何探索空間,以及如何與觀眾互動。”

  時長約25分鐘的偶發演出,由形體表演者盧敬燊、陳曉玲,以及薩克斯風演奏者孫穎麟共同完成。林豐介紹道:“這首作品的音樂創作,主要包括薩克斯風、鋼琴、大提琴和人聲四個軌道,由頭到尾都是由一個和絃寫成,但我通過比如在配器上的調整,造成好像轉換了(和絃)的感覺,同時令觀眾保持聆聽興趣,而這個音樂本身其實是可以24小時無限迴圈的。孫穎麟的薩克斯風現場演奏是半即興的,結合風鈴聲等,形成獨特的聲境。”

  節目之所以只在晚上進行,伍韶勁講解道:“在夜晚,人們可以透過這裏看到夜幕下的城市天際線,那時場內的燈光也更好控制。”

  《待渡》演出資訊:

  日期:即日至425

  時間:於晚6時至940分共4個場次,其中逢星期五至日晚7時及8時場設偶發演出

  場地:北角(東)渡輪碼頭

  免費入場,須經網上預約入場參觀,節目網頁及登記預約:

        www.newartspower.hk/event/art-wal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