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灣仔今昔

 灣仔是我的出世地,當時是50年代中期,灣仔區是一個簡樸的住宅區,轉眼間現在的灣仔已發展成為港島區的交通樞紐和香港主要商業地區之一。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商廈大樓之間,大街小巷裡依然保存著很多舊式建築,不少活化成外國人和年輕人聚腳的「文青小店」,展現一種新舊交融的社區特色。

回憶中的灣仔

還記得駱克道有很多酒吧,水兵從軍艦上岸,都會光顧它們,有時夜晚會遇到醉酒的水兵,都令我非常驚慌!附近還有國民戲院,環球影戲院,東城戲院和東方戲院,我都有在那裡看過戲,最深刻是盲俠和鐵金鋼007。盧押道當時有很多大排檔,包括我家最愛吃的牛雜粉,一家人前往分甘同味。而每逢過年,盧押道更會築起多個棚架,化身成花市,這便是年幼時對「年宵」的概念。

記起麗的呼聲、貝夫人健康院、英軍軍營,到了七十年代開始填海,這裏又變了其他樣子,例如填海區的歲晚年宵。從回憶中,一條屬於灣仔的時間線隨之在腦中浮現。

1955年的軒尼詩道一號

1960年灣仔的告士打道海旁,當時還未展開大規模填海。

  灣仔新式與舊式的生活融洽,新舊建築穿插也讓這一區像是時空交錯的匯合點。雖不及相鄰的中環光鮮亮麗,不及銅鑼灣商業繁盛,但充滿一種濃烈的生活氣息。灣仔的改變,是點點滴滴持續變化的,每隔一段時間前往,總能在熟悉中尋到一絲新意。

城市

  灣仔是小思老師出生、成長的地方,她筆下的灣仔記憶:“那是十九世紀中葉,站在船街朝北街頭,就會面對維多利亞的海傍。叫船街,就因為可以看見船。回過頭向南山邊望,洪聖廟裏,漁民上岸供奉的香火鼎盛。應該還有一座大王廟,如果不是,怎會有大王東街大王西街?靠近海,來自四海的浪蕩兒,就會上岸腳踏實地,除了酬神感恩的心靈慰藉之外,還得證明肉體的果然存在。船街,石水渠街一帶,女人幹著最古老的行業,跟西環石塘咀的阿姑不一樣,她們拿不了十二少的揮金哭情義,貧窮的,宵交易,只有肮髒,沒有記憶。”

  現代生活方式改變,這一區許多古老行業也已式微甚至消失。留下的僅有一幢幢古老的建築,敘說著過去的故事。現時再走一遍小思老師所述的地方,自船街沿皇后大道東往東慢行至石水渠街,見到的是另一番屬於這個時代的熱鬧景象。街旁隱藏在巨大樹蔭下的洪聖古廟香火依然算是旺盛,年輕人前來朝拜,祈福或許已是其次,影相打卡化為對歷史的另一種關注方式。

灣仔洪聖廟

  灣仔洪聖廟依山岩而建,廟後石牆生有一棵細葉榕,原為海濱岩石上的小神壇,由坊眾於1847年興建,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擴建。因灣仔海傍不斷填海,現已位處內陸。

  廟宇為三間設計,惟內無深進,只有一間廳堂,屋頂鋪有瓦塊,石柱上刻對廟聯:“古廟街新,海晏河清歌聖德;下環抒悃,民康物阜被天恩。”廟內供奉多位神明,包括洪聖大王、太歲、包公丞相、華佗、文昌帝君、華光大帝,還有兩位女神:“金花夫人”和“花粉夫人”等。金花夫人,即“金花娘娘”,是保護母嬰的正神。而“花粉夫人”則是保佑女性青春貌美,吸引異性的民間俗神。廟側的“望海觀音廟”,高兩層,內奉觀音、城隍及灶君老張王爺的神位。

舊灣仔郵政局

  沿路往東前行,是舊灣仔郵政局,雖說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郵政局建築,但早已改為他用,外牆的白牆綠窗像是在說明曾經的用途。現在聯絡方式改變,信件早已不是重要的交流方式,舊郵政局建築尚存,用途也改為了環境保護署的環境資源中心。像在告訴人們,時代轉變,生活方式也在轉變,建築是承載歷史的載體,但也可不必太過執著於原有興建的初衷,或可借用中國俗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來說明。善用傳統建築,使其保留了歷史意義,也能通過新的方式延續其在新時代下的實用意義。

  舊灣仔郵政局在19151992年一直是郵政局,現已改為環境保護署的環境資源中心,又名“環保軒”。這座曲尺形的金字頂建築物,其山牆及灰塑甚具特色,設計強調環保,用上耗電量低的燈泡和迴圈再造的物料,裏面的設施有互動學習室、圖書資料庫、環保資訊廊及環保花園等。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中心現正閉館進行維修工程,重開時間可留意政府網站通知。

藍屋建築群

  行至石水渠街,色彩變得十分豐富。這裏是文青圈重要的打卡勝地——“藍屋”。位於其旁的還有另一間“黃屋”。“藍屋”原址是建於1867年的“華佗醫院”,現在地舖成為“香港故事館”,是展出與香港生活有關的社區活化交流空間,時有舉辦展覽、工作坊等活動,“華佗醫院”的大門及牌匾安在原位,也順其自然成為了重要的展品之一。近年來為活化藍屋及黃屋,有團體承接將其樓上打造成共同居住(Co-living)空間,通過“藍屋好鄰居計劃”希望能保存昔日唐樓的生活文化,為活化後的藍屋建築群注入力量和生氣。

  行至藍屋樓下的公共空間,是一方清靜的小公園,附近居民在此乘涼閒話家常,微風拂過,空間的營造讓人彷彿來到了在歷史資料中才可尋的唐樓生活場景。居住區樓下入口空間的黑板上註明瞭公示及最近的活動內容,細品別出心裁設計的郵箱,更能找到許多有趣的細節。藍屋地舖的二手商品店,有不少街坊會前來“尋寶”,更開闢一間書室,讓人選購書籍的同時,也可在內安心閱讀,享受寧靜的閱讀時光。

  “藍屋”於1920年代改建為四幢四層高,上居下舖的唐樓。建築特色包括:磚砌的承重主力牆、木造樓板及樓梯、擁有懸臂式寬闊露臺、木製門窗與傳統店面等。至1997年,因政府把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翻新外牆,“藍屋”因此而得名。藍屋內的“香港故事館”,展示了舊日居民的日常家居佈置,以及昔日珍貴的生活用品等,讓大家可細味往日大眾的一些生活點滴。

  “香港故事館”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A號地舖及慶雲街4號地舖,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開放(星期三及特別公眾假期休館)。

海濱

  灣仔的海岸線過去80年通過填海方式不斷外移,直至現在我們所見的美麗景色。填海開闢了更多生活空間,也令灣仔一帶變得繁榮富庶。近日灣仔臨時海濱花園建成開放,成為灣仔一帶新的公共活動空間,與臨近的金紫荊廣場和博覽海濱花園連成一體,卻各有特色。

灣仔臨時海濱花園

  灣仔臨時海濱花園以灣仔重要街道的名稱融入空間設計,走過可見到區內街道名稱的特色光管,如“船街”、“慶雲街”。還有平臺空間,空間設計如舞臺,進入其中的過客與平臺前路過的行人,互相成為了對方見到的一幕生動自然的舞臺劇場景。

金紫荊廣場

  金紫荊廣場三面環海,海濱遠望九龍半島,別有一番廣闊景致。這裏也是維港煙花的最佳觀賞地點之一。廣場的主角“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大型雕塑,大家親切稱之為“金紫荊”,以香港區花洋紫荊為主題,青銅材質外貼金箔,賦予香港永遠繁盛、綻放的美好寓意。


香港動漫海濱樂園

  香港動漫海濱樂園坐落在金紫荊廣場旁邊的海濱長廊,30個本地原創動漫人物塑像,營造充滿特色的港漫場景,人們或於此、或於維多利亞港前,與有趣角色互動自拍,重溫香港漫畫的高光時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