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萬物皆相對 善道者不卜

 《周易》為群經之首,其書蘊涵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可謂是人生的百科全書。然而,朱子提出所謂「《易》本卜筮之書」說,頗有一錘定音之效,後世從者甚眾,至今仍不少人以為,學《易》旨為卜筮,怪力亂神之說,此起彼落。



  然而,誠如《荀子》所言:「善為《易》者不占。」真正明白道理的人,都知道占卜絕非《易》學之主要價值。然而,大《易》之道理到底為何?我們又應當如何看待占卜?漢人司馬季主因占卜聞名,於《史記·日者列傳》中獨留傳記,而同樣精通術數、據說著有能夠預知未來的《燒餅歌》的明朝國師劉伯溫,則於其《郁離子》中特撰「司馬季主論卜」一篇,以說明占卜之理,其文曰:

  東陵侯①既廢,過②司馬季主③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東陵侯曰:「久臥者思起,久蟄④者思啟,久懣⑤者思嚏⑥。吾聞之:『蓄極則洩,閟⑦極則達,熱極則風,壅⑧極則通。一冬一春,靡⑨屈不伸;一起一伏,無往不復。』僕⑩竊11有疑,願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則君侯已喻12之矣,又何卜為?」東陵侯曰:「僕未究其奧也,願先生卒13教之!」

  《莊子·天下》曰:「《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傳》亦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明確說明《易》以陰陽思想為本。所謂陰陽,概指世上所有相反之屬性。道家的《老子》指出,天地萬物,本皆相對而生,「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儒家的《大學》亦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孔子亦謂自己所有學問皆源於「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所謂「兩端」,概即陰陽之理,包涵上述有無、難易、本末、終始等一切相反屬性。人如果懂得觀察兩端,便可以從歷史盛衰、人事損益之變化中,推論出未來發展之可能方向,從而找到自己的定位,知曉修德處世之原則。因此,本篇特借善卜者司馬季主之口,提出「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之理,強調萬物相對而生,物極必反;只要懂得此一陰陽相對之理,又何卜為?

  然而,問者始終執迷未悟,季主於是又以比喻說理,進一步闡述「善道者不卜」之理。

  譯文

  東陵侯被廢失去侯爵,特去拜訪司馬季主占卜吉凶。季主說:「君侯來占卜什麼事呢?」東陵侯說:「躺臥太久的人就想起來,伏藏太久的人就想外出,鬱悶太久的人就想舒散。我聽人說:『蓄藏過滿便要宣洩,關閉過分便要通達,熱到極點便要起風,堵塞過度便要暢通。一年由春至冬,沒有東西是曲而不伸的;凡事有起有伏,沒有事情去而不返的。』我暗裏感到疑惑,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導。」季主說:「這樣說來,您已經很明白道理了,又何必要占卜呢?」東陵侯回答:「我還沒徹底了解其中奧妙,請先生盡量地教導我吧!」

  註釋

  ① 東陵侯:即召平,秦時封東陵侯。秦滅後,歸漢,為布衣,種瓜為生。事見《史記·蕭相國世家》。

  ② 過:拜訪。

  ③ 司馬季主:西漢楚國人,在長安東市以占卜聞名。宋忠、賈誼曾向其問卜,聽其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差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故皆以其為賢者。

  ④ 蟄:原指動物藏匿土中冬眠,引申指潛藏義。《說文》:「蟄,藏也。」段玉裁注曰:「凡蟲之伏為蟄。」

  ⑤ 懣:心煩鬱悶。《說文》:「懣,煩也。」

  ⑥ 嚏:打噴嚏,引申指紓解。

  ⑦ 閟:關閉、深閉。《說文解字》:「閟,閉門也。」

  ⑧ 壅:堵塞。《廣韻》:「壅,塞也。」

  ⑨ 靡:無,不。《爾雅·釋言》:「靡,無也。」

  ⑩ 僕:本指奴僕,引申為自謙之代詞。

  11 竊:本指偷竊,引申作謙詞用,表私下、私自義。

  12 喻:知曉,明白。《玉篇》:「喻,曉也。」

  13 卒:《爾雅·釋詁》:「卒,盡也。」本指終盡之處,引申指盡量。

總而言之,我認為【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這兩句話的理解可分兩層來解析。

第一層:當你了解了易理,當周易思維深入每個細胞時,任何事都可以直接聯想取象,相當於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在熟知這種規律的前提下,你身邊的很多事確實是不需要起卦也可以知道結果的。易的最高境界是身道合一,融為一體,你所說的所做的,都符合道的規律。這才是符合荀子說的善為《易》者不占的說法。

第二層:當他人遇到問題需要求測時,我們通過起卦、八字、七政等預測術來為他人解惑,此時周易預測只是一種對問道的探索工具而已,終其目的在於問道,並非只在預測,而在於通過卦象易理來指導我們的思維,指導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反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