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嫦娥奔月

 

每逢中秋,少不免聽到嫦娥奔月的故事。上日問B仔知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他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皇母娘娘蟠桃,被后羿持弓追殺,嫦娥避開丈夫射出的箭,飛奔到月宮避難。原來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發展到現代版本了。

古人創作故事,跟現代人分別很大。古代故事,因是口耳相傳,起初十分簡單,只有基本情節和人物行為,不像現代人般縷述故事的邏輯、情理,以及人物背景、心理、感情、行為動機等等。故事源起愈古,情節愈簡單。

這不等於說:古人不注重人的心理和感情,而是感情大多用詩歌來表達,正所謂「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比如屈原,便將個人的悲憤灌注在《離騷》中,洋洋灑灑二千多字的長詩,而不寫成故事。反而書寫歷史,由春秋三傳、《戰國策》、《史記》到《資治通鑑》,都像寫現代小說,人物有心理刻畫、對白等等。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等等,卻只得骨幹,沒有血肉。

嫦娥奔月的故事亦不例外。根據中文維基記述,商朝的巫卜書《歸藏》,已有嫦娥的故事。嫦娥原稱姮娥,因避漢文帝諱,改姮為嫦。往後詩人有沿用姮娥,有用嫦娥,都是同一人。公元六世紀,劉勰在《文心雕龍.諸子》篇中記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姮娥奔月。」此說最簡單,八個字敍述了整個嫦娥奔月的故事,指羿擊斃了十個太陽後,嫦娥奔月。唐朝的李善為書作註,寫道:「《周易》、《歸藏》曰,昔日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李善添加了一個細節——嫦娥奔月皆因服食了西王母的不死藥。

添枝加葉

東漢高誘為《淮南子》作註時再添加一個細節:「姮娥,羿妻也。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原來嫦娥是羿妻。不死藥是西王母給羿的,嫦娥偷吃了丈夫得來的藥。細節愈多,故事便愈豐富,但未解釋之處亦愈多——為什麼羿問西王母拿不死藥?嫦娥為什麼偷吃?嫦娥是自私,為了自己可以不死嗎?她和羿知否吃了藥會飛上天?

在李商隱詩中,奔月是懲罰,嫦娥「碧海青天夜夜心」啦!若嫦娥是不堪丈夫的欺壓而偷藥吃,那便是女性自主、反男權的表現啦!當然,亦有「包拗頸」的質疑:為什麼羿得不死藥後,不立刻服食而要帶回家,給嫦娥偷藥的機會?這些都有待後人添枝加葉,補足故事矣!

另一個傳奇「梁山伯與祝英台」亦如是。唐朝最早的記載只得一句話:「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塚。」國人嗜好續作故事,為解釋「義婦」、「同塚」,遂添加為山伯死後,「祝適馬氏(英台去馬家成婚途中),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東)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英台是義婦,因她寧殉愛而不肯屈從父母之命,嫁入馬家。

到宋代,續故事者再添加英台和山伯同窗三年,山伯不知她是女子,「其樸質如此」。宋代教育普及,梁祝曾同窗三年,有此可能。但義塚建於東晉時,書院未成風氣。斯時,門第森嚴,只有世家女才讀書識字,且多聘良師在家受教,何以英台會去書院讀書?父母還要容許她扮男生?後人補充故事,只求情節曲折離奇,卻不講求史實準確!

誇張浪漫

到明朝徐樹丕《識小錄》,梁祝故事愈來愈誇張。徐寫山伯得知英台許配了馬家後,「梁悵然不樂,誓不復娶。後三年,梁為鄞令,病死。」古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英台以身殉愛,還可說。山伯娶不到英台,「誓不復娶」,便說不過去。不娶無後代,等於不孝,東晉人的梁山伯怎會有此想法?無真愛誓不娶,是浪漫主義時代的想法。明朝人為了增加這段愛情悲劇的浪漫和哀怨,不理會時代背景妄加而已!

現代版本更加誇張,如說「山伯如約來議婚,英台淚告已晚。山伯氣得當場吐血,歸家後一病身亡」——古代版本寫山伯做官三年後才病死。現代版的山伯連官也沒做,即為情而死。山伯的玻璃心竟脆弱易碎至此?同窗三年不知英台是女兒,可見山伯樸質愚鈍,竟會「氣得當場吐血」?

至於說英台殉情後,墓中飛出兩隻蝴蝶,翩翩起舞,場面美則美矣,乃是現代人添加。西人愛之,譯梁祝故事為「The Butterfly Lov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