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長津湖》

「抗美援朝」電影在中國重新高調推出,幾套關於韓戰電影陸續上畫。上日朋友請睇電影《長津湖》,博友若問《長》好不好看?我可以簡單地回答:「好看。」到底怎樣好看呢?七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年輕觀眾可能會提出以上種種問題,那麼我便要以戲論戲,看看《長》是怎樣鋪排戲劇敘事方式。

從劇本結構而言,最能牽動我們情緒的戲劇,必然是大時代的小故事。《長》的故事開展在完成戰事之後,連長伍千里捧着亡兄的骨灰回到老家,希望供養父母,建設家園。豈料上級通知需要再次投入戰事,伍千里二話不說立即起行。家中的幼弟伍萬里其後悄悄投軍,只有一個原因:「希望能讓哥看得起!」由是,《長》以一段親兄弟的血肉親情,再加上連隊士兵之間的手足情誼,建構了《長》濃厚的陽剛男兒「戲」勢。

另一方面,從初生之犢伍萬里的視點出發,引領我們層層迭進地探索戰士如何應對戰爭。經驗老到的老兵、沉着冷靜的狙擊手、同樣初出茅廬的新兵,連隊內不同士兵有着不同個性,但全體都視保家衛國為己任,具有明確的終極目標。

千里和萬里兩兄弟如何出生入死,以至其他軍中手足如何共同抗敵,已足以成為有情有義的情節,再加上志願軍在寒天暴雪飢寒交迫之下,以血肉之軀抵抗美軍的戰鬥機和坦克車,對戰場面鬼哭神嚎,讓我們看得血脈沸騰。

《長》片由內地及香港的著名導演攜手執導,氣勢磅礴,但卻帶點典型的「港產片」味道。開首大半小時,即約全片的三分一篇幅,都在鋪排人物個性和事件背景,連隊原本執行護送電訊器材的任務,途中卻捲入村落戰爭,然後武戲與文戲交替,末段真正展開長津湖對壘的生死戰。

在中國,長津湖戰役作為中、美之間曾有過的一次正面軍事衝突似乎又走到了有必要大書特書的時候;然而在美國,這次戰役以及持續了三年的朝鮮戰爭卻有「被遺忘的戰爭」之名。

不同的敘事背後有怎樣的原因?

以下是長津湖戰役基本情況:

長津湖在朝鮮北部,距離中國邊境約兩百公里。

日期: 19501127日至1213日,歷時17

地點: 朝鮮長津湖,英文將其稱為長津水庫(Chosin Reservoir)

交戰雙方: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約12萬人和美國陸戰第一師和美步兵第7師共約三萬人

傷亡情況: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記載「第十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但外界估計總損失介於4萬到8萬之間。

而據美國的統計,損失最大的是海軍陸戰第一師,在戰鬥中死亡4,385人,7,388人死於寒冷。

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都非常高,長津湖戰役因此被稱為朝鮮戰爭中「最悲慘可怕」的戰役。

戰爭之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支持的朝鮮和美國支持的韓國以朝鮮半島北緯38度為分界線南北分治。

19506月,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發起對韓國的進攻,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迅速攻陷韓國首都漢城,並在短短兩個月時間突進到韓國南部的釜山。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

針對朝鮮單方面的行動,聯合國在蘇聯抵制的情況下於1950年的6月和7月通過了三個決議,先是宣佈朝鮮武裝進攻破壞了和平;繼而建議聯合國成員向韓國提供援助,反擊朝鮮武裝進攻恢復和平;在第三個決議中,聯合國要求成員國向美國領導的統一司令部提供協助,隨後組建了以美國軍隊為主、有16國軍隊參與的聯合國軍,力挺韓國軍隊反攻朝鮮。

這支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同時聽令於聯合國軍指揮的還包括韓國軍隊。

9月中旬,在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軍成功在仁川登陸。聯軍很快扭轉戰局,並乘勝北上,越過了三八線,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挺進。

195010月,中國向朝鮮秘密發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幾十年來,中國官方一直聲稱「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中國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國當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

不過,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當時對戰局的預判曾有兩個時間點,一是他對美軍壓倒性優勢信心滿滿,曾向杜魯門總統表示:將在11月下旬的感恩節之前讓朝鮮的「有組織抵抗徹底結束」;二是他曾在當年11月表示部隊將能在1225日聖誕節之前回家。

19501128日,美聯社曾經報道麥克阿瑟笑著向美國陸軍第九軍司令約翰·考爾特說:「你跟士兵們講,只要到了(鴨綠)江邊就能回家了。我想明確說的是,他們都能回到家裏去吃聖誕大餐。」

中美敘事

最近幾年,美國與中國關係緊張之際,中國在國際間多次強調「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但是面對70年前的朝鮮戰爭,中國的官方敘事中卻一直迴避、甚至否認朝鮮戰爭中志願軍與聯合國軍作戰的事實,強調聯合國軍徒有虛名,是建立在美國的操縱之下。

朝鮮戰爭在中共百年歷史以及70多年建國歷史中都被視為重要事件,但敘事重點始終選擇中國角度,即強調這是一場「抗美援朝戰爭」。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國曾經製作過《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等多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電影,也塑造過邱少雲、黃繼光等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作家魏巍以志願軍為中心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還曾多年被列入中學語文課本。

《長津湖》據報製作時間長達五年,耗資巨大,中國官方為拍攝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是又一部「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影片。

隨著中美關係在1970年代恢復正常,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文藝作品鮮有出現,《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自2001年開始在大約20年的時間內不再是中學生課本中的內容。

近年來中、美時常交惡,當年的許多抗美援朝老電影又不時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的電影頻道中。這一現象彷彿成了中美關係的晴雨表。

今次《長津湖》電影公映之前的四年間,中、美關係在特朗普總統任期內急劇惡化,按照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說法,「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中,中美曾在朝鮮戰場上血腥對陣這一老題材,又有了新的政治鋪排。

20201023日,在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曾讚頌抗美援朝戰爭是「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與中國方面大力宣揚「抗美援朝偉大勝利」相比,美國官方以及民間對朝鮮戰爭的記憶非常不同。負責記載外交政策歷史的美國國務院歷史檔案局對朝鮮戰爭有如下的總結:

「朝鮮戰爭艱苦卓絶,在美國國內也不受歡迎。1951年底,雙方在北緯38度線上陷入膠著,衝突似乎讓人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美國公眾厭倦一場沒有勝利的戰爭,在談判也陷入僵局時厭倦情緒更甚。這種僵局削弱了公眾對(總統)杜魯門的支持,幫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民望很高的戰爭英雄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當選為總統。」

美國民間,朝鮮戰爭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錯誤的戰爭」、「需要汲取歷史教訓的戰爭」,等等。

至於長津湖戰役本身,中國認定這是一次很有戰略意義的勝利,而美國也認為這是一次勝利大突圍。

《長津湖》電影在中國公映,讓「長津湖戰役」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人們在熱議當年究竟雙方有多少軍人參戰、各有多少陣亡、戰爭如何殘酷慘烈、雙方實力如何懸殊等等話題之餘,也有人提問:戰爭片究竟應該歌頌戰爭還是反對戰爭? 渲染集體英雄主義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戰爭還是為了和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