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英倫香港人(二)

早前講了四位英倫香港人的故事,繼續另外兩位

不久前移民到英國的趙博士有兩次不愉快的經歷。

一天,他帶小女兒到公園嬉戲,忽見一名兩三歲的洋女童跌倒地上,哇哇大哭。趙博環顧四周,成人都坐得遠遠的,毫無動靜。半分鐘後,女童依然哭得淒涼,仍不見其父母出現,於是,他好心扶起她。

說時遲,那時快,女童的洋父親忽然現身,卻不是多謝他扶起自己的女兒,反而責罵他,說:女兒跌倒而哭,便去扶她。以後她再跌倒便只會哭,哭便有人來扶,女兒如何學懂「在哪裏跌倒,便自行在哪裏站起來」?趙博聞言,口啞。

網友留言,有指這是種族歧視。洋父親歧視黃面孔的趙博。亦有認為趙博「好心着雷劈」。趙博反而心平氣和說句sorry,只認為:這是文化差異。人各有志,養兒育女方法各有不同,洋父親並不算橫蠻的責罵自己,他有他的道理。趙博反躬自問:也許自己真的多管閒事了!

洋父親的育女方法有多普遍?若非普遍至家家為之,則不能說是文化差異,只能說是個人差異。碰到這樣的洋父親,是趙博欠運而已!然而,趙博那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好心腸,在華人地區相信是相當常見的。儒家不是教人修身要「推己及人」嗎?既然期望自己的兒女跌倒地上時有旁人迅速扶起,那自己以身作則扶起別人的兒女,不正正是「推己及人」嗎?見女童墮地而不施援手,反可能遭責備為「沒同情心」哩!

另一次是趙博要慶祝生日嘅時候,他帶了妻女,去了一間法國餐廳食午餐慶祝,期間同當地一位女士發生口角,那一間餐廳係好靜嘅,但係佢嘅女兒扭計,所以畀隔離一位女士投訴,女士認為他的女兒頑皮(naughty),趙博立即反面。他認為小朋友只是「扭眼瞓」,不是頑皮,佢覺得女士針對他的女兒,而且態度惡劣;其他食客站在趙博哪一方,紛紛碰杯嘈吵,令趙博更加覺得女士不對,雙方休戰之後,仍然不時怒目相向。

另一埸合在英倫的「中超」(中式超巿),上文提到的老同學碰到剛到埗的「新移民」DAVID及其太太。他們的女兒數年前已到英國寄宿學校讀書,疫情期間又封關又熔斷,女兒被迫「滯留」當地,一家人只能透過視像見面。轉眼兩年多,最近朋友決定移居英國,希望多點時間與女兒相聚,可是,問題來了。經過兩年幾的磨練,女兒已經相當獨立,父母搬到附近居住,她還是堅持留在寄宿學校完成最後一年,希望保留多點私人空間,還計劃申請到美國讀大學……

跟朋友DAVID在超市貨架前談了一小時,他慨嘆「人算不如天算」,以為一家團聚最幸福,誰知女兒不知不覺已長大成人,有自己想要追尋的幸福。

故事未完...

朋友DAVID與太太辭掉香港的工作,把資產全數轉移到英國,在女兒學校附近置業,原本計劃一起住,現在女兒想到美國讀書,兩個人怎住四間房的House?升學的費用更要重新估算,於是他們着手找工作,可是兩人在香港都是做文職,到英國無用武之地,只能轉行做藍領,酒店執房、超巿執貨、快餐店收銀員……

他們對生活未必是無選擇,但還是希望女兒有得選擇。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港媽群遷,父母為子女未來,千山萬水舉家移居海外。然而,我們的動作往往趕不上環境變化,當世界各地對年輕勞動力需求若渴,透過升學就業取得居留權的途徑這麼多,而工作亦不再受地域限制時,四處也是追夢樂土。作為父母,跟着兒女四處走,結果,可能是白走。

家的根在哪裏,家人的連繫也在哪裏,決定連根拔起時,最好將年輕人對未來的想像計算在內,在變幻莫測的時局中,以不變應萬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