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從絲綢之路到龍的家鄉

 

羅文主唱的《同途萬里人》

  我們對絲綢之路這個名字或多或少皆有印象,是我國與中亞至歐洲的一條人類聯繫的路途,不是唯一但是知名度高的文明通道。

  歷史上對絲綢之路的記載不少,文字記載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至達西亞諸國,以及東漢末年班超將路線延伸到歐洲的羅馬,全長七千多公里;也由於以絲綢貿易為主而得名,及後西向的貿易除絲綢外亦有瓷器、多年後亦傳播造紙及印刷技術,東向的貿易包括葡萄、核桃、香料、用作首飾配件的礦石及宗教思想等,由貿易帶動了各自的文化傳播。

  影像的記述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是中央電視台與日本放送協會聯合製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自我國境內的西安至天山,而第二部分自境外帕米爾至羅馬,以《絲綢之路》為系列名稱,分別於一九八零年及一九八三年播出。日本音樂家喜多郎以電子合成器創作了主題音樂及靈感來自大自然的配樂,提供視覺的享受。此外羅文分別在1983年專輯絲綢之路巡禮名曲集1989年專輯羅文精品十三裏其中精選的《同途萬里人》,此歌的樂曲來自日本著名作曲家喜多郎的名曲。

  當年依靠大氣電波播放的地面免費電視只有兩家,無綫電視購進《絲綢之路》播出,極受歡迎,而另一家電視台──亞洲電視則選擇了與內地電視台合作,通過廣東電視台聯繫內地省市電視台,提供大量的專題片;這些專題片多聚焦當地名勝、人文風情及歷史故事,如山東曲埠的「孔林 孔府 孔廟」、北京的「潭柘寺」、廣東韶關的「丹霞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等等。當時這類專題片,多是用菲林機拍攝,由於實況環境不受控制,光暗有差異影響色彩,而且長短無固定標準,但拍攝可按情況而定,無製作期限,雖然成品質量參差,但從紀實角度,記錄了事件的過程甚至季節變化的情況,亞洲電視投入不少人手作後期處理才能完成播出版本,以《龍的家鄉》作為這系列的總稱。

  無綫電視的《絲綢之路》及亞洲電視的《龍的家鄉》先後播出,皆獲好評,前者以歷史為經緯,畫面質素及優美配樂取勝,後者則以中華山河面貌吸引,拓寬眼界,當時一些旅遊社更在櫉窗播放《龍的家鄉》系列影像,吸引顧客參團。前者只有三十集,而後者因有內地電視台節目庫存供應,成功地發展成過百集的系列。

  兩台競爭,無綫電視的《絲綢之路》先聲奪人,亞洲電視倒勝在能「借船出海」。

  中央電視台與日本佐田雅志企劃社合拍另一部紀錄片—《話說長江》,是描寫長江及人文面貌的紀實節目,自金沙江源至黃浦江畔記敘沿江風貌歷史,比《絲綢之路》更受歡迎;之後再接再厲,更製作了《話說運河》、《唐蕃古道》等歷史文化專題系列。亞洲電視最終囊括這批節目,盡將中華大地風情展示,突破只靠文字描述的藩籬,令觀眾對龍的家鄉的文化風貌有全新感受。

  科技改變生活,免費的地面電視亦從模擬轉為數碼制式,聲音、畫面及色彩有完美的傳真度,壓縮技術令頻寬可容納更多頻道,內地以紀實的主題頻道應運而生,提供自然生態、歷史遺跡、少數民族風情、藝術創作、大型建設等等;枯燥無味的敘事隨觀眾要求而改變,加強了節奏性、適當的配樂及巧妙運用一些製作軟件,令畫面更趨完美;亦因頻道增多,釋出時間播放各地紀錄片,觀眾選擇多了。近年中國環球電視網紀錄頻道更落戶香港電台電視平台,二十四小時不停廣播。

  電視得享科技發展的紅利,亦同時面臨網絡的挑戰,後者能夠不限固時收看,內容選擇更多,分眾現象明顯,內容多樣化,但盜播情況普遍,為爭用戶,更有虛假的內容;電視的傳送穩定,畫質及聲響完美,行業管理完善,有製作資源及從製作方取得優先播出的權利,穩坐媒體主流。

  近年來最為令人觸目及談論的紀錄專題片或屬《舌尖上的中國》及《無窮之路》,前者是中央電視台的高清技術製作,聚焦中華大地的美食生態及日常飲食習慣的流變,無綫電視在時下海量的紀錄專題片中別具慧眼購進播出,而後者是從內地精準扶貧政策下看各地的脫貧攻堅事跡,由無綫電視新聞部及製作部綜藝科製作,有別於風光專題片,但又有高原峽谷、戈壁沙漠風貌等十個地區的人文故事。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絲綢之路》到今天的《無窮之路》,這四十年來的紀實節目沒有從我們眼球中消失,是因為龍的家鄉有無盡的故事。

《絲綢之路》
《無窮之路》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