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怪 圈 -- 罷工潮

  英王查爾斯三世早前發表了繼位後首份聖誕文告,除了悼念亡母,他還提到英國民眾面臨的生活成本危機,而該危機眼下正如火如荼地以罷工形式爆發出來。以下為12月主要罷工日期:

       全國鐵路、海事與公路運輸工會鐵路工人:13–1416–1724–27日。

       運輸業受薪員工協會(TSSA Union)阿萬蒂西海岸(Avanti West Coast)鐵路工人:13–1416日。

       歐洲之星(Eurostar)鐵路保安人員:161822–23日。

       國家公路(National Highways 交通官員:16–1722–2530–31日。

       門齊斯(Menzies)公司希思羅機場地勤人員:16–18日。

       各大機場邊防部隊人員:23–2628–31日。

       郵差:14–1523–24日。

       皇家護理學會護士:1520日。

       救護員:2128日。

       北愛爾蘭醫護人員:12日。

2023年一月罷工日程表

  此次英國的罷工潮幾乎涉及了交通、醫療、郵政等許多關鍵行業,輿論引用莎士比亞的名句「不滿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來形容罷工的風起雲湧和聲勢浩大,若從參與規模和影響程度來講堪稱歷史之最,超過了上世紀初和七八十年代以礦業工人為主的著名大罷工,這些大罷工直接導致了保守黨和工黨政府的垮台,並以暴力和慘烈深植英國人的記憶。對於當時罷工者的憤怒和社會混亂,不少影視作品都有描述。

  像二零零零年上映的電影《舞出我天地》(Billy Elliot),便是記錄上世紀八十代英國罷工潮的代表作,雖然影片講述主人公比利不畏艱難追尋舞蹈夢,但罷工作為貫穿全劇的主線,也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比如,生活在英格蘭北部煤礦小鎮的比利,之所以被父親逼迫學習他不喜歡的拳擊,原因是父親和哥哥都是礦工,為了和警察對抗,他們希望比利變得強壯。在辛酸的聖誕夜,家裏因煤礦工人罷工而沒有煤,比利父親一怒之下砸了母親去世前留下的一架鋼琴,劈成木頭燒柴取暖。儘管礦工們仍飢寒交加,但依舊為想着要到倫敦學習舞蹈卻沒錢搭車的比利募款,等等。在曠日持久的經濟蕭條和工人失業中,觀眾看到礦工父親和哥哥暴躁而易怒,他們將血性爆發出來的方式是罷工,背後是作為底層小人物的困苦、掙扎和無奈。

《奏出新希望》(Brassed Off)劇照

  另一部在一九九六年上映的電影《奏出新希望》(Brassed Off),也是描寫罷工潮的佳作,對平凡礦工生活的窘境表現得尤為充分。故事發生的英國北部約克郡煤礦小鎮,有一群勉強餬口的礦工組織的業餘銅管樂隊,他們雖然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了冠軍,但同時傳來了煤礦倒閉的噩耗,影片以喜劇的形式呈現,可笑中帶淚。比如,吹長號的兒子一個人坐在只有電話和板櫈的空蕩蕩屋子裏,他失去了妻子、孩子、房子、工作和自尊,自殺的方式竟是穿着小丑服吊在空曠的礦場架子上,而且最終還選擇了放棄喊救命。當比賽結束之後,樂隊成員們走在倫敦空曠的大街上,未來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未知數,勝利的歡悅過去後依然是無盡的迷惘。影片結尾時茫茫夜色下駛過泰晤士河的巴士頂上,緩緩奏起了小煤礦的輓歌。

  英國的文學作品也不乏罷工主題。像左翼作家劉易斯.瓊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創作的系列小說《庫瑪地》(Cwmardy)和《我們活着》(We Live),都是以威爾士山谷裏的一個煤礦為背景,講述了礦工們通過罷工來維護自身利益,他也關注到大規模的失業給礦工帶來的精神危機。瓊斯本人曾在諾丁漢郡煤場參與罷工並被捕入獄,因此小說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高爾斯華綏在小說《天鵝曲》,也描寫了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工人的總罷工,通過揭露資本家的醜惡本性,反映了資產階級走向墮落和腐朽的歷史必然。

  至於蘇格蘭女作家薇兒.麥克德米德的小說《黑暗領域》(A Darker Domain),故事亦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罷工的蘇格蘭礦區,時任保守黨首相戴卓爾夫人強制關閉煤礦,大批礦工失業成為罷工的導火索,在持續近一年之久的罷工中,礦工們未得到任何補償,家庭陷入極度的貧困,隨着聖誕節的來臨,這種艱難愈加突顯,兩起案件由此發生。對於大罷工期間工人生計的艱難,書中寫道:這些日子她已經習慣了,起了床,步行送米莎上學,學校門口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由礦友協會分發的一個蘋果、一個橘子、一袋脆餅和巧克力餅乾,確保每個孩子不會空着肚子開始新的一天。

  推理女作家約瑟芬.鐵伊在小說《時間的女兒》中,更提出一個與罷工有關的現象—湯尼潘帝暴動(Tonypandy)。這是發生於一九一零年底南威爾士湯尼潘帝的真實事件,當地礦工進行罷工,遭到政府派出的軍隊鎮壓,據說雙方只是爆發了一兩個人流了鼻血的衝突,卻被傳成軍人對罷工者瘋狂射殺,這種傳聞隨着時間流逝變為人們寧願相信的事實。此後湯尼潘帝暴動泛指事實被任由過度誇大,知情者卻無人出來辯駁。

  麥克德米德在《黑暗領域》中也提到罷工帶來的身份困惑:以前我總感覺自己是這片社區的一分子。可是這些天,我感覺那些罷工的人站在柵欄的一側,而其他人則站在了另一側。我不知屬於哪一邊。這與一九八四年英國ITV電視台製作的礦工大罷工紀錄片如出一轍,在一個工人俱樂部裏,一名礦工對着大批圍觀者大聲質問:「你站在哪一邊?」

  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所說,罷工潮折射的不僅是煤礦等產業的興衰變遷,更是英國階級對立、經濟困境和社會矛盾的縮影,儘管時光跨越了一個世紀,但人們爭取更好薪酬及改善工作環境的訴求依舊,這既是罷工永無休止的根本所在,也注定了英國走不出罷工潮周期上演的怪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