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香港英美西方主導模式的困局

回歸以後,香港出現了年輕人一面倒傾向英美的西方主導。香港所謂的西方主導絕對是由英美體系所主宰,但是真正的西方體系不單止英國和美國,也有德國、法國、西班牙等不同語系。甚至乎日本也是西方陣營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所以香港回歸以後最錯誤的策略就是將百分之百的資源,完全投放在英美主導方面。香港的大學教育體制絕對是英美主導,香港大專的教學語言絕對是英語主導,一切都是英美主導。政府的顧問報告都是英美顧問公司包辦,所以香港的問題就是沒有做到真正西方多元化。

反觀新加坡,新加坡的西方策略是全方位的。它雖以英美為本,但是除了英美以外,和德國和日本等先進經濟體系,均有不同情況的互動模式。而且新加坡很簡單︰英美主導,所以教學語言完全是以英語主導的模式。香港的困局是表面上是英美主導,但是整個中學教育體制以及香港學生的平均英語水平愈來愈差,況且整個教育體制都不是一定要求以英語作教學語言;那麼出現了很多教育奇怪現象。例如從前是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職業訓練局(VTC),現在又變成了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但是講師多數仍然以廣東話授課,因此老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是低至慘不忍睹。於是乎又要開設一些語文課程,要學生學好英語。但是那些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又如何能夠真正學好英語呢?

這便是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香港在政務官(AO)管治模式之下,完全是形式主義,缺乏彈性,一面倒傾向英文。而最大的問題是香港不能夠吸收英美最先進的體制引進到香港。香港目前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模式。所以就算是香港政府聘請英國最頂尖的工程公司ARUP(奧雅納)做工程規劃,他們交出的報告仍停留在九十年代的觀念。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就是因為香港本身對於西方的認識非常膚淺,只流於形式主義。

政務官的任職模式,三年轉任一次,根本沒有任何思想深度和文化深度。他們看問題就是一種既定的方程式,總之是英美公司就好。所以香港基本所有政策都是由英美主導,但是香港不是吸收英美最好的部分,而是吸收英美最落後的。香港只是不斷在重複九十年代的方程式。

政務官思維與教學語言

那麼應該如何調整?這才是一個核心問題,要解決根深柢固的弊端,最重要的是香港負責執政的七百多名政務官,如何改變他們的絕對英美主導思維?首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明白全世界不只是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如何拆牆鬆綁?如何改變利益固化?現在香港的英美利益固化程度已經頑固到了一個極端情況。應該做的事有幾項︰第一是教學語言,必須要以中英並重。而中英並重的意思並不是形式主義的中英並重,而是要認真研究如何教好中文?如何教好英文?什麼學生適合什麼教學語言。

另外,在大學國際排名上不應該只以英美為絕對標準。目前香港國際排名只是跟隨英美的排名制度,它不是真正的世界排名制度,它只是英美大學教育產業遊戲裏面的一個包裝。香港百分之一百相信這一套排名制度是完全不對的。

除了政務官要改革,大學體制也應該放棄內鬥的情況——就是八間大學在資源上的內鬥。八間大學應該有分工,有些是英語主導、有些應該是德語系、法語系,甚至是乎「一帶一路」的系統,作出不同形式的合作。以教學為目標,而不是以排名為目標。

現在大學生的英語和中文水平真的可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但似乎香港建制和目前的管治固化階層完全沒有察覺這一點,這是需要正面分析和處理的。若果我們決定真的要走英語路線,怎樣才能把英語教好?但是現在似乎為了政治正確,表面上做一套︰說是推動「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但實際上不是普教中問題,是如何教導中文的問題。

香港的語文教育政策根本未弄清楚。例如職訓局應該要放棄用英語主導,學生應該集中學好自己專業一技之長,而不是學好英語,免得他畢業出來,根本未能掌握工作的技能。而且以目前的語文翻譯科技來說,英語學得好與不好,其實真的愈來愈不重要。使用Google TranslateGoogle翻譯)基本上已可溝通了,最重要的是學好一技之長。

我相信若果政務官這種利益固化制度不作大改革,香港是很難進入目前的國際競賽環境。隨着科技發展,英語溝通基本上已經可以透過科技解決,而我們應該集中在技能訓練以及訓練思考和創意身上,不要浪費年輕人時間去學英語,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