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漫談建築

  不似其他諸多專業,所學與所從事行業時常出入甚大,每每被問及入行年資,大抵從第一年工作計起,若有轉行,則更為複雜。傳統意義上的建築行業則不同,從本科踏入所謂「建築學」的第一天起,很多人就不覺開啟了一項終生的「事業」。還記得當年在台灣誠品閒逛時購得的漢寶德先生的《給青年建築師的信》,年少懵懂,讀着先生樸實平和的文字,對這個似乎和科學、藝術、歷史、政治、社會、商業有着千絲萬縷的奇妙學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本以為既然寫給青年建築師,必是特指我們這群初入茅廬的菜鳥,後來才知,既是「終生的事業」,四五十歲的建築師也不過事業未半,仍是爬坡摸索中的青年建築師。在建築師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諸多或成功或失敗的建築作品,逐漸「凝固」為城市的一部分,初入行的激情褪去後,支撐建築師的信念又是什麼呢?

  除了少數明星建築師在業主的極其信賴和仰慕下,能夠充分地將建築理想付諸實踐,多數普通建築師,仍在商業社會的效率至上的宗旨下,謹慎而艱難地做着建築實踐。姨娚女已從業多年,她曾問我:現在AI技術日新月異,縱是十幾年前炙手可熱的商業平面設計,電腦也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學習」無數的參考平面圖,而得出基本合理甚至所謂的「最優解」(optimal solution)。那麼建築師這個職業,是不是也會很快被淘汰?畢竟只有極少數的明星建築師,才有將天馬行空的設計想法,付諸實踐的幸運,大多數的普通建築師終其職業生涯,都是在某種意義上的重複中積累經驗、趨於成熟。

  聽到這個疑惑,只覺一怔,曾經幻想要設計出像路易斯(Louis Kahn)的建築一樣,具有神性,直擊心靈的作品,最終竟也要淪落至此?疑惑久久縈繞心頭不得消散,直到某天和一位從業近二十年的前輩閒談,才無意中得到感悟。故事是,在他參加的一場葬禮中,人們一一和棺中親人做最後的告別,舉辦儀式的大廳中一側是整片的落地玻璃窗,窗外不知是堆放的雜物或是其他,但作為建築師的他則會想,如果是他來做這個廳堂的設計,是不是會考慮到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傷中的人們路過這一片巨大的玻璃窗時會期待看到什麼?什麼樣的設計會在那時那刻給人些許的慰藉?什麼樣的空間體驗會減輕人們些許的痛楚?這是冰冷的電腦感受不到的血肉軀體的切實感受,這不只是經驗的累積的直接結果,更是建築師作為鮮活生命的設身處地。一瞬間,一股暖流驅散多日的猶疑,建築設計的意義正在於此。

以下對建築大師路易斯康的簡介:

    建築師中的哲學家-路易斯.康(Louis-Kahn)

建築的價值在於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工具。建築應該要為追求個人與社會的福祉而努力。建築師不僅只是在設計上將房子蓋得更漂亮,更要提出讓大眾能有更美好生活的設計案。─────路易斯

大器晚成的路易斯,以他50歲的年紀,做為人生的分水嶺;在50歲以前,作品多以國際潮流為主;但於1950年後到了義大利、希臘與埃及等地,感染當地歷史、文化與建築後,路易斯遂演繹出獨特的建築風格,而他的作品也深深影響二十世紀的建築發展史。

路易斯說:「我記得一切自信來自初衷 I recall the beginning as Belief。」對於建築,路易斯的作品整合了結構系統、材料、光線、幾何原型、人性價值於一體,且認為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建築」二字除了其機能、角色外,更肩負喚起人類對於永恆價值的情感延續與象徵意義的重要使命。而路易斯的建築概念深深影響著20世紀後許多著名建築與室內設計師,當然也讓我們許多建築、設計師們望其項背…..

在路易斯建築概念中,承載著一種人本最初的歸屬信仰,結構和建築是不能被分開的;建築師蘇靜麒自兒時就對「存在」有深刻體悟,將「人之生而有時」的感懷融入其設計理念,「存在設計」從而成為其獨有的設計語彙與建築美學。究其建築與設計本位的論述,可以發現,整合是自然之道,生活中的種種,可以順應著時間的更迭,向自然學習。

  基於一個抽象的意義或意圖,建築物的設計始於二維圖紙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等等,有時輔助以三維模型使設計更為直觀、完整地展現出來。其中,平面圖較之其他圖紙又更為重要,在一張白紙上,因為一道道分割線從而塑造出空間,有大有小、有收有放、有開有合,又因人不似鳥可在三維空間中自由穿行,受制於重力和造物主的設計而只能貼地表行動,因此,平面圖中的每一筆都對視線的引導、空間的組合、動線的組織都至關重要。時常畫着畫着會進入一種遐想的愉快境界,拿着畫筆的建築師彷彿也在勾勒一種理想生活。

  始於生活,高於生活,歸於生活,每個建築都是建築師最親愛的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