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佛與基督

回望人類足跡,不同國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劍影、腥風血雨彼此面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激烈碰撞,使人類飽受悲苦。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佛與基督,人類最偉大的兩大精神導師也開始彼此面對,共聚同存。人類為何需要拯救與解脫?人類如何獲得拯救與解脫?以下對此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人類需要宗教

伏爾泰說過:「假若上帝不存在,人類都會發明祂。」基督宗教相信有一個創造萬物的上帝。東方宗教卻不一定相信有神,佛教便不信神,人人皆可成佛。中國人信天,天並非西方式的神。與其說人類需要「發明」神,倒不如說人類需要宗教信仰。

有歷史以來,所有民族或種族,由原始部落到現代人,都有宗教信仰。演化論家即據此認為:宗教對人類的進化極有幫助,否則不可能存在了數萬年。無論科學如何進步,知識如何普及,所有社會都有宗教。演化論家提的問題是:人類有什麼需要?宗教如何滿足這些需要?

首先,所有社會總有不少人害怕死亡,期望死後有另一生命,以求不朽。基督宗教便能滿足這需要。哲學家則認為:人類有超越肉身存在的渴望,追求靈魂或精神不滅。

其次,人類天生需求正義和公道。在現實世界,公義無法伸張,善人被屈受苦,竊國者侯。中國人相信「天網恢恢」,相信報應。基督宗教設想有天堂、地獄,都是滿足這個需求。

第三,宗教賦予信徒做人的意義、理想和目標,避免心靈虛無腐蝕。宗教團體給教徒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不易受孤寂和無助感折磨。遇上挫折困難,較能逆來順受、忍耐和克服,是以許多一直沒宗教信仰的囚犯和長期病患者,都信了教。許多調查都指出,教徒平均比沒宗教信仰者更易得到快樂和滿足,情緒低落時可以祈禱。一般人認為宗教助人向善,皆因快樂滿足的人較慷慨和有善心。

第四,宗教能令信徒自我感覺良好,較具自信,尤其那些相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的教徒。他們覺得自己對社會有貢獻。參與宗教儀式,心靈或精神得到提升。真誠的教徒不會厭世,較為樂觀、積極,在最困惑艱難的時候,也抱存希望。

人類需要拯救與解脫

起初,神創造天地,隨後又將舊約律法新約福音恩典人間,永在的全能者賜予西方國度恩惠與平安,榮耀基督。無始劫前,至無始劫後,無量佛光普照著東方國土,潤澤著有情眾生,大慈大悲。同在地球上的人類都是有福的。同為人類的信仰,以不同的教義指引著人類共同的幸福的方向。這,是聖義。

一、基督教的原罪論

關於基督教的原罪論,在《聖經》中有明確的啟示。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創2:8)。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創2:16--2:17)。然而,在撒旦的引誘下,縱使夏娃記得神的吩咐:“不可吃,也不可摸”,卻依然摘下那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他人類完全被罪所籠罩,如同洪水淹沒一般;所以凡是出自人的都是罪。(參羅8:6--8:7)凡出於敗壞的人性的,都得定罪。

二、佛教的苦諦論

佛教的苦諦論如實反映了眾生的苦難。佛教將人類的苦,分為三大根本苦,八支分苦。人類在其生活歷程中遭遇著人生的不如意接連不斷、生活的苦滋味層出不窮之苦。比如失業、離婚、喪子等等禍不單行、紛至遝來的痛苦,讓人應接不暇。所謂行苦,人類在其人生旅途上遭遇著經營慘澹、歲月摧殘、精神疲憊之苦。比如衰老、病害、死患、失敗、孤獨、絕望等等無可奈何、身心俱焚、心力交瘁的折磨,不悲也啼,不愁也哀。這些自然災害、人間冷暖、歲月無情的風霜雪雨,怎一個苦字了得。真所謂,六道眾生苦海無邊,離苦得樂遙遙無期;求學佛法皈依三寶,出離輪迴覺行圓滿。

三、基督教的贖罪論

從墮落以後,人類眼光所及之處都充滿了上帝的咒詛,這咒詛使無辜的受造之物也陷入共同的罪債漩渦裡。

“犯罪的是屬魔鬼。”(約一3:8)“犯罪的他必死亡。”(結18:4)“他必因自己的罪孽死亡。”(結18:18)“他必因所犯的罪、所行的惡死亡。”(結18:24 ……

需要指出,這裡所論及的死亡不僅僅是指人類肉身的死亡,而是特別指人類靈魂的墮落,永遠與神的恩典分離,喪失來自於神的眷顧,承受地獄的痛苦,永遠與魔鬼為伍。“這便是作為罪的後果和代價,人的靈與上帝分開了。”(羅3:23)若不被拯救,人類將不可逆轉的走向絕望和滅亡。

然而,“主耶和華說,惡人死亡,豈是我喜悅的嗎?”(結18:23)“我不喜悅那死人之死,所以你們當回頭而存活。”(結18:32)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林後5:19)只要接受(恩典)就可使靈魂得救。

人已經喪盡本真,根本想不出返樸歸真的自拔方法。人沒有固有的能力,足以從罪與將臨的咒詛中自拔。在與上帝和好革新之前,他只能等待著那應被定罪的事。憑人的聰明不能認識屬靈的真理,感情受腐化,意志被奴役,除了神的恩典之外,人實在無法從這景況中逃脫。

幸運的是,這位神也是憐憫的神,由於他的憐憫,他願意拯救人的靈魂;但他也是公義的神,由於他的公義,他必要刑罰罪人。他是信實的神,他也必將他所宣佈的(刑罰過犯者)見諸施行。雖然神的慈愛是多麼願意救人,但他的律法若得不到滿足,他也不能這樣作。“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來9:22)那是死亡刑罰的代價。

正如哈巴穀說:“你出來要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你的受膏者。”(哈3:13)馬太福音記載:“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1:21)神是愛,所以他預備贖罪。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太16:21)“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寫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將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淩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路18:31--18:33)他對門徒說:“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路12:50)“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8)“耶穌去世的事,就是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路9:31

於是,耶穌受難,使罪得赦。這罪是人類的。

神在十字架上向世人所表顯的愛心,比在任何地方所表顯的都偉大,那是非言語所能形容的愛。 “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愛了。”(約一4:10)“神永遠的兒子將天上的大愛帶入這仇恨的世界中,被高懸於髑髏地,以致使世界列族得以瞻仰他的榮光,代代得其光的潤澤。”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加3:13)正如羅賓臣博士說:“十字架並不是妥協,乃是代替;並不是解除,乃是滿足。”基督自己取了人性,在此人性上他在自己的律法前取了人的地位,擔當罪的刑罰,憑純粹的恩典拯救人。

“耶穌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這就是永生。”(約17:3)人類獲得上帝的恩典與拯救是由於基督的功勞,是真實而恰當的。

四、佛教的道諦論

遠離人類的苦難,解脫輪迴的束縛,唯有修行。自修自證方得解脫,別不他法。這是佛教的教誨。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即佛陀)約於2600年前(公元前588年),在古印度菩提伽耶的尼連禪河邊的畢缽羅樹(即菩提樹)下,跏趺而坐金剛座上,定道品法。

是夜,佛陀入深妙之禪定,于初夜得宿命通,悉知過去。感歎一切眾生,陷於無明,輪迴苦難,無有救濟。於中夜得天眼通,觀察世間,無量眾生,死此生彼,受苦應報。於後夜得漏盡通,逆觀順察,十二因緣,徹破五明,達究竟義。

佛陀始成正覺之後,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具一切智,通一切法,妙契宇宙之真理。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奇哉,眾生皆因顛倒夢想,被煩惱迷誤不能自覺焉。

最後,在阿踰波羅樹下,佛陀拒絕了魔王波旬請求入滅的願望,懷大悲心決意教化眾生,遂行至波羅奈斯城的鹿野苑,在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面前初轉法輪。至此於後四十五年間,佛陀三轉法輪,五時八教,啟八萬四千法門,利六道有情眾生,直至佛陀在拘屍那城跋提河邊的娑羅樹林示現涅槃之際,從未放棄對眾生的諄諄教誨,猶如慈父憐憫子嗣,不忍獨行。佛陀在舍壽前,對比丘們的最後教誡是:“自今以後,我諸弟子…… 當勤精進,早求解脫。”

佛陀輾轉從兜率天降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涅槃在人間,以此示現,告誡人類:凡夫皆有佛性,都可以精進修行共證菩提。這就是佛陀給人類傳承的道諦。

當今,佛教的修行之道在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間各有不同,其修行之法亦有漸修、頓修、密修等差異;不過,戒、定、慧三學的修法則是共同所強調的。此外,藏傳佛教還講授基、道、果的次第;漢傳佛教中的禪宗所主張的頓修更是獨樹一幟,明心見性,直指人心。佛法博大精深,佛陀四十五年的教誨遺留下浩瀚的經律論三藏,八萬四千法門,逐一介紹實不可能,簡說略述亦不周全,勉為其難,粗寫幾筆,敬請諒解。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以羅列為善法道、解脫道、菩提道三個次第。這種次第的羅列,更關注學修佛法的目的性。前述的基道果、戒定慧的內容也都滲透在每一個次第的內涵裡。

確信宇宙人生真諦的教義(即緣起性空、因果不虛、六道輪迴),有助於學修善法道,積累資糧福德,獲得人天福報,如意吉祥。確信三法印的教義(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助於學修解脫道,成就清淨功德,獲得有餘涅槃,脫離輪迴。確信三覺的教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有助於學修菩提道,具足三種圓德(即因圓德、果圓德、恩圓德),獲得無餘涅槃,正覺如來。

關於解脫道的次第,包括聞思次第、實修次第、實證次第。在聞思次第階段,修行者應當聽聞正法、思辨正理。聽聞的內容有:四食五陰、三法印四聖諦、六入處八正道、界相應受相應、緣起性空發心出離等等。實修的內容有:三妙行出入息、四念處七覺支、持淨戒正精進、正知正見守護六根、五根五力四禪八定等等。實證的內容有:止觀雙運開智慧、四雙八輩證次第、最後五關十個結、涅槃無為空甚深、解脫自在成佛道、一體世界證心經。

有這樣一首偈可以更直觀地解讀解脫道的修行旨要:貪戀享樂不是修行人,貪戀輪迴沒有出離心,貪戀我執沒有菩提心,貪戀法執不得菩提果。

五、結語

宗教不二,因人故名。從無可分,亦無可合。隨機得益,隨益立名。上根一聞,頓了自心,圓修道品,即名為宗。中下聞之,進修道品,漸悟真理,即名為教。

1 則留言:

  1. 以前師傅說過:四法印,佛教四法門為:一切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三法印沒有(諸漏皆苦)或諸受皆苦;此乃佛説:諸受皆苦。欲想離苦得樂,當追究苦因,謀求滅苦之道,循道進修,到達涅槃寂靜,清淨無為的境界,自然可以超越世間無常、苦空,揖別生死煩惱,獲得人生永恆而真實的生命,此正是孕育小乘出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大乘則確信三法印的教義(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