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貪與貧

佛教說三毒為貪嗔痴,它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先談貪與貧:

「貪小失大」這個成語講述的是戰國時,秦國想吞併蜀國,但由於秦嶺山高路險,不便攻取。有人給秦王獻計,用石頭鑿刻石牛,在石牛後面放許多金銀財寶,說是石牛的糞便,然後把石牛作為禮物送給蜀王。蜀王聽說後,馬上令人開山修路。路修好後,秦兵以護送石牛為由進攻蜀國,蜀國滅亡。後來,人們嘲笑蜀王是貪小利而失大利。
貪得無厭、貪圖享受、貪利忘義這些不良行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反映的都是不講規矩、不畏法紀、不嚴格要求、不嚴於律己的具體表現,沒有把紀律和規矩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沒有把紀律和規矩挺在最前面。但法網恢恢,規矩意識面前只有「從嚴」沒有放鬆,無論任何人或組織都不能抱有僥倖逃脫的心理,在法律面前沒有「免死金牌」,一旦觸犯必將受到法律和人民的嚴懲。其實,「貪」與「貧」之間存在著一條「高速危險線」,越過則一無所有,曾經的付出、曾經的擁有、曾經的輝煌、曾經的尊嚴等等榮譽都將化為泡影,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化成回憶和一紙懺悔。

廣東俗語說得好:「貪字得個貧。」從字形上看,貪字和貧字確很相像。貪字拆開,上面是個「今」字,今字的篆文看來像緊握的手,下面的「貝」是原始貨幣,故「貪」字就是手緊握着錢,不知足。當然,加點想像力,把「今」字解作今時今日,則「貪」就是太看重眼前利益。

「貪」字成「貧」,那麼反過來說,「貧」字又是否很易變「貪」?事實不然。

貪的人多半會貧,貧的人不一定會貪。因為人有貪念,心存匱乏之感,愈愛囤積,心靈也愈受飢餓意識折磨,是精神上而非物質上的貧窮;而貧者雖物質不充裕,但人窮志不窮,因知足而心靈富足,所以不貪。

總之,「貪」是一種心態,所以聖嚴法師說:「想要的超過需要的,就是『貪』。人的需要,其實不多,但想要的,卻是太多,這會造成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不過,「貪」又是人性;表面上看,「貪」似乎沒什麼不妥。普天之下,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都在求利,世上哪有不貪之人?只不過,貪字頭上那一點,不能無限放大,貪而不止,讓這一點放大延伸,變成了一把刀,成為「貧」字。

說到這個「貧」字,上面是「分」,下面是「貝」,或可解釋成分錢,錢被愈分愈少,當然貧。但分財不好嗎?《道德經》說:「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可對應《大學》的「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財散則民聚,就「損之而益」,即分財,結果是民聚。

或說「貧」字上面的「分」,可拆解為八把刀,如日本漫畫《火影忍者》的「八刀流」殺人蜂,他有七把實體刀,還有一把是尾獸化後的雷犁熱刀。若是八刀流去搶奪別人財物,一刀復一刀,貪心不止,最終七上八下,原來得到的恐怕要嘔出來,最終還是「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