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港英能留下玫瑰園,難道我們不敢想有一個「大香港」?

回歸26年了,每每遇到特首要發表《施政報告》,我就想一個問題,港英政府能給香港留下玫瑰園,難道我們當家做主的香港人,就不能有一個大一點的夢想,一個「大香港」的夢想?稍微尊重歷史的港人,都會承認港英政府臨撤退前建設的玫瑰園十項工程,對回歸後的香港特區不但保持繁榮穩定而且繼續成長發揮重要作用。不過,我也有後怕,那就是如果沒有新機場,我們如今是否還在啟德出行?坦率說,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回歸以來基建使香港特區汗顏於深圳。那麼,我們會改嗎,我們敢想一個「大香港」嗎?

什麼叫「大香港」,當然是真正意義的「國際大都會」,而不能滿足於才七百多萬人,才1000多平方公里……我相信,只有香港的頂層設計有「大香港」的概念,說時遲那時快,細節藍圖就會有。重要的是,香港特區發展為「大香港」,也是中共二十大提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二十大要求,2035年中國就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可是,我們現在的「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填海」計劃,到那時才初見眉目,恐怕還是小腳女人啊!

香港發展的頂層設計,當然是由特首的《施政報告》描繪。於是,特首必須要有政治家的眼光,高屋建瓴,行雲如水。同時,這一任特首也必須明確,再不能像前幾任那樣,以為還有第二任,要把難題放在第二任才去做。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香港特區發展也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前進道路依然充滿挑戰:

1、百年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大氣候不確定性大,波詭雲譎,尤其美國取消對港特殊地位待遇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持續。

2、內地經濟復常遇到困難比預料的多,而本港內生動力不足。故此,宏觀決策尤其重要,需抓住關鍵點,四両撥千斤。

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兩句治港名言值得格外重視,尤其是在撰寫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要給予高度的體現。第一:全面準確踐行「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第二、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這兩點如果在《施政報告》能夠充分體現,那這一份施政綱領必然是一份有政治家高度的政綱,而不是拉拉雜雜的事務性鋪陳。新一份《施政報告》更應有「高屋建瓴」的視野,去統領具體落實的舉措。由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因此對行政長官賦予更多獨立決策的權力。香港特首的政治家特質,需更着重體現在頂層設計。

事實上,香港的「治」與「興」,目前各界更看重「興」,看重經濟發展,治是為了興,治也是由興來體現。於是,經濟第一,抓大放小,順理成章。

經濟第一,是對於政治而言。習慣上,「政治正確」,是政治掛帥,政治壓倒一切,這是思維上的問題。在具體操作上,開論壇,作報告,搞互訪,迎送宴會等等場面上的禮儀式的事務熱熱鬧鬧,大面子似乎有所交代,然而往往事後一風吹,完了就完,過眼雲煙,錢花了不少留下的只是年終總結上的一筆。事實上,這種陋習內地早就進行糾正。「政治正確」,是體現在對經濟發展方向的統領,而不是要與經濟搶時間和空間,「左」的時期的七分政治三分經濟早就被掃到歷史垃圾箱。「政治正確」的績效最終要在經濟發展上體現。

香港目前的經濟難點有目共睹。外貿進出口持續下滑,嚴重拖累GDP提升;股市不僅反彈乏力,更重要的是資金流出多流入少,尤其今年到香港上市在歷史低位;消費市場也受到大環境的挑戰,往內地消費多於來港遊。

香港市民反應,當下特區政府對發展經濟是上心的,而且也有說做就做的手勢和力度。例如,活躍夜市經濟,可謂雷厲風行。不過,應該說,這是「放小」的層面。工夫要放在「抓大」上。有學者提到,香港回歸以來最大的短板是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這是「難的,不容易的」,遺憾的是,決策層往往避重就輕。也有人說,香港目前着力發展創新科技,這是對的,如果回歸之初就搞了晶片業,如今香港就是另一番景象。

「抓大」,就是要有大野心,可以有無限大的想像空間。這個大,就是「大香港」,可以在「交椅洲填海」和「北部都會區」基礎上,再往大的方向想。有了大野心,就有大動力!如果連想都不敢想,只是把人往廟街趕,恐怕十年後的香港人更到深圳消費了。

「大香港」大在哪裏,除了人口和土地規模,當然在於香港原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優勢,為國家的崛起在金融層面發揮的作用。但是,不必諱言,目前在這個方面的挑戰甚大。百年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形勢波詭雲譎,不確定性大,俄烏戰事處於不明朗狀態。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取消「對港特殊地位待遇」帶來的不利影響還在持續發酵。我也在懷疑,當前香港股市低迷,也有政治因素,有「黑手」,鬼影幢幢在作祟。因此,如何「留住外資」,是特區政府一篇很重要的大文章。

要留住外資,必須有寬鬆環境,這其實就是「一國兩制」本身的要義。「一國兩制」實施,保留原來的制度不變,本身就是給予寬鬆環境;而「一國兩制」實施,也要求環境寬鬆。鄧公說「馬照跑舞照跳」,那可不是單純的娛樂含義。自然,沒有一成不變的政策,與時俱進的調整發展是正確的。故此,才有《港區國安法》的誕生,倚天劍屠龍刀在手,香港由亂到治。如今,在由治及興階段,也是需要適時調整發展。如何既握緊倚天劍屠龍刀,又不影響香港「一國兩制」寬鬆的環境,是需要深入思考,精準操作,有些事可以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特區政府及時延續外國記者俱樂部的租約,是非常高明的抉擇。當今百年大變局的博弈,是一種更加精細更加技巧的較量,落腳點在於香港獲得最大利益。

最後,「大香港」必須有地。偏偏,對此香港特區政府遇到的阻力最大,而且阻力來自建制派內部,來自既得利益階層。習主席「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的要求,正是一針見血。

其實,在香港這個細小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沒有土地就什麼事情都幹不了。特首的權力,其實在土地,有地有權;無地無權,被人擺布。在國際層面,港府也是有地才有POWER!即使國際風雲變幻,也可穩坐釣魚船。

可是,香港造地每到關鍵時刻總有強力反對。香港高球會對粉嶺高球場的「司法覆核」,實質也還是「管治權之爭」,對於如何正確施政而令到「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之爭!可以想像,如果政府輸了粉嶺收地,那麼,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填海也可能出現多米諾骨牌坍塌。

我認為,交椅洲填海造地遠遠重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因為後者只是土地存量的開發,不會增加香港的可使用土地的面積,而交椅洲填海造地則是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可以不斷增值的財富。要知道,交椅洲填海可得1000多公頃土地,再加上第二階段開發,可達1700公頃啊。而香港過去百多年來填海也不過是7000公頃地,所以,只要懂算術,都知道交椅洲填海對於香港發展,對於香港追趕國家現代化發展速度,是多麼重要。儘管填海需要投入,但是填海的投入比北部收地成本實際還要低,而創造的土地溢利不斷增值。而香港的地產集團實際也必須依賴新增土地延續產業發展,政府應該可以說服他們。

還有,香港的郊野公園的發展,也可以重提。我覺得,即使不減少郊野公園面積,也可以考慮市區內的郊野公園與住宅「融合發展」。

總之,土地是「大香港之夢」的基礎。除了交椅洲填海,還可以有其他的土地擴充計劃。看看鄰居深圳,是那樣進取。再就是,不要被目前樓市輕微的下降而迷惑,要牢記過去幾任特首沒有下大力造生地的慘痛教訓。也不要為資金不足發愁,如今世界能借錢發展是高手。這一任特首可以有三策,

1、保守,重蹈不造地的覆轍;

2、平穩,交椅洲填海嘆慢板;

3、積極進取,為「大香港」謀取大發展,這才是上策,是有魄力有所作為的好男兒。歷史,就看你如何下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