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閒話失敗

輸得起

認識、學習、擁抱失敗,可減輕因失敗造成的心理壓力,有助人逐漸邁向成功,對成長影響重大。

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學生於2010年發起,把每年1013日定為國際失敗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希望大眾能正面地看待失敗,將「失敗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小孩子培養一種「輸得起」的觀念。除了有「失敗指南」,例如在網上分享個人尷尬事,再hashtag「#dayforfailure」,讓大家向世人展示「敗績」,每年「失敗日」還邀請知名人士分享。以芬蘭為基地、手機遊戲《憤怒鳥》(Angry Birds)創作者Peter Vesterbacka,曾經分享在成功創造這款熱爆全球的遊戲之前,其開發商Rovio Entertainment研發過52款「失敗」的遊戲,差點讓公司破產。

在九十年代雄霸手機市場的芬蘭電訊設備生產商諾基亞(Nokia),全盛期手機市佔率達全球70%,可是當iPhone面世後,情況逆轉。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諾基亞的「失敗」致使公司大量裁員,他們推出「轉職銜接計劃」(Bridge Program),向離職員工提供培訓,更幫助渴望創業的員工取得銀行貸款;2016年獲騰訊以86億美元收購的手遊《部落戰爭》(Clash of Clans)開發商Supercell,就是由前諾基亞員工創辦;失業和失敗可能只是一時,未來變成怎麼樣,全看你如何面對逆境。

失敗乃Dyson之母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意思是獲得成功前,經歷失敗是必然過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與公共事務助理教授豪斯霍費(Johannes Haushofer)曾在網上發表「失敗履歷表」(CV of Failures),分享個人經歷,讓大眾反思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英國家電品牌Dyson創辦人及主席占士戴森在自傳Invention: A Life of Learning Through Failure分享其「失敗人生」;透露自己經5126次嘗試,才發明世界首台無集塵袋吸塵機G-Force,鼓勵大家從失敗中學習。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香港影帝梁朝偉去年獲頒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時,曾談及對「成功」的見解:「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無憂、獲獎無數,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過程。」可見「成功」與否,最關鍵衡量準則是:目標。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多明尼克大學(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心理學教授Gail Matthews研究顯示,將目標「寫下來」,達成機會增加42%;不論大小事情,認真地列出清單,可讓自己更有組織及動力完成,同時因為目標清晰,有助減低焦慮;而不斷思考及釐清思緒,更會提升大腦運轉及記憶力;每當事情逐項完成後,還能增強自信心。

列出年度目標清單

剛踏入2024年,絕對是列出年度目標清單的好時機。擁有清單不等於會取得成功,也可能經歷一段「失敗」時期,如何處理、看待、排解這個心理關口,對能否堅持下去極重要。

豪斯霍費教授的「失敗履歷表」,記錄了申請學位不成功、研究計劃沒拿到經費、學術期刊拒絕刊登論文等;他透過自身挫敗,鼓勵大家正視人生每個失敗階段,認清這些挫折並非世界末日,而是人生體驗,或者會成為將來成功的養份。豪斯霍費教授更指出,當成功經歷引人注目時,根本沒人會在意曾經的失敗。

其實,害怕失敗有時會增加不成功機會,反而擁抱失敗才能輕鬆面對逆境;好像初學獨木舟,第一堂通常教「反艇」,初學者因怕出海後「反艇」,更加需要預先認識及加強自救能力,才能玩得放心。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曾提出自我效能概念(Self-efficacy),指一個人對自己有否能力完成某些行為及目標的判斷;自我效能感愈高的人,愈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即使遇到困難,會積極克服。

提升自信的方法,包括親身經歷成功的經驗、觀察別人成功的啟發、來自他人言語上的鼓勵和支持、保持自我身心健康。這些都有助提升成功指數。

說到Dyson,大家自然會想起吸塵機、風筒、無葉風扇等家庭電器,被譽為「英國設計之王」的Dyson創辦人兼主席戴森,上世紀七十年代仍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攻讀的時候,設計出「海上貨車」(Sea Truck),獲得設計協會獎和1975年愛丁堡公爵特別獎,之後又構思了球輪手推車、水陸兩用車輛等,而研究無集塵袋吸塵機,經歷過上千次失敗。

戴森坦言:「我想把自傳叫做《詹姆斯戴森:失敗者》。與最終取得的成功相比,發明過程中面對失敗的時刻多得很。我們要從失敗中學習,允許自由地犯錯,只有秉持無畏、無懼、無知的信念去質疑現存設計,才能顛覆創新。」

挫敗激起無窮鬥志

擁抱失敗之餘,戴森更透露,不斷面對挫敗,反而讓他充滿鬥志,激發他非成功不可的信念,他會想:「這樣做應該正確才對,為什麼不行?」

當年他試過連續幾年零收入,要向銀行借貸、抵押房子,債務愈來愈多,全靠教美術的太太維持家庭開支,終於在1983年成功發明世界第一台無集塵袋吸塵機。

戴森現在已76歲,能夠向着目標不斷求進,靠的是熱情;回顧過去,他感激太太及孩子們,對他每日做的研究工作從沒懷疑,只有鼓勵、愛和理解。戴森希望以自己過往日復日、年復年的「失敗」經歷,鼓勵年輕人要行動,想做什麼就去做,追求更美好的將來,不能「得把口」。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