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藝術家的尖銳想像

 

石田徹也畫作《結草蟲的睡眠》

  眼前的一位男性上班族把雙手規規矩矩地放在膝蓋上,雙眼緊閉,倒沒有明顯的疲態,也並非若有所思,應該說是整個人放空了,因為就姿勢來看,他亦不太可能平靜地入眠,他沒有躺在床上,而是坐卧在結草蟲的甲殼裏。這就是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出的藝術家石田徹也的畫作,題為《結草蟲的睡眠》(一九九五)。

  如果你足夠樂觀,大可以把他理解為蜷縮在一個令自己安心的角落,得到了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雖然抑制住了情感的直接流露,那種悲劇氛圍依舊沒有減少。這個內在的自我形象竟只是一副空殼,躲在甲殼裏既可說是逃避,更代表一種疏離。尤其是作品整體沒有打算把這個男性形象作為人來描摹,而是視之為蟲。這個比喻來自人自己嗎?來自他者的眼光嗎?石田徹也說過,他要揭示「真實的東西」,這種真實具體是「透過自我觀照的形式傳達出內在的訊息」,從而「讓觀者檢視他們所處的當代世界、社會和價值的功能。」即是說,畫家展示出來的內在真實恰恰是對外部狀況的反映。

  石田徹也一九七三年出生於靜岡,二零零五年死於火車平交道事故,其時還不滿三十二歲。從他成年開始直至去世,經歷的正是日本經濟中斷了輝煌,泡沫破滅,轉入持續停滯的漫長年代,所以九十年代在日本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這一停滯還繼續蔓延到了新世紀後,漸漸變成「失落的三十年」。整個社會負債纍纍,人們在壓力之下盡力降低慾望、減少風險,儘管保持着穩定與凝聚,可尚未能扭轉低迷。而石田所處的是頭十年的轉折期,對社會和人心的衝擊都比後來嚴峻得多。

  於是我們在石田徹也短暫藝術生涯所積累的二百一十七幅作品中,清晰可見畫中人的壓抑、頹廢、憂鬱、冷漠,這種消極能量憑感覺來說在藝術市場上是不討喜的。拋開市場接受不談,更需要認真欣賞的是,石田徹也掩藏在荒謬表現下對現實的審視與抒情,這通過他極具批判力的尖銳想像加以實現。

  在《運輸帶上的男人》裏,運輸帶是平日安置在商場、辦公大廈的扶手電梯,每隔兩步就有一個男人,他們西裝革履,躺在逼仄的梯上,面無表情,有如在生產線上的產品,運輸帶兩側是另一些穿着工裝、頭頂護目鏡的工人,一手拿鉗子一手拿螺絲刀,每個躺着的男人身前都站着一位工人。是的,這些男人準備上班去,這些身體彷彿空殼一般,等待工人開啟它、注入靈魂。或者說,所謂的靈魂也只是把一個上班族按部就班地像零件那樣組裝完畢,讓他知道該如何按照指引考慮問題、如何讓大腦、手和腳成為公司規定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靈魂裏沒有所謂屬於自我的那一部分。

  石田徹也的作品是相互聯繫、彼此印證的。比如《召回》(一九九八)描繪的是人的葬禮,「入殮師」身着白色工裝,手上拿着剛剛從死者身體裏取下的螺絲,死者的頭、手、身體分別被置放在包裝盒的指定格子裏,而周遭的人彼此之間沒有交流,甚至既不看向死者、也沒有眼神接觸,只是默默地跪在一旁,他們試圖鎮定地接受親人的也是自己的命運:人死之後毫無意義,變成失效產品而不得不被召回。死亡之前呢?他喝着燃油槍統一輸出的牛肉丼飯(《燃料補給般的食事》,一九九六),頭被塞在飛機前部作螺旋槳(《飛不起來的人》,一九九六),腳則從啤酒這輛火車底部伸出來變成車輪(《從居酒屋出發》,一九九五),一切都保持着零度的情感,正如消防員救出嬰兒時沒有絲毫的緊張感,嬰兒也不感到恐懼(《無題》,二零零零)。在石田徹也的畫裏,所有人都沒有個性,沒有希望甚至基本的慾望,只是純然機械化地討生活。直觀地看,這些作品很容易產生低氣壓,可他的想像關心着社會、關愛着人,如此有鋒芒。

石田徹也畫作《結草蟲的睡眠》

  眼前的一位男性上班族把雙手規規矩矩地放在膝蓋上,雙眼緊閉,倒沒有明顯的疲態,也並非若有所思,應該說是整個人放空了,因為就姿勢來看,他亦不太可能平靜地入眠,他沒有躺在床上,而是坐卧在結草蟲的甲殼裏。這就是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出的藝術家石田徹也的畫作,題為《結草蟲的睡眠》(一九九五)。

  如果你足夠樂觀,大可以把他理解為蜷縮在一個令自己安心的角落,得到了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雖然抑制住了情感的直接流露,那種悲劇氛圍依舊沒有減少。這個內在的自我形象竟只是一副空殼,躲在甲殼裏既可說是逃避,更代表一種疏離。尤其是作品整體沒有打算把這個男性形象作為人來描摹,而是視之為蟲。這個比喻來自人自己嗎?來自他者的眼光嗎?石田徹也說過,他要揭示「真實的東西」,這種真實具體是「透過自我觀照的形式傳達出內在的訊息」,從而「讓觀者檢視他們所處的當代世界、社會和價值的功能。」即是說,畫家展示出來的內在真實恰恰是對外部狀況的反映。

  石田徹也一九七三年出生於靜岡,二零零五年死於火車平交道事故,其時還不滿三十二歲。從他成年開始直至去世,經歷的正是日本經濟中斷了輝煌,泡沫破滅,轉入持續停滯的漫長年代,所以九十年代在日本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這一停滯還繼續蔓延到了新世紀後,漸漸變成「失落的三十年」。整個社會負債纍纍,人們在壓力之下盡力降低慾望、減少風險,儘管保持着穩定與凝聚,可尚未能扭轉低迷。而石田所處的是頭十年的轉折期,對社會和人心的衝擊都比後來嚴峻得多。

  於是我們在石田徹也短暫藝術生涯所積累的二百一十七幅作品中,清晰可見畫中人的壓抑、頹廢、憂鬱、冷漠,這種消極能量憑感覺來說在藝術市場上是不討喜的。拋開市場接受不談,更需要認真欣賞的是,石田徹也掩藏在荒謬表現下對現實的審視與抒情,這通過他極具批判力的尖銳想像加以實現。

  在《運輸帶上的男人》裏,運輸帶是平日安置在商場、辦公大廈的扶手電梯,每隔兩步就有一個男人,他們西裝革履,躺在逼仄的梯上,面無表情,有如在生產線上的產品,運輸帶兩側是另一些穿着工裝、頭頂護目鏡的工人,一手拿鉗子一手拿螺絲刀,每個躺着的男人身前都站着一位工人。是的,這些男人準備上班去,這些身體彷彿空殼一般,等待工人開啟它、注入靈魂。或者說,所謂的靈魂也只是把一個上班族按部就班地像零件那樣組裝完畢,讓他知道該如何按照指引考慮問題、如何讓大腦、手和腳成為公司規定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靈魂裏沒有所謂屬於自我的那一部分。

  石田徹也的作品是相互聯繫、彼此印證的。比如《召回》(一九九八)描繪的是人的葬禮,「入殮師」身着白色工裝,手上拿着剛剛從死者身體裏取下的螺絲,死者的頭、手、身體分別被置放在包裝盒的指定格子裏,而周遭的人彼此之間沒有交流,甚至既不看向死者、也沒有眼神接觸,只是默默地跪在一旁,他們試圖鎮定地接受親人的也是自己的命運:人死之後毫無意義,變成失效產品而不得不被召回。死亡之前呢?他喝着燃油槍統一輸出的牛肉丼飯(《燃料補給般的食事》,一九九六),頭被塞在飛機前部作螺旋槳(《飛不起來的人》,一九九六),腳則從啤酒這輛火車底部伸出來變成車輪(《從居酒屋出發》,一九九五),一切都保持着零度的情感,正如消防員救出嬰兒時沒有絲毫的緊張感,嬰兒也不感到恐懼(《無題》,二零零零)。在石田徹也的畫裏,所有人都沒有個性,沒有希望甚至基本的慾望,只是純然機械化地討生活。直觀地看,這些作品很容易產生低氣壓,可他的想像關心着社會、關愛着人,如此有鋒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