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我們是可以享受無聊的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用上「無聊」這個詞的時候,大概有以下兩個語境:一,在無所事事的日子,我感到「無聊」;二,這個人、笑話、書、電影或派對,很「無聊」。兩個「無聊」,前者是情緒,後者是判斷,兩個完全不同的語境,卻用上了同一個詞,這解釋了無聊的本質,即「找不到意義」。

  一般來說,「找不到意義」應該是壞事,但瑪諾什.佐摩羅迪(Manoush Zomorodi)在《越無聊,越開竅:無所事事更能釋放你的創意與效率》一書,卻提出:無聊,不僅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更是激發創意的關鍵。

  首先,我們要明白人類有多麼害怕無聊。在書中,佐摩羅迪提到維珍尼亞大學的一項實驗。在實驗中,參與者會聽到音樂、看到圖片,以及遭到輕微的電擊。在此,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參與者表示願意付費以停止電擊。接下來,這些願意付費停止電擊的人會有十五分鐘的獨處時間,而他們面前會有一個按鈕,只要按下按鈕,就會再一次受到電擊。之後呢?

  之後,居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決定按下按鈕來擺脫無聊。參與者寧願選擇受到輕微電擊,也不願忍受十五分鐘的無所事事。佐摩羅迪以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類真的十分討厭無聊,以至於必須尋求連續不斷的刺激和娛樂。

  擺脫無聊是本能,但同時,佐摩羅迪認為,「無聊是人類進化的必須」。原來,當我們感到無聊時,大腦並不會停止運轉。相反,它會開始進入「自由思考」的狀態,自由於回顧過去的記憶,又反思現在和想像未來,從而創造意想不到的腦內聯繫,激發創意。這也是人類解決問題和創造想法的黃金時刻。

  既然無聊這麼好,為什麼我們無法享受無聊呢?對於當代人來說,最大的阻礙不是心魔,而是手機。手機的方便,令到它成為了填充任何無聊時間的器物,無論是十分鐘的時間,還是十秒鐘的片刻,我們也會以按手機來擺脫無聊。

  為了培養大家的「無聊耐力」,讓我們反思,甚至重塑手機使用的習慣,以至重拾無聊的美好,佐摩羅迪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為期一周的「越無聊,越開竅」挑戰(Bored and Brilliant challenge)。挑戰如下:

  第一天:自我觀察。在戒除任何壞習慣之前,我們先要確認個人的習慣模式,所以在第一天,我們可以利用手機程式,了解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例如每天用手機的時數、解鎖的次數、最常使用的程式是哪幾個、每天什麼時間最常按手機等等;

  第二天:移動時避免使用手機。所謂移動,包括步行、散步、站在電梯,又或正在使用交通工具,總的來說,只要你的身軀正在移動,你便不可以使用手機,而不使用手機的範圍,包括不能按、不能聽音樂或電台等等。這一天的挑戰目的,是教我們再一次親身經驗周圍的世界;

  第三天:無照片日。在這一天,我們嘗試不要拍下任何一張照片。佐摩羅迪引用研究指出,相對於逛博物館時拍照的人,純粹憑肉眼參觀的人對於館藏的記憶與理解會更加深刻。無照片日,正是為了讓我們更專注於當下;

  第四天:刪除一個手機應用程式。選擇一個過度使用的手機程式並刪除。在此,我們不一定要刪除最常用的程式(因為它好可能真的是必須的),但我們要憑良心刪去一個明顯是過度使用、浪費時間的程式;

  第五天:離線。讓手機放一天假,也讓自己處於真正獨處的一天;

  第六天:不做低頭族。來到第六天,我們抬起頭,觀察周圍,並嘗試記錄所見所聞;

  第七天,也是最後一天:做一件無聊的事。放下手機,是為了享受無聊,所以乾脆做一件無聊的事,例如重複抄寫01010101、數一數花瓣的數目、看着時鐘的秒針轉動等等。

  要完成這「越無聊,越開竅」挑戰,並不容易(我在第五天便失敗了),但哪怕挑戰不成功,當中的經驗也足夠叫我們明白:我們是可以有方法享受無聊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