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哲學家的愛情

詩和文學動人以情,詩人大多性情中人,作品必受其時代和生平經歷影響。

杜甫不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期間,怎能成為詩聖?蘇東坡若官場無災無難,豈能寫出曠達的詩賦?唐伯虎如非處於政治黑暗的明朝,怎會賣畫,寫下「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一般人心目中,西方的大哲學家應不受感情及慾望羈絆,純以理性思考問題,建構宏大的理論系統。大多數史上影響深遠的大哲學家都獨身,包括柏拉圖、笛卡兒、洛克、休謨、亞當史密、史賓諾沙、邊沁等等。

2002年,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拍了一部紀錄片。記者問他最想知道康德、黑格爾和海德格的什麼經歷?德希達想了一會才答:「他們的性生活。」記者再問:為什麼?德希達答:哲學家給人印象是「無性」(asexual)的,然而他們卻大條道理論愛談性。若他們從未戀愛,有什麼資格講愛呢?愛與性是人類最強烈的感受,如他們愛過、失戀過,怎麼會對其哲學主張沒影響呢?

澳洲昆士蘭大學精神醫學副教授華德(Warren Ward),在Lovers of Philosophy這本普及哲學的著作中,探討7名法、德哲學家如何受愛情得失左右。

康德一生從未戀愛,只有個伯爵夫人的紅顏摯友。黑格爾婚前有個私生子,跟他夫婦一起居住;他的妹妹迷戀他,非常妒忌嫂嫂,在黑格爾死後3個月便自殺了。海德格和學生漢娜鄂蘭有私情。沙特15個月大喪父,畢生戀母,初試雲雨情的對象,是個跟他母親差不多年紀的中年婦;他不結婚生孩子,不斷勾引女子和女學生。不過,這對他們的哲學有何重大影響呢?華德的答案,稍欠缺說服力。

存在主義之父是毒男

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同性戀者,因當年不合法,備受白眼。他大半生感到受監視、被壓抑,因而特別關注性、瘋癲和文化怎樣壓制人性和懲罰出軌者。其餘只有齊克果(Sren Kierkegaard, 18131855)跟尼采受失戀影響最深。

尼采深受求不得所苦,齊克果卻近乎自虐地自討苦吃。183758日,齊克果與維珍妮奧遜(Regine Olsen)首次見面,已互有好感。兩人門當戶對,有條件成為佳偶。齊克果在日記中盡訴對維珍妮的愛,甚至想娶她。可是,兩年後齊克果才到訪她家,見面只叫她彈鋼琴,之後再向她示愛。兩人不久訂婚,但仍然主要靠魚雁傳情,直至一年後的184098日,齊克果正式求婚,維珍妮答應了。齊克果次日已後悔,不過近一年後,齊克果才在1841811日去信退婚。他連退婚也不敢跟維珍妮及其父母親口說。以現今尺度,齊克果不折不扣是個渣男,乃至毒男。

當時丹麥的哥本哈根是個小城,退婚立即成為街知巷聞的醜聞。維珍妮固然傷心欲絕,家族亦蒙羞。1843年,齊克果用筆名發表《重複》(Repetition),借小說男主角之口解釋「自己深深的愛上她……她已滲透他整個存在(whole being……她使他成為詩人,同時宣判了自己的死刑。」換句話說,齊克果將退婚諉過維珍妮。他曾寫道:I came, I saw, she conquered。他隨即借男主角之口自責:「如此勾引女子後欺騙她,又安慰她說她是自己的繆斯,簡直是無賴所為。」

負面情緒變推動力

小說提議:最好迫女方主動提出分手,男方不用負起拋棄對方的責任。齊克果唯一的贖罪,是將所有遺產給了維珍妮。難得維珍妮十分大方,畢生沒說過齊克果一句壞話,亦不寫回憶錄。兩人葬在同一墳場,墓只距離50碼。

退婚後兩個多月,齊克果憑《反諷的概念》獲得碩士學位,聲名大噪,跟着承繼家族遺產,毋須工作,可專心寫作。退婚前的迷惘、焦慮、掙扎,退婚和卸責帶來的悲傷、內疚、自責,促使齊克果寫出《非此即彼》(1843)、《恐懼和戰慄》(1843)、《焦慮的概念》(1844)及《人生道路諸階段》(1845)等等。18431845三年裏,齊克果出版了13本書及不少文章。佛洛伊德說對了,有創造力的人,可以將悲傷、後悔等負面情緒,昇華為創作的推動力。

維珍妮不單滲透齊克果整個存在,且滲透他的哲學,他才成為存在主義之父。

尼采失戀

尼采是性情中人。他的哲學受女性影響算正常,不受影響才不正常。他大讚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時,正值他暗戀華格納的情婦、指揮家Hans von Bulow的妻子Cosima。她替華格納生了3個孩子後,才獲丈夫批准離婚。1870年,尼采將《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手稿送給Cosima作生日禮物,怎知她隨即下嫁華格納。尼采走向虛無主義和由捧華格納轉而反他,是否始於此時?尼采發瘋前一年,寫《華格納事件》,猛烈抨擊華格納。

莎樂美(Lou Salomé, 18611937)對尼采的打擊遠甚於Cosima。她名副其實美貌與才華並重,19歲已名滿士林。她在羅馬結識了哲學家保羅黎(Paul Rée),共墮愛河。莎樂美讀了尼采的著作,要保羅黎介紹她認識尼采。尼采對她一見鍾情。莎樂美周旋兩男之間,朝夕欣賞音樂、討論哲學和文學。三人在1882年共處了8個月。當時莎樂美21歲,保羅黎33歲,尼采38歲。尼采將她作的一首詩譜成樂曲送給她。

保羅黎先求婚,莎樂美拒絕了,繼而尼采向她求婚,莎樂美亦回絕了。她建議三人同居一屋,但沒性愛。三人在夏天於德國萊比錫同住了3個星期,相敬如賓。這段三角戀結束於保羅黎和莎樂美去柏林,留下情傷的尼采。之後,莎樂美跟保羅黎分手,嫁了波斯語教授,卻分開居住。莎樂美一方面維繫此段無性婚姻,另一方面像男人般不斷更換情人,詩人Rainer Maria Rilke曾是她的入幕之賓。1894年,莎樂美發表Friedrich Nietzsche: The Man and His Works一書。

尼采遭莎樂美拋棄後,肝腸寸斷,曾經在風雨中步行十日十夜,還想過自殺,終靈光一閃,在18831885年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中有兩句驚世駭俗的名言:「上帝已死」、「你去見女人,別忘帶鞭子」,是否受失戀刺激的氣憤之言?假若他娶到莎樂美,還能否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嗎?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