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享受舞台

西遊記》裏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個老掉牙的故事,沒什麼看點吧?但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帶來新劇《三打白骨精》,參與「中華文化節──中國戲曲節2024」演出。票房甫開即告捷,賣個滿堂紅,可見多年來在康文署戲曲節的推動下,婺劇品牌已給香港觀眾留下深刻信心。

地方戲婺劇流行於浙江婺州金華市一帶,表演別樹一格,節奏明快,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擅長以高亢音樂、激烈武打、強猛氣勢來鼓動全場氣氛。猴戲《三打白骨精》講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白骨精運用法力,變身三次想吞噬唐僧肉,以求長生不老,三次都逃不過齊天大聖的金睛火眼。

傳播推廣

婺劇「三變三打」,妖怪被識破及擊斃題材,過程包羅多種藝術元素。「變臉」、「變衫」順暢得不着痕跡,高難度引體翻高靈活利落,再添上魔術和雜技表演,讓傳統戲曲程式,走進現代新時尚意趣。

跳脫的動作,美妙的視覺效果,誇張外化的造型表情,教人一看就明白,既留住老觀眾,更對戲曲陌生新觀眾具吸引力。這是老少咸宜,觀賞入門的極佳劇目。香港觀眾很熱情,不管哪處地方戲,只要表現生動就拍掌,只要技藝高超就喝采。婺劇創排選戲得宜,功夫實力驕人,說明了他們對外傳播推廣的策略很成功。

保育拔尖

《三打白骨精》由戲曲梅花獎得主樓勝與楊霞雲領軍,兩人正在盛年,身懷聲色藝的文武絕技。這回演出,最難得是派戲選角,把最主力的美猴王孫悟空角色,放手讓90後的周宏偉挑大樑。楊霞雲飾演美艷狡詐的白骨精,樓勝則退居演唐僧。

演沙僧的劉福明,出手凌厲;演豬八戒的董旭陽,詼諧巧演,都是武藝高手。白骨精三化身,演村姑的張瑩,老嫗的高倩,和老丈的應福進,還有金蟾怪、小馬騮和小妖怪,充滿能量與活力。

全台不論男的女的,不分主角配角,踏得上台板,都不是閒角,有任務按劇情發揮。他們都有聲、有功,連環騰空前撲後翻的本領,輕盈敏捷,機靈悅目,突出了婺劇獨特的群體鮮明風格特徵。

這又見證了婺劇正對內積極走向年輕化,有意識地及早栽培當代接班人。先繼承本劇傳統文化,再發展演新戲。嚴格訓練新人基本功是保育,進一步創排新劇是拔尖。《三打》就給優秀新一代在舞台上成長機會。

謝幕時,成群馬騮小妖興致未減。他們在享受舞台,你翻我跳,朝氣激揚,樂在其中。青春力量果真無敵,熱鬧興奮氛圍馬上「傳染」到台下整個劇場。同是地方戲的香港粵劇,也應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從中借鑑,有系統地保育、傳承和發展具本色的「吃飯戲」和「看家戲」。

粵劇並存共生

保舊,探新,粵劇正需要發展兩條腿走路,並存共生。一口氣看了兩齣楊家將,兩個劇團的演繹重心完全不同。新編《忠烈楊門》序幕那氣勢、那排場,展現了演員功底、武術總監韓燕明、藝術總監吳美英、鑼鼓音樂高潤權和彭錦信,以及台前幕後總動員的活力與實力。

粵劇界久違了、有魄力的班政家出現了。新一代班政家彭美施不止於做個出錢班主,還統領策略、組織、製作、推銷等內外大小事情,更需要勇氣接受意見,提高團隊質素。

場面力度

前半部戲金沙灘大戰,基本上是武生與武師開打,陽剛力度的表現。選角甚佳,廖國森(飾楊令公)激昂,七子渾身是勁,他們是宋洪波、詹浩鋒、符樹旺、鄺紫煌、陳景銣、王志良、李秋元(按劇中大郎至七郎排行)。一幕武戲專場,刻畫了戰爭殘酷,以及楊門的忠孝義。

宋朝楊家將系列地方戲曲,把這場戰況「唱」出來的版本有不少,而《忠烈楊門》就把眾郎死難、奸臣當道情狀「演」出來。在強猛的大鑼大鼓訊號下,老令公闖碑,大郎四郎五郎苦戰,二郎五馬分屍,三郎亂馬踏死,六郎抱父屍亡命,七郎百箭穿腸,讓觀眾「目睹」陣亡捐軀的悲壯慘烈,場面特別震撼。楊門兩代鐵血沙場,滿山忠魂烈骨,實在令人浩嘆。後半部馬上跳到幾十年後的楊家,挑戰編劇杜詠心串連四代戲情的能力。編劇沿襲傳統戲結構藍本,寫第三代楊宗保陣亡,老太君重擔一肩扛,率領一門老少,第二第三代寡婦和曾孫文廣,繼承護土抗敵之志。

汪明荃演老旦(老太君楊令婆),唱平喉,聽來舒服。戲曲台步節奏,尚待多練多演,她那痛失親人的憂心哀傷眼神,則最有層次。群戲的黃小鳳(七娘)、梁燕飛(穆桂英)、梁非同(楊文廣),和曉瑜(楊排風)(角色身份排序),武場各有表現。新寫的主僕情沒有驚喜,但鮮明突出了人情味。創意在攀絕嶺、人肉橋兩段設計,可是效果不理想。科技投影可以延伸地勢陡峻,舞台則宜留給藝人,攀山、游繩、越崖等險象,運用戲曲虛擬動作來壓場。

楊宗保殉國,僅借影像交代(梁兆明飾楊宗保/呂超),沒有戲。地方戲《七郎托兆》並不冷門,《忠烈楊門》何不也新編小段父子情?楊宗保(掛黑鬚)托夢小文廣,叮囑兒子奉行家訓,保家衛國,貫徹全劇忠魂不死主題,並塑造第四代楊門少年熱血男兒的成長。至於宗保破敵餘威,就由呂超去成全。巧設虛與實、真與幻的變化,或許更加能夠開拓戲曲的表演藝術境界。

香港地。如此切實打造一台巨型粵劇長劇,太不容易。彭美施作為班政家的擔當與誠意,教人佩服。這個民間大製作,每一位台前幕後工作者的投入付出,已同心為當代粵劇「非物質文化」,寫下一頁可貴的紀錄。

《佘太君掛帥》

羅家英在《佘》劇謝幕時說,最近兩套佘太君戲「各有各好」。這次為紀念班中已故兄弟尤聲普先生,他特別帶領錦華年劇團,重演師兄十多年前的版本,更親自反串佘太君一角。

宋朝楊家將父子傷亡慘重的戲曲傳奇多得很,內容編排各異,都為彰顯忠臣抵抗外敵的故事。《佘》劇略描宋遼金沙灘大戰前,佘太君送別楊家父子,至於戰場實況,也只輕描淡寫,沒見激烈拚搏。編劇葉紹德把焦點放在戰後楊家創傷反應,以及佘太君決定掛帥過程。

楊六郎(王志良飾)殺出重圍,隻身返楊家天波府,向母親哭訴噩耗,向朝廷告發奸臣罪行。劇本後半部演宋帝私心,楊家忠心,佘太君答應掛帥,帶領兒媳,保衛國土,完成殲敵任務。敍事線的起承轉合,結構完整。人物眾多,但不複雜,昏庸與忠烈,邪惡與正氣,都一目了然,觀眾看下去,對情節推展與結局不會有懸念。

戲在人情在

全劇戲份落在佘太君、六郎六娘、七郎七娘身上。戲內戲外,羅家英都是領軍人物。雖然謝幕時嘆了句「力不從心」,但仍見他台上充滿鬥志,功架十足。

老旦八字步出場,一下撫馬、按蹬,都在示範傳統戲曲身段。只是開打時,漸漸忘記了劇中人是老旦不是武生。

王志良的六郎,武場腰腿功表現了扎實的根基力度。向母親描述父兄死難時,唱來動了情,但宜小心保護聲帶,保養嗓門。李沛妍跟她飾演的六娘一樣:謹慎、認真。編劇用心地安排一段對唱戲,讓六娘解開六郎的戰後傷痛心結,重燃保山河,救蒼生的昂揚意志。最後,佘太君掛帥,兒媳披征衣,奮戰殺敵。演到眾將在李陵碑前拜祭楊令公,場面別具肅穆哀榮。意料之外是李沛妍的武場身手,比從前的她進步得多。她為演好戲,悉力以赴,是努力、毅力、誠意的呈現。

劍麟以「武淨」行當開臉演七郎。傳說楊七郎是黑虎星下凡,獨特臉譜在額上勾畫一筆「虎」字。劍麟的花臉譜式講究,動作程式顯出功底。劇中楊門七子中他最年輕,佘太君最疼惜。可惜七郎托兆會母時,劍麟唱做不投情,未能感人,表現不出母子情深。林芯菱的直性子七娘,唱與打都表現平均,角色個性幫了她一把。

羅家英在演後說得對,「各有各好」。戲在人情在,這戲班懷念手足,指導後輩承傳;那劇團嘗試迸發更多可能,為粵劇薪火開拓市場。可見藝術表演百花齊放,正是積極推動健康發展的好現象。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