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太空人的哀歌

移民火星困難重重

美國太空人威爾莫爾(Butch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原定在太空停留8天,卻因為技術問題,在國際太空站(ISS)滯留了足足286天,兩人回到地球時精神萎靡,讓人更同情他們遭遇。

在馬斯克揚言人類將進駐火星的年代,但太空人在無重力狀態下滯留未夠一年已身心受創,遑論探索更遙遠的星球;就算科技如何進步,人類的身體似乎仍未準備好在宇宙空間生存……

去年65日,美國太空人威爾莫爾和威廉斯搭乘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Starliner),執行該太空船的首次載人試飛任務,飛往ISS,兩人原預計614日乘星際客機返回地球,誰知太空船出現多項技術問題,未能載人,兩位太空人唯有繼續留在太空站,等待替代返回方案,但一等再等,直至上月18日才獲安排乘坐SpaceX的龍飛船返回地球,在ISS滯留足足286日。

骨骼退化腿部變幼

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上一任拜登政府出於政治動機,拒絕富商馬斯克幫助接回兩名太空人,他上任立即執行這個「拯救」任務;威爾莫爾和威廉斯最後成功抵達地球,雖然並沒生命危險,但兩人明顯消瘦且疲憊不堪,像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太空站是現代科技結晶,雖不是五星級大酒店,正常居住應問題不大,最大影響卻是「微重力」。

太空站礙於技術及研究目的等因素,長期維持微重力環境,太空人的身體毋須對抗重力承載重量,導致肌肉和骨骼退化。研究顯示,太空人每月可能損失約1%2%的骨質密度,威爾莫爾和威廉斯每天要進行兩小時負重運動以減緩肌肉萎縮和骨質流失;微重力對人體體液亦有影響,體液因重力減弱而向上半身移動,導致顱內壓力增加,壓迫視神經和眼球後部,引發「太空飛行相關神經眼症候群」(SANS),令太空人視力出現變化,例如視物模糊或視野範圍改變,若損傷嚴重,更可能造成永久影響。

體液向上半身移動,亦會導致太空人腿部變幼(亦稱「雞腿症候群」,Chicken Leg Syndrome),同時臉部因體液流向頭部而浮腫;女太空人威廉斯在太空站滯留期間,除了面容愈發憔悴,不少人覺得她的下巴愈來愈「長」——威廉斯本身面形修長且「下巴兜兜」,在太空站滯留幾百日後,下巴竟更形凸出,這與其臉部腫脹不無關係,而且因為臉部肌肉流失,臉頰變得消瘦,腫起的下巴遂成為焦點,卻並非網民所猜測,離心力會把整個人拉長,「上太空可以增高」只是大家的幻想。

接受45天康復療程

逗留在太空站時間長,對身體還有其他副作用:微重力和輻射有機會削弱免疫系統,更容易生病;心臟因不用對抗重力,導致心肌質量下降,造成低血壓;微重力會減慢胃腸道蠕動,引致消化不良;而持續承受宇宙射線和高輻射,甚至會有患癌風險。

威爾莫爾和威廉斯回到地球後,立即接受美國太空總署為他們制定的45天復康計劃,每天接受兩小時物理治療,進行不同程度的肌肉、心血管、感知訓練,兩人的康復情況理想,回地球兩周後的記者會上,他們的精神已明顯好轉,威爾莫爾說:「誰能想得到,在太空中待了近10個月回來,一周之後就能用8分鐘跑2英里?我甚至無法想像身體能夠承受這情況。」

雖則滯留太空不足一年,便對兩位太空人造成諸多影響,可是不代表人類的想像力受限於生理狀況;人類登陸火星已如箭在弦,SpaceX創辦人馬斯克表示,期望能於2029年歷史性載人登陸火星。

地球距離火星大約2.25億公里,而且隨着地球與火星的軌道變化,距離差距極大,研究指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適當距離;SpaceX目前最先進的星艦利用化學火箭技術,前往火星據報需要約9個月,正是兩位太空人今次滯留太空的時間,科學家正致力開發給長時間逗留於微重力狀態太空人服用的藥物、增加太空船的人工重力,減輕飛行員的負擔,但一切取決於新型太空船的試飛成效,以及政府或私人投入的開發資金多寡。

無論如何,人類踏足火星似乎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威爾莫爾和威廉斯今次滯留意外所提供的各種身體數據,相信為此作出頗大貢獻。

俄羅斯保持紀錄

國際太空站的任務,一般只維持6個月左右,極少像威爾莫爾和威廉斯一樣歷時逾9個月,但兩人並非逗留太空時間最長紀錄保持者。

其實,各國早已開始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體的影響,2015年,美國太空總署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進行一項「ISS Year-long Mission」計劃,美俄兩位太空人Scott KellyMikhail Kornienko在國際太空站逗留接近一年,期間進行多項研究,包括定期比對Scott在地球、同為太空人的孖生兄弟Mark KellyDNA,了解太空生活對基因的影響。

隨着美俄太空競賽白熱化,兩國送人上太空執行任務已成常態,由前蘇聯到俄羅斯,該國飛行員在太空逗留更是家常便飯,現年60歲的俄羅斯太空人Oleg Kononenko5次升空到ISS,去年2月,他成功打破另一俄國太空人Gennady Padalka的紀錄,以1111日成為歷史上在太空度過時間最長的太空人。

至於單一次飛行在太空停留最長時間的太空人同樣是俄羅斯人。1988年,從事太空醫學的Valeri Polyakov登上和平號太空站進行多項研究,逗留240天後返回地球,他離開登陸艙時第一句便說:「我們可以飛去火星了。」199418日,他再次飛到和平號太空站,逗留超過一年至1995322日,足足437日才返回地球,登陸後他堅持不坐輪椅並短暫步行了片刻,證明「人定勝天」,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Valeri Polyakov之後回復健康並選擇退役,當上衛生部副部長,同時繼續太空研究工作,直至2022年離世,終年80歲。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確保人工智能安全 穩步推進AI+行動

4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政府及社會不同大小團體連日舉辦多個活動,推廣「國家安全」在香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我編寫及利用電腦程式卅多年,專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深知資訊安全對有關運作的關鍵性。近十多年,「人工智能」應用系統是利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DL)算法,從大量訓練數據而生成的。

所謂「垃圾入,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如果訓練數據內容帶有虛假、偽造、侵犯個人私隱等訊息的話,最終訓練出來的系統便難以可靠,運作潛在不少安全風險。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安全」是國家安全20個重點領域之一,對此香港政、產、學、研、用、投各業界的人工智能用家均不容掉以輕心。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第十三屆三次全國兩會中發表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為今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一。「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應用,以提升業界的生產力及服務水平。香港特區政府同樣重視人工智能,在2025/26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重塑全球經濟中長期格局,特別是其發展已不再局限於單一技術領域……這場科技變革不僅顛覆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及消費模式,更在重新定義不同經濟體、產業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財政預算案》更建議多項措施支持本地AI發展。黃議員去年曾向政府提交《制定人工智能+策略建議書》,建議政府制定全面的香港人工智能發展策略,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及醫療等不同領域的應用。他欣然見到今年《財政預算案》吸納了建議書內多項建議。

OmniGPT外洩3萬人私隱

人工智能已是全球大趨勢,但如果用戶處理數據時不謹慎的話,尤其是在個人私隱保維方面,人工智能便難免會產生安全事故,後果可大可小。例如,一個聊天機械人平台(OmniGPT)於今年2月遭遇黑客入侵,導致公司重大資料外洩,包括超過3萬名用戶的電子郵件地址和部分電話號碼,以及3400萬行的用戶聊天紀錄,當中包含不少敏感個人資料。

然而,根據「私隱專員公署」去年發表的《香港企業網絡保安準備指數及AI安全風險》調查報告指出,在受訪大型香港企業中有43%採用人工智能,大部分機構都意識到人工智能存在私隱風險,69%的企業認為在營運中使用人工智能會帶來顯著的私隱風險。可是,當中只有28%的企業有制定AI安全風險政策。公署認為這情況不如理想,反映出業界大有改進空間。有見及此,署方最近推出《僱員使用生成式AI的指引清單》,旨在協助企業及機構制定僱員在工作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內部政策或指引。

研發人工智能牽涉海量的訓練數據,在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不少個人資料。因此,《指引》是以《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相關規定為導向,以防資料外洩情況發生。理論上,「機器代人」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而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Equality Before the Law)的大原則之下,無論是機械人或是實體人,在運作時它們的行為都要遵守法律,維護客戶個人私隱,所以《指引》制定建基於《私隱條例》無可厚非。

私隱署《指引》來得合時

《私隱條例》是「科技中立」的,保障個人資料的條文和原對收集、使用、儲存、保留及傳送個人資料的不同技術手段,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都一視同仁。這些法例同樣適用於《指引》關注的「生成式AI」工具所涉及的個人資料。

概括而言,《指引》建議機構在制定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內部政策時可考慮以下幾點:

清晰說明可輸入至「生成式AI」工具的資訊之種類及數量,以及輸出資訊的獲准許用途,例如可否輸入和輸出個人資料;

訂明獲準使用的「生成式AI」工具的性質,例如它是公眾可用的、內部開發的、是商業授權的或是企業版的,因為不同性質的工具所提供的個人資料私隱及保安保障的程度都不同;

須訂明AI生成的資訊的用途、儲存方式及其保留政策;以及

說明僱員需遵從的相關內部政策,例如機構有關處理個人資料及資訊保安政策。

今年春節,中國製造的生成式AI DeepSeek橫空出世,顛覆全球。DeepSeek推行開源運作模式,而且應用成本低,因此業界相信DeepSeek將愈來愈普及化,應用深入社會各階層。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安全對香港發展很關鍵,所以私隱專員公署《指引》正來得合時。

如果不看月亮,月亮還存在嗎?

上日提到每個人對同一事件有他自己的「事實」,不符合其看法的就不是「事實」,而是「虛構」。以下舉一個例子:

為什麼愛因斯坦對月球的看法是錯誤的?

現實包含許多謎團,有些是如此難以理解,以至於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感到困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就是其中之一。儘管量子物理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愛因斯坦對其對現實的描述仍持懷疑態度。這些疑慮在一則軼事中得到了具體化。正如著名的現代物理學家李·斯莫林 Lee Smolin 所說,他曾經與已故的亞伯拉罕·派斯 Abraham Pais 一起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走回來。月亮出來了,愛因斯坦問派斯:「當你不看月亮時,你真的相信月亮不存在嗎?」愛因斯坦有這個問題,是因為當時研究量子力學的學者,認為觀察者對月亮的波性,造成波函數坍縮,令月球變回固體。

愛因斯坦捍衛了日常生活中兩個最基本的原則,第一,物理對象作為真實事物「在那裡」存在,第二,它們獨立於觀察者而存在。這兩個命題似乎不可能不是真的。當然,我們說,月球是真實存在的,在第一個人類凝視它之前,它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但這種觀點,在技術上被稱為天真現實主義,卻存在不確定的漏洞。

想像一下,你家的一個房間里掛著一個紅色燈泡,每次你走進房間時,燈泡都是亮著的。這是否意味著它一直開著?它有可能僅在您走進房間時打開。這聽起來很牽強,但實際上您無法證明紅燈曾經關閉。當你不看的時候,它必須關閉,但檢查它的唯一方法是走進房間看。

量子物理學有許多理論爭論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但在其最偉大的先驅中,尼爾斯·玻爾和維爾納·海森堡指出,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不僅僅是紅光,而且創造中的所有基本「物質」,如電子和光子,除非有人觀察它們,否則無法證明它們的存在。這只是量子世界中表現出的奇怪行為之一,但它可能是解開現實最關鍵之謎。

玻爾和海森堡開創了一個後來被稱為參與式宇宙的想法,它認為與宇宙法則的廣泛運作相比,人類遠非微不足道,而是關鍵參與者。正如海森堡所說,電子和其他粒子不是真實的,而只是作為想法或概念存在。當有人提出有關自然的問題時,它們就會變得真實,並且根據您提出的問題,大自然會主動提供答案。

在我們的問題之外存在什麼?這就是核心的謎團。量子革命消除了「外面」的物理物件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性觀點。愛因斯坦當然知道這一點。發現相對論後,他明白時間和空間實際上並不是日常感知的時間和空間。他希望月亮是真實的,因為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大自然的統一。當他憑藉 E=mc2 成為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時,他還很年輕,在他職業生涯的剩餘幾十年裡,他努力想出一種從數學上講,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統一起來的方法。

在那個專案中,他失敗了,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成功。為什麼這對普通人來說很重要?因為現在量子現實以它奇怪的方式表現,而日常世界以一種幾乎常識性的方式表現。這兩者是完全矛盾的,這在人腦中非常接近地明瞭這一點。

大腦和所有物理對象一樣,可以逐層分解,直到達到量子的層次。到那時,它基本上消失了。看似固體物質擴散成能量雲(數學稱為波函數),這些雲在量子場中以漣漪的形式擴散開來,這些漣漪只能作為超空間中的數學配置來想像。無論您是從堆的頂部還是從底部開始,這並不重要。你不能讓數學配置學會思考,你也不能把大腦作為一個堅實的物理物件來保持完整。

為了讓這個問題更貼地,你的大腦就像房間里的紅燈泡。如果不去觀察它,你就無法證明它的存在。如果海森堡是對的,電子只是當人類構想有關電子的問題時自然界變成粒子的想法,那麼大腦也是一種想法。這恰好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想法。當有人問「心靈是什麼樣子的」時,大腦回答 Natures

一旦你問了這個問題,整個神經科學領域就會出現。神經科學主要從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角度解釋大腦的運作,著重於神經元、突觸傳遞、神經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來理解思維、行為和意識。大自然有大量關於神經元、突觸傳遞、神經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的微小答案來填補一個大答案。但是,大腦並不會僅僅因為它提供了很多事實就變得真實。這些事實與基本規則有關,即沒有觀察者,一切都不可能是真實的。簡單地說,每一次體驗都需要三樣東西:觀察者、被觀察的事物和觀察的過程。愛因斯坦想把這三個部分簡化為一個:觀察到的事物(在本例中是月球)。

然而,他的論點並不成立,因為就像紅燈泡一樣,整個宇宙都不能與觀察者和觀察行為分開。你必須支持相當多的步驟才能得出這個結論,對於普通人來說,包括絕大多數科學家,步驟太多了。但物理學仍然被愛因斯坦的問題所困擾:「外面」的任何東西本身都是真實的嗎?

物理學今天很混亂,因為它無法讓這個問題消失。二三十年前,物理「東西」是真實的,關於觀察者的整個業務可以被忽略,至少對於建造高速粒子加速器等工作目的來說是這樣。但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物質」已經成為「我們目前的物質和能量模型」,沒有人能就這個模型應該是什麼達成一致。

相當多的非常聰明的物理學家認為,意識是創造物的固有部分。這個想法來自那些被逼到牆角的思想家。無論他們多麼努力,他們都無法證明心智是如何產生的——所有的物理解釋都失敗了,而且繼續失敗。其次,他們無法消除包括觀察者和觀察過程的討厭需求——宇宙必須是參與性的。

當舊的思想和公認的觀點被逼到牆角時,革命往往會發生。這種情況正在發生,以下我們將討論為什麼愛因斯坦對月球的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會改變一切。

愛因斯坦、月亮和你

目前,傳統物理學的許多基本原理都處於混亂的混亂狀態。偶爾,媒體會報導現代科學在黑洞或暗物質和能量的數量級上出現的奇怪發現,這表明這些現象至今仍未得到解釋。沒有公開的是,傳統物理學中許多最受珍視的想法都像渡渡鳥一樣死了。它們要麼是錯誤的,要麼是無法驗證的,要麼是與其他更現代的思想相矛盾,而矛盾卻沒有得到解決。

以下是像《死去渡渡鳥的想法》之名單,儘管有些可能仍然脆弱地堅持著生命。

  • 五種感官感知的物理世界是可靠的。它是一切真實事物的基礎,包括心靈和物質。
  • 大爆炸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過一次,併為已知宇宙中所有能量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 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提供了不可動搖的現實框架。
  • 「在這兒」的主觀世界與「外面」的客觀世界是分開的。科學正確地處理客觀世界,因為它可以通過事實、數據、實驗和數學公式來完全理解。充斥著我們頭腦的主觀觀念和印象沒有這樣的可靠性。
  • 在幾個世紀的勝利併為我們提供了現代技術世界之後,科學最終將擁有一個關於一切的完整理論。這只是時間問題,只需要理性思維的延續就能穿透大自然的所有秘密。

不假思索,無數人就接受了這些過時或完全死去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就像宗教社會接受外在上帝的觀念是理所當然的一樣。如果你接受傳統的宗教或科學世界觀,你就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在未經檢驗的二手想法中。最好通過擺脫二手想法的生活來擴展人類的潛力。但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命題。

正如上節中所討論的那樣,即使是最聰明的頭腦也可能最終為有缺陷的想法辯護,就好像它們是事實一樣。問題的關鍵在於愛因斯坦頑固地相信物理世界是獨立和預先存在的東西,不需要人類的輸入。重複上節開頭的事件, [愛因斯坦] 曾經與已故的亞伯拉罕·派斯 Abraham Pais 一起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走回來。月亮出來了,愛因斯坦問派斯:「當你不看月亮時,你真的相信月亮不存在嗎?」

為什麼這甚至是一個問題?我們當然可以相信月亮和所有粗大的實物,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存在。你永遠不會懷疑,在一個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世界觀中,愛因斯坦可能在一些對我們的感官如此基本和明顯的事情上是錯誤的。但從一個多世紀前的量子革命開始,隨著舊的公認觀念走上渡渡鳥的道路,它們被更接近實際現實的觀念所取代。以下是最重要的選項清單,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些選項,是因為它們適用於您個人。

  • 我們生活在一個參與式宇宙中,人類的投入和人類的思想很重要。
  • 宇宙要麼被意識滲透,要麼甚至被意識創造和維護。
  • 物質不會創造思想。兩者共存,但不會一個導致另一個。
  • 每個版本的所謂「外部」現實都是臨時的、不完整的和有缺陷的。
  • 當剝去理論解釋時,時間並不是普遍的,而是與觀察聯繫在一起的。實際上,只有永恆的現在。
  • 自然法則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改變的。
  • 人類觀察到的現實有心理成分。觀察不是被動的;它改變了被觀察的事物。
  • 隨著外部物理解釋的瓦解,自然界中唯一可靠的組成部分來自直接經驗。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品質(qualia)構建的宇宙中,qualia 是我們經歷的視覺、聽覺、味覺、質地和嗅覺。Qualia 是無可辯駁的,如果存在超越它們的現實,它就不能由人類的頭腦來構想。

以前提及:你是宇宙,我們詳細擴展了這些想法。對個人來說,重要的是是否存在比由搖搖欲墜、往往是死氣沉沉的二手思想支撐的世界觀更好的世界觀。

這樣的世界觀超越了理論,完全以意識的創造性方面為中心。剛才列出的替換想法不是一廂情願或反科學的。每天都有領先的物理學家、其他科學家和哲學家在闡述它們。讓我們想像一下,一種新的、更好的世界觀確實出現了並被接受了。在我們無法預測的未來某個時候,來自遙遠星系的一組高級外星探險家可能會向他們的母星發回一份關於人類的報告,內容如下:

「人類不再像以前那樣孤獨、孤立、不安全和自我懷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傲慢。他們不再攻擊和掠奪他們的星球。相反,他們意識到他們沉浸在大自然的結構中並糾纏不清。他們作為有意識的代理人承擔責任,塑造自己的個人現實,進而塑造他們的環境。他們謙卑地認識到,宇宙每時每刻都來自一個不可思議的源頭。

「人類不是崇拜或忽視這個源頭,而是慶祝意識的無限創造潛力。現在他們明白了意識是如何在現實的基礎中運作的,人類已經接受了一直屬於他們的角色,作為他們所知道的一切真實事物的共同創造者。他們參與的宇宙就是為支持人類進化而量身定製的。

「這種世界觀的轉變代表了人類幾個世紀以來相當武斷地分開的兩個領域的融合,即'在這兒''外面'的領域。」兩者作為一個意識團結起來,創造並支配著一切。事實上,人類現在把世界看作是意識不斷地修改和重塑自己。這種轉變產生了實際效果,將身體和心靈作為一個整體聚集在一起,即身心。

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巨大的樂觀情緒。人類不再受制於過去的制約和對未來的焦慮期待,而是學會了活在當下。在當下,他們重新發現了洞察力、直覺、想像力、好奇心、愛、同情心、個人成長和他們共同的人性的豐富性。

「宗教教條、種族分歧和侵略性民族主義等古老的殭化障礙已經打破,這要歸功於全球努力,在關鍵時刻將地球從生態災難中拯救出來。人類看到了自己內在無限未開發的潛力,這種信念被每個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所教導。所有這些變化都植根於一個巨大的洞察力,即現實是基於意識的。人類不再是漂浮在無限太空寒冷虛空中的星球上勉強生存的微不足道的生命形式,它已經重新構想了自己。在此過程中,他們意識到他們一直在想像自己。幸運的是,他們及時做出了這一見解,扭轉了他們的命運。

沒有人能讀懂未來,但我們可以說外星人報告中的所有內容都是合理的,並且有科學支援。接受一個新的、更好的世界觀將自然而然地來自科學,作為人類專案的下一步,以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沒有共同的「事實」

現代社會有歧見異議屬平常事。可惜,在新、舊媒體討論任何問題,不但流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且雙方各持己見至各走極端,水火不容。社會由是撕裂,左、右兩翼均以人廢言,視對方為必須清除之惡。

討論必須有雙方同意遵守的規則。最關鍵的是,雙方都能保持理性。要知道,理性地討論問題,真理才會愈辯愈明。要理性地討論問題,必須先承認什麼是事實,什麼不是事實;何謂邏輯的推論,何謂強詞奪理。現時在社交媒體的討論,往往變成對罵,皆因每個人有他自己的「事實」,不符合其看法的就不是「事實」,而是「假新聞」、「虛構」。

ChatGPT無法分對錯

現今,問題不在人無知,只要肯承認自己無知,便可以尋找到真知。現時關鍵在時人不單無知,更拒絕承認自己無知。有了ChatGPT,資訊和「知識」唾手可得,使人更輕易地誤以為自己是「專家」,助長了時人的傲慢。

ChatGPT的普及應用,恐怕會令更多人懶於查找事實。無論什麼問題,它迅即有詳盡、清晰的答案。可是,ChatGPT無法分對錯,它的答案看上去愈是符合邏輯,愈是投使用者所好,便愈令人放下戒心,忽視了ChatGPT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少的錯誤,混淆了真相與假象。故廣泛使用ChatGPT之前,學生最好先學會怎樣查證事實(fact check),培養成習慣,否則它錯了,人便跟着錯。還要學好寫作;否則,怎麼應付公開試?

另一方面,ChatGPT只是一件工具,只懂得完成人給它的指令。若使用者立場先行,預設了答案才發問,直至生成符合使用者需要的「事實」為止,那ChatGPT便不再是幫助人尋找真相的工具矣!雙方沒有共同確認的「事實」,即難以理性地、有建設性地討論問題,亦難分誰是誰非。

MAGA派盲從 特朗普打橫行 知識分子淪為工具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攪得周天寒徹」,經濟學家、金融界、商界紛紛提出理論和數據反對。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由始至今未能提出任何有力的論據解說,一味叫公眾保持信念,忍受一時的痛楚,繼續堅信他的做法終會令美國再偉大。

2016年特朗普首次當選總統,已有評論指為民粹主義的勝利,以及顛覆了現有的民主制度。此番上台,他索性繞過國會,在社交媒體頒政令治國。他可以肆無忌憚地行事,令人想起伏爾泰一句話:「我們生活在新奇的時代,處於奇異的對比中,原因之一是大多數人對另一部分人可笑的盲從。」對特朗普「可笑的盲從」的當然是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派。其餘不盲從的另一部分人則不敢或無力反對而已!

欠理性討論 崇尚無知

MAGA派就像宗教信徒,特朗普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有學者指MAGA派類似幕府時代的日本武士,無論大將軍對或錯,武士都唯命是從。特朗普正是MAGA派的大將軍,無論特朗普說多少謊言,虛構多少「假新聞」,胡謅多少假數據,粗暴地撤銷政府部門,任意解僱公務員,踐踏美國的監察和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MAGA派都不認為他錯而全力維護和支持他。

MAGA派不單拒絕聽任何異議或反對意見,拒絕跟別人理性討論,而且理直氣壯地認為,任何觀點都有同等「份量」,任何人反對他們的觀點就是「不民主」或「精英主義」,不尊重和冒犯了他們。於是,MAGA派將反對者看作敵人。他們在社交媒體毫不留情的人身攻擊、辱罵對方,特朗普則恃權仗勢脅迫對方閉嘴噤聲。

這種反智、反理性的取態由來有自。歐洲的知識分子早已批評美國有「將無知當美德」的傳統,對專家學者抱有不信任、輕視乃至蔑視的態度。法國哲學家Raymond Aron19051983)嘗言:「美國文明是一種『技術員文明』。在這個文明裏,知識分子只是一件工具而已。」知識分子一旦成為工具,他們的專業知識就沒有對錯、真假之別,只有能否為我的利益服務之分。於是,貿易戰和關稅戰能否振興經濟,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至能否真的達致美國再偉大,已非關鍵。關鍵的是,知識分子是否支持或不反對特朗普,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否「合理化」他的政策而已!

有了互聯網及社交媒體後,反智、反專家、反知識的風氣在美國愈益熾烈。無他,昔日要花時間讀書才得到的資訊和知識,如今在網上幾下點擊迅即找到。可惜,網上除了真知灼見外,還充斥不少「假新聞」、「假資訊」和盲信。昔日要做不少研究才成為專家,公眾視專家為分辨真相與假象、知識和盲信的把關人。如今網上沒有把關人,許多人看帖文和視頻時,並沒有秉持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本着謙卑的態度慎思明辨;反之,識少少便認為已知,自以為堪比專家,對自己懂得不多的問題——例如國際局勢、瘟疫與疫苗等等放言高論,並在社交媒體任意人身攻擊。

教育普及 民智倒退

當任何人都可以自命為專家時,就正如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曾經慨嘆,美國人愈來愈認為:「我的無知與你的博學同樣優秀。」不少專家失落往昔的權威後,往往放棄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只顧與同一圈子的專業人士溝通。

曾任美國海戰學院國家安全事務教授和參議院助理的湯尼高斯(Tom Nichols)嘗言:「有史以來,這是最多人能夠獲得最多知識的時代,同時又是最多人抗拒學習的時代。」。他亦慨嘆,雖然大學教育愈來愈普及,但民智反而愈來愈倒退。根據他的觀察,現時大多數美國人缺乏最基本的「常識」。他們先是資訊貧乏(uninformed),繼而被誤導(misinformed),如今淪落至「粗暴的錯誤」(aggressively wrong),公眾不單有愚蠢的信念,而且拒絕任何威脅其信念的新資訊。

啟蒙運動以降,理性和知識都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如今已迅速地在情緒之海遇溺。公共政策的討論往往流於情緒的發洩,而不是理性的、認知的商討。特朗普和MAGA派的橫行無忌,是否顯示了現今的美國已成為一個是非不明、蔑視理性、輕視知識、崇尚無知的國家呢?

 即興問AI:DID Trump really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after his last president period in 2021?

它答:

「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口號是特朗普總統任期的核心,但對其成功的看法差異很大。在任期間,特朗普實施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包括減稅和放鬆管制,一些人認為這些政策使企業和股市受益。然而,批評者指出了諸如處理 COVID-19 冠狀病毒和政治兩極分化加劇等挑戰。
在他的總統任期於 2021 年結束後,他的政策的影響繼續受到爭論。一些人認為他的經濟改革為增長奠定了基礎,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的治理和國際關係方法造成了長期問題。美國是否「再次偉大」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觀點和既定立場。

政府的正當性與國家的正當性

華夏民族始於「感生神話」

華夏民族起初和所有原始民族一樣,國家正當性建基於帝王本身的「感生神話」,即帝王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是父母交合所生,帝王是神的兒子,其母或感應大自然現象、或感應「神聖」的動物(如龍)、或夢中成孕所生。

秦始皇破局

古代中國神話中,《史記》記載了:黃帝及曾孫高辛都「生而神靈」。《竹書紀年》則稱: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商湯、周朝始祖后稷……等等都是「感生」的,例如舜是母親「見大虹(即天上的彩虹)而生舜」。

傳說指夏朝建立帝位父傳子的制度,但根據信史,帝王「奉天承運」、帝位傳嫡子的制度始於周朝,即所謂「子孫繼嗣,世世不絕,天下之大義也」。孔孟贊同此說,還加上王道與霸道的標準,即以帝王統治的道德證成性,合理化國家和政府的正當性。行德政和仁政的政府和國家是正當的,反之則是道德需譴責的。孟子更說,殘民賊民之人不算是君,可誅之!春秋戰國時代,既有權臣、諸侯篡位,卻保留國號,亦有趙、魏、韓三家分晉,各自獨立成國。由此可見,政府的正當性與國家的正當性已可分離。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帝國。他沒有再用「感生神話」,其統治和秦帝國的正當性,完全建立在武力之上。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顯示了華夏民族從此擺脫「感生神話」。另一方面,秦漢證驗了儒家說的「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只是虛話。歷朝都是誰能統一天下,誰就有正當性。

有趣的是,晉室流亡南方,北部的五胡十六國中,若干開國帝王乃用「感生神話」取得正當性。前秦開國皇帝苻健(317355),「母姜氏夢大羆而孕之」。南燕獻武帝慕容德(336405)和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371409)無獨有偶,都是「其母夢日而生」。

當權者必然有正當性? 還看政府施政合情理

在現代國家,政府的權力愈來愈大。社會是否安定,經濟是否繁榮,法律是否公平公正,人民有沒有上流機會、良好的教育、醫療及福祉等等,胥賴政府有沒有正當性,以及其施政是否合情合理。

正當性英文是legitimacy。此概念源自拉丁文lex(法)——意思等同合法性(legality)。此字曾譯為認受性,本無不妥。通過選舉產生的政府,即是得到人民承認及接受為合法的政府。現今多譯作正當性。美國政治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一個國家或政府具有正當性,就等於這個國家或政府「道德上證成」(morally justified)。事實卻未必如是,有些當權者雖然是合法地取得權位,其施政卻未必得到人民認受,得不到人民認受即沒有證成性(justification)。比如美國特朗普政府,上任至今的新政,就惹起不少人民反對,其證成性已成疑問。

國家毋須「道德上證成」

國家的正當性與政府的正當性是兩回事,不應混為一談。事關國家的正當性,優先於政府的正當性。一個國家不具備正當性,其政府一定沒有正當性。國家怎會沒有正當性呢?中國人從來不會問這個問題,正所謂: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個人?國家之存在是不言而喻——即《美國獨立宣言》謂之self-evident的。儒家主張國君與臣民的關係等於父子關係的延續。換句話說,國家毋須「道德上證成」。

在古代,西方和中國一樣,認為只有君主和帝王才需要證成性。由什麼證成?中世紀是羅馬天主教廷代表上主「道德上證成」,近代亦是「君權神授」。到十七世紀確立了民族國家後,才有西方的政治哲學家提出:國家也需要「道德上證成」才具備正當性。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法國哲學家盧梭等提出,先有個人、家族,然後才有國家。他們問:人類為何需要國家?霍布斯等各有各的答案,共同點是,他們都認為有國家比無國家、無政府好,但國家不是目的,僅是工具。令人民生活得幸福的國家,便是羅爾斯說的「道德上證成」、具備正當性的國家。反過來,如治安不靖、經濟不景、民多怨憤、政府無信,便是孔子說的「邦無道」之國。此國家便沒有正當性矣!

換句話說,霍布斯等認為,國家與人民的關係是合約關係。人民讓出權力和部分自由給國家,換來國家保障社會穩定,執行公平、公正的法律、提高人民福祉,維護人民的天賦權利,以及追求幸福快樂的機會。這便是社會契約論。若國家無法實現上述的目標,等於違約,這個國家即失去正當性乃至證成性了。

政府腐敗喪失正當性

按照社會契約論,政府和國家同樣是工具,和人民的關係亦屬合約關係,如特朗普承諾要「令美國再偉大」,他做不到的話,即等於違約。其政府即失去正當性及證成性矣!

國家有正當性,政府卻不一定具備正當性。正當性不等於合法性。合法性只關乎政府的產生辦法。對此,霍布斯等各有各主張,霍布斯主張君主專制;盧梭主張民主共和。無論什麼政體,都有一套法則產生政府。君主專制是家族內父傳子女。洛克和盧梭主張由選舉產生政府。只要選舉沒有舞弊,沒有遭不法手段操控,選舉結果是公平、公正的,那選出的領導人或政府就具備合法性。

可是,合法的政府不一定具備正當性。若政府是失德的、腐敗的、無能的,便沒有正當性可言!例如在君主專制國家,父死子繼位,他當然是合法的、名正言順的君主;但若他是個商紂那樣的壞君主,便不具備正當性矣!

何以要如此分辨合法性、正當性及證成性呢?皆因許多中、西方學者主張,現代化國家和政府的正當性,須建基於自由主義;而自由主義的正當性則建基於個人的自主性。例如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即說過,自由民主制度是現代政治唯一可以具備正當性的政體【註】。這等於說,任何非西方式自由民主制的政體,都欠缺正當性。在現今特朗普去全球化帶來的新時代,有沒有別於西方自由主義的正當性呢?這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註:Francis Fukuyama,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關稅風暴中的「小強精神」

過去一周,對於經營外貿業務的中小微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段難熬的時光。一位經營鞋履生意的企業家朋友對我介紹說,美方關稅「大棒」一開始揮出時,他所在的十幾個外貿微信群有如炸開了鍋,大家熱烈討論,互通信息,商議對策,忙得不可開交。「後來每天一覺醒來數據就往上跳,已經太離譜了,大家反而冷靜了、無感了。」

在他身邊還有不少企業家朋友,經營的服裝、家電、玩具出口行業,正是受畸高關稅衝擊較大的領域。「好在大家都沒有放棄,」他說,目前有人靜觀其變,有人沉着應對,「關關難過關關過,只要企業活着,就還有希望。」

小強精神

小強精神是指像蟑螂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頑強拼搏、充滿了生生不息的信念和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其中,小強常用來指蟑螂。這個別稱源自於《唐伯虎點秋香》,在這部電影中,周星馳扮演的唐伯虎把身旁不小心被踩死的蟑螂稱作「小強」,稱它是飼養多年的寵物而為之哭泣。所以後來就用「小強」指代蟑螂。

並且,在古時候,「強」指的是有著堅硬外骨骼的小蟲,後來才被引申為堅硬的、不屈服的,所以用把蟑螂稱為「小強」也是有根據的。

看似平淡無奇的話語,聽起來卻格外觸動人心。這種打不死的「小強精神」,其實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在重壓之下生長出來的鎧甲。從金融危機到中美貿易戰,再到如今的關稅博弈升級,時代的每一粒塵埃落在這些中小企業身上,都重若千鈞。但生活的重擔把人們逼到牆角的同時,卻也總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潛力。他們憑藉「窮則變,變則通」的膽略和魄力,危中尋機,彎道超車。有的企業將供應鏈進行模塊化拆分,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有的則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基於地緣、業緣形成的產業集群還會自發式地「抱團取暖」,通過設備共享、訂單調劑等機制,實現風險分攤、共生共榮。

而每一個中小企業背後,都有無數的普通人,他們或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或是開貨櫃車的司機,或是東奔西走開拓市場的營銷人員。當經濟寒流來襲時,他們的堅持和抗爭總是具體而細微的,沒有驚心動魄的逆轉劇情,只有把尋常事做到極致的笨功夫。但正是這些普通人「再扛一陣」的樸素信念,讓「中國製造」在蕭瑟的寒冬裏,依然還保有希冀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