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佛陀教誨


 

偈頌一首:「華嚴最早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三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備受父王的疼愛、姨母的呵護及全國人民的敬愛,享盡人間榮華與歡樂!但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這種生活並不是他所要求,他看到人生的老、病、死種種無常變化,因而讓他去思考及追求真理,這就是覺者與普通人不同的地方。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頌,很好地說明了一代時教的五個先後順序及時間長短:「華嚴最早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三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而串連所有佛陀教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因緣果報(緣起)的理論。

五個時段如下:

1. 佛陀證覺宇宙人生真理後,又在菩提樹下靜思二十一日,說出圓融無礙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的對象是大菩薩、大修行人,內容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容易明白的。

2. 隨後,佛陀用了約十二年時間,主要講《阿含經》 ,道出佛教的最基本教義,亦是佛教最早教我們修行的經典。內容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 一套不論大乘或小乘修行人都應該學習及修持的最基本義理。

3. 接著是用了八年時間講方等經,介紹大乘佛法,教導修行人不但要「自度」,亦要發慈悲心「度他」。

4. 佛陀共花了二十二年時間講六百卷《大般若經》。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 . . . . .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又說: 「五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 . . . . .以是故言:欲得諸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由此可見「般若」的重要性。
我們所熟悉的《心經》 (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大般若經》的部份精華。

5. 最後的八年,佛陀主要講《妙法蓮華經》及《涅槃經》 ,很多修行人每日必誦的《法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出在這個時段。
 
佛陀亦在不同時段,大力推薦淨土法門,鼓勵娑婆世界苦難艱生,先移民到理想的極樂淨土,繼續修行而快速成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