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區議會選舉

區選結果塵埃落定,47%投票率,是歷史新高,證明市民的公民意識提高了;但亦有政黨議員認為這是建制派種票跡象,恐怕有利於她們的選情。
區選結果公布後,初時看到戰果是比較「混亂」,暫時難以用簡單的說法去解釋。按目前各黨派取得的議席來看,民建聯維持119席,仍然是最大黨,而民主黨議席較上屆當選微減,但整體而言,無論從議席或得票率,建制及泛民政治格局無太大改變,維持建制約有300席、泛民約100席的膠着局面。
從另一角度來看,今次投票率創新高達47%,其中多了青少年參加投票,應該預計泛民黨派會大捷,但泛民政黨如民主黨何俊仁、民協馮檢基、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以至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卻紛紛落敗。不過,與此同時,民建聯也有兩名立法會議員落選。因此,今次新增的選民,建制與泛民大概都有正負兩面的衝擊。
各黨派對選情有不同演繹,有政黨會歸咎失利是因為選民不滿政府,但如果是按此邏輯,民建聯或其他建制派理應大敗,但選舉結果卻不是這樣,雙方都有所得失。
今次有數名「傘兵」當選,但當選的通常是年輕及表現斯文的靚仔靚女,而部分人沒有標榜是佔中傘兵。事實上,現時年輕人參選及當選,是世界潮流所在,並不是新鮮事,選民可能只著重民生的改善。
反之,今次選舉旗幟鮮明,由佔中發起人支持的兩名候選人(梁柏堅和區麗莊)卻大敗。今次選舉大部分候選人主打民生及地區議題,並非政治及政改,換言之區選也是還原基本步,候選人鬥民生工作鬥表現,而非簡單的泛民與建制政治對決。
另外,投票率高達47%,即有53%過半數的香港人,對這片土地仍然是漠不關心。那些爭取「真」普選的佔中人士,聲稱是為了港人的核心價值而發起運動,原來許多香港人還是愚昧地覺得,政治關我乜事?他們有沒有覺醒?這樣的結果,証明甚麼是代表大多數港人? 一個地區衰落是有原因的,怨了一年的沉默者,有個文明機會表態,你仍選擇沉默,從此,大家再沒有埋怨的理由。
47%的投票率,比2011年多6%,多了出來的投票率,相信主要是年輕「首投族」,及過去很少投票的紀律部隊和公務員。這兩個群組明顯是受佔中影響或鼓動而走出來,假設比例是一半一半,佔中者和原來身受其害的警隊及公務員投票人數,加起來兩者平均大約3%,硬要計算出來,是恥辱還是愚笨?是無知還是抵死?
建制陣營這次共取下298席,對比泛民陣營的125席,從表面數字看,不是大捷,也不算大敗,各黨魁都說成績合格交到差,也算是符合選情,根本沒有誰勝誰負?如果一定要找勝方,應該是當選那八位「傘兵」,有學者即分析為「三分天下」,當然可以話有新血加入,但不是「三分」,一方面不是三分比例,另外如果四年後政績達不到選民標準,他們會被拉下馬。
總而言之,今次區議會選舉在佔中之後舉行,有一些尋求改變之象,但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各政黨應繼續培訓年輕人,成為對社會有抱負,有理想,不偏激,能夠接棒的下一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