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睡覺課

當了老師卅年,除了要教授本科外,也曾擔任別科導師,有時比較吃力,通識科是其中一例。教育局剛下達新措施,增加十五課時教授基本法;屈師妹在報章發表睇法,比較悲觀,全文共賞:
廿二節睡覺課

   孩子的書友仔在社交網站貼了這則新聞:「《基本法》納初中課程,須預留十五句鐘教授」,下書留言:「又可以多幾堂瞓覺了。」真是一語中的。
我三個女兒在學校唸過《基本法》,她們和一眾同學仔都認為,《基本法》幾乎是通識課中最悶的一個章節。看過她們的教材課本,好端端的我翻過幾頁後已睡得不省人事。
然而,據報章報道,課程發展議會已通過要為這小憲法新增課時,規定初中三年共要教廿二節《基本法》(即十五小時),這是明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重量不重質的處事方式。
由反國教到佔中到掟磚到港獨,可總結一句:問題在教育。教育出問題是不是多加廿幾節《基本法課》就能解決?我可以肯定告訴你:一定不!
官府做事往往是這種心態:年輕人誤解基本法,那多教幾節多考幾課不就成了?
請看看剛成功選入選委會的教育界及高教界代表,清一色是反對派黃絲帶,這些人是誰選出的?對,都是學校的老師、校長、職員……而坊間給教師的《基本法》培訓,做得最多的那個機構叫做教協。想像得到,孩子那廿二堂「基本法」將會被教成甚麼模樣?
單是《基本法》一○四條「依法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幾個簡單的字和清楚的概念,社會上已衍生出幾十種解讀,有戴耀廷的、張達明的、李柱銘的、胡漢清的、陳弘毅的、譚慧珠的……最後要人大釋法,由阿爺說,別吵了,跟我的。所以說,多了廿二節《基本法》課絕不會讓港獨思潮在校園消失,連國家觀念都沒有、連國家歷史都不知道,死記爛背一大本憲法,配以不同顏色的老師解讀,輕則令學子對「基本法」三個字生厭,重則再培養出一代代黃之鋒式曲解基本法的憤怒年輕人。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策略性投票

CY宣布不參與下屆特首選舉,泛民在選委會選舉中奪得三百二十多席,兩個事件,令到一些人對眼前特首選舉以至未來特區發展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幻想,情況值得關注及應該引起警惕。
泛民在選委會「大勝」後,隨即表示將會在特首選舉中進行「策略性投票」,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利用手上的選委票進行「造王」,誘使建制派參選人接納其政綱及訴求,泛民不必派人參選卻扮演所謂「造王者」的角色;二是當「造王」失敗,泛民就會全力策動「流選」,破壞特首選舉。投票是選委的權利,但泛民的「造王」卻不一樣,他們要造的是對抗中央、否定中央路線的「王」,等於是將特首置於中央對立面。至於「流選」更會嚴重影響香港形象,甚至造成憲制危機,兩者都是香港不可承受之重。「反造王 反流選」是一場重大政治鬥爭,任何建制派參選人都不應接受泛民的「魔鬼交易」,愛國愛港選委更應團結一致,粉碎泛民的「造王」、「流選」圖謀。
泛民在選委會選舉中取得四分之一的選委票。雖然愛國愛港力量依然佔據絕大多數的選委票,但泛民在明年3月的特首選舉中,卻將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與過去幾屆選委會選舉不同,泛民在今屆選舉中全力出擊,不但派出大批候選人出選,而且協調所謂「民主300+」的出選名單。泛民對於今屆選委會的「高度重視」,不單是簡單的要爭取更多的議席,更是為了影響特首選舉的走向。
泛民「造王」居心險惡
毋庸諱言,今屆選舉是歷來形勢最複雜、最難掌握的一屆,尤其是過去幾屆特首選舉都沒有缺席的泛民,今次竟然表示無意派人參選。如果泛民無意派人參選,理應沒有意慾去爭奪選委議席,但恰恰相反的是,泛民既表示不派人出選,但又積極搶攻選委議席,這個部署明顯不尋常。顯然,泛民是汲取了以往派人出選,不但輸了票,更輸民望的教訓,於是不再派人參選,改為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以泛民掌握的得票,遠遠達不到601票的當選門檻,注定當選無望,但如果將這些選票作為誘餌,誘使建制派參選人與其合作,成功機會便大大增加。特首選舉關係全港市民福祉,選委理應依法選出一個愛國愛港、具高管治能力、有社會認受性、具備駕馭複雜形勢能力、符合廣大市民利益的特首。然而,泛民的「造王」,目的卻是利用手上的選委票,迫使建制派參選人接納其推翻人大「8·31」決定、否定人大釋法、永遠擱置二十三條立法等不軌要求。簡單而言,泛民是要參選人接納其挑戰中央路線、對抗中央的路線,泛民要造的「王」,不是為港人謀福祉的「王」,而是成為泛民對抗中央的棋子,這是香港社會絕對不能接受的。
如果泛民圖謀得逞,等於是將香港特首與中央置於對立面,不但違反基本法,更將動搖「一國兩制」,損害廣大市民福祉。基本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這說明特首既要向香港市民負責,更要向中央政府負責。基本法第四十五條更指出:「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人民政府擁有實質的任命權。如果泛民成功「造王」產生一個對抗中央路線的特首,必定會引發嚴重的後果。不能排除的是,中央為了維護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為了港人福祉,最終可能拒絕任命新特首,屆時必將引發嚴重的憲制危機,而後果將是700多萬市民共同承受。
團結一致粉碎「造王」「流選」圖謀
至於「流選」,則是泛民在最後時刻一拍兩散的手段,其目的是要破壞特首選舉,令新一屆特區政府難以如期籌組。特首選舉將於3月進行,倘若屆時第一輪投票沒有任何一名候選人取得至少601票,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將會於當日下午進行第二輪投票,除了得票最高及第二高的候選人可進入下一輪投票外,所有其他候選人會被淘汰。若第二輪投票結束後仍沒有候選人能取得超過 600張有效選票,選舉會被終止。這樣特首選舉便要重新進行,而距離71日特區政府換屆的時間已經相當緊急,必定對新政府的籌組及組班造成嚴重阻礙。
而且,如果「流選」出現,意味着選舉將要重新洗牌,屆時香港社會未必再有適合人選參選,更加難以產生一個合適的特首,對香港和國家都是嚴重的傷害,必將帶給香港巨大的衝擊和震盪。泛民為了一己政治目的不惜犧牲港人福祉,令特首選舉變質「爛尾」,居心險惡,後果嚴重。
也要看到,泛民只有300多張選委票,始終屬於少數,要單方面成功「造王」和「流選」並不容易,關鍵是建制派特首參選人絕不能落入其「造王」或「流選」陷阱,斷絕泛民的妄想。「反造王 反流選」是一場重大政治鬥爭,愛國愛港選委更要堅定底線,團結一致,集中票源選出一個符合中央要求、符合港人福祉的特首,以粉碎泛民的不軌圖謀。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鋼鋸嶺的奇蹟

上日睇咗《鋼鋸嶺》(Hacksaw Ridge) ,它由二戰美國軍醫 Desmond Doss 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鋼鋸嶺》講述作為反戰者的主角參軍,卻因信仰堅拒持械和殺人,使他在軍訓困難重重,也成了眾人的笑柄;其後他更因此被控訴。然而,他堅毅不屈的決心讓所有人跌破眼鏡,最終他更在戰中拯救了不少同袍生命。同埸得到不少觀眾讚賞,可能多是基督徒,因故事講述基督徒堅守信仰的故事;相隔十多年再度執導的導演 Mel Gibson 和主演 Andrew Garfield 可說是出色的將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銀幕上呈現給觀眾。
整個故事主要分成前半部和後半部,前半部講述 Desmond 的個人生活和如何成為一名不持械的軍醫,而後半部則是在沖繩鋼鋸嶺一役的戰爭場面。
前半對於 Desmond 的性格刻畫很完滿:有點笨拙卻很溫柔,說著一口鄉音。這加上他的信仰,使他在軍營受訓時受盡各種折磨。這些情節部分較後半部輕鬆,也更好地與之後的 Desmond 作為戰爭英雄故事時的人物性格作出很好的對比。而且導演 Mel Gibson 很會掌握特寫鏡頭,尤其是 Desmond 的獨白鏡頭,觸動人心卻又不煽情,確實為前半 Desmond 的交代加了不少分。至於後半部分則為戰爭部分,情節比較沉重,而畫面亦相當寫實血腥,拍攝和後製效果相當不俗,情節上的處理亦結合得很好。
整體而言,《鋼鋸嶺》是一部水準相當高的戰爭英雄電影。情感描述﹑戰爭的刻畫﹑角色演繹﹑拍攝後製﹑音效各方面都配合得很好,讓 Desmond Doss 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完美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算是近期有教育意義的電影。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彭定康訪港

近日訪港的港督彭定出席多個講座及訪問,仍受港人歡迎,甚至崇拜,這是一個退休政客難得的本錢。信他,因為連英國人也不信他,把他從他的Bath選區踢走,要令他成為絕足於英國政治的失意政客,他為何可以取信於港人?說到尾,只能說是香港人蠢,而且蠢到今天。
彭定康提出「政府模式和民主體制」,卻罔顧西方民主制度弊端叢生的事實;提到香港的「司法獨立」卻背離「一國兩制」的政治安排;提出「公民自由」,卻不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底線」;提到「大學自主和自由」,卻忽略「政治入侵校園」。彭定康的言論看似高明,但缺乏依據,思維混亂,漏洞百出。
狠批港獨,同時呼籲港人堅持爭取民主,才完全明白其深意。也許不是中國人或是香港人蠢,而是英國人看英國人,中國人看中國人時,大家都看得通透,因為大家有共通的文化背景。但當一廂情願的香港人看英國人時,蠢就不是本性而是要自欺欺人。
彭定康的謬誤是明顯不過的,也是同泛民高調與港獨劃清界線,切割甚而粗暴攻擊的政治取態一致,也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欺人是指欺港人未覺醒的幾代人,未覺醒是指尚未完全清醒,被泛民主派欺騙了幾十年的香港人。
新世代的年輕人正處於醒覺錯信了泛民路線的失敗,急於想釜底抽薪,要提出有別於上一代的政治論述,以求主導香港未來的政治走向,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最激的見解自然是要求香港獨立。
彭定康的謬誤在於他所說的堅持民主與年輕人要求獨立根本就是同一回事。更清楚的是大陸要嚴防的絕不是幾個小朋友的誇誇談獨,而是港人要求了30年,彭定康與一眾同坐講台上有份扮演爭取者,港人民主代理人的一群失敗者所倡議的西方民主。如果港人要求的港獨沒有民主的元素,只是要求名義上的獨立建國,是由中央直接或間接指派一人當特首,大陸歡迎還來不及,因為這是大陸正在做的事情。
若不是,是要民主選舉議會特首,是要維持司法獨立,這樣的形態下維持「一國」的關係,大陸就肯嗎?肯就早解決所有爭拗了,還用彭定康、李柱銘、余若薇這群民主的失敗者今天說三道四,指導港人嗎?這個現實,彭定康不明白嗎?
當然不是,作為資深政客他完全清楚,所以說他狡猾及假仁假義是準確的形容。泛民暗地裏幫助獨派,表面上則發動輿論機器批評港獨,劃清界線,還出動彭定康這位國際友人充當批獨的先鋒。政治本來就充滿不義與出賣,本人不會奇怪,也希望新世代的人別太上心,明白就是了。
只要是想爭取民主,港獨的帽子是無人可以跑掉的,無論你是民主派、城邦自治派、重新制憲派、自決派、還是獨派,對專政者而言,皆是一樣。請勿再以DQ的刀不是架在自己的頭上而沾沾自喜,也勿以為多吃幾頓統戰飯,自己就是與別不同,可以有友善的對待,甚而可以分享權力。
分享一些好處不是不可以的,看看當年打着「民主回歸」旗號的「滙點」政客今天如何風光?你若是新世代,你會見賢思齊,還是恥與為伍?
眼看上訴庭一眾法官對「宣誓案」的不堪表現,泛民的法律界英雄是出奇地低調,筆者對終審庭也不敢寄予厚望,但也不會發出司法已死的悲觀論調,這說法從不公平。香港的司法系統一沒有槍桿子的支持,二沒有民主制度作後盾,法官想獨立,靠什麼?
為什麼不是有人民支持的政客去保護法官,反而要求法官保護你們?人大多次釋法,法官也是受害者,而且是最受衝擊的一群,正義人物沒有勇氣起來抗爭,反而不停玩什麼「司法抗爭」,不停地發明眾多的道德要求,權利要求,把這些本來是政治的問題要求法官為你們解決,解決不來或是法官不再支持就只是法官的錯?不是正義朋友的錯?
為何英國人引以為傲,留給香港的Rule of Law近來被大陸無情踐踏,彭定康不敢作出批評?而一眾與他同坐台上的泛民第一代政客在這重要的歷史時刻,不好好反省30年來爭民主的失敗,在死前好好總結一下,給香港年輕新世代一個遲來的道歉,反而厚顏地、滑頭地在港獨議題上討好大陸,出賣新世代的年輕人?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馬首是「膽」

上日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在立法會上,把馬首是「瞻」這句成語讀成馬首是「膽」。其實在佔中期間都看到一些支持者寫出不少白字,不少口號式詞彙,如「無畏無懼」、「公民抗命 」、甚麼..甚麼違反「公義」充斥在他們的言論中,雖然大家不理口號的源頭或真正意思,更亂用罵人詞句,甚麼不尊重港人的「普世價值」,不明為什麼我跟以往當老師時一樣的「厚顏無恥」,「禮崩樂壞」,他們不理口號背後的意義,更不思考背後的歪理,他們也不理運動領袖其實沒有甚麼誠信,只知道領袖是負責攪公民抗命,盲從的學生哥則負責無畏無懼,這可能是對學生哥們所謂的「獨立思考」,一個很好的考驗!可惜他們只知人云亦云,結果也造就一些入會顯貴,讀錯「馬首是瞻」的尊貴議員。看完這位尊貴的議員與公民黨其他成員事後的回應,實在令人冷汗直冒。
整件事源於民建聯議員提出「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的議案。公民黨議員大張撻伐,質疑中史科會變成國教科。到譚文豪發言時,他說,「以吳克儉為首的教育局,特首梁振英『馬首是膽』的教育施政,非常之無信心……要讓香港家長比較安心,應要加入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六七暴動、七一遊行、 831人大決定和雨傘運動等等影響香港幾代人的重大事件。」
事發後,譚文豪將事情輕輕帶過,說是一時大意才讀錯,這是由助理撰寫的發言稿,未習慣照稿讀才會讀錯。我相信任何對中文有認識的人,若發現自己將「馬首是瞻」讀成「馬首是膽」的時候,都會馬上作出糾正。但看譚文豪發言的片段,他完全沒有反應,可見他根本不認識這個連小學生都應該懂的成語。
公民黨相關議員其後不斷用一些搞笑的方式來補鑊,包括了譚文豪自己。他即日拍片上載到facebook,標題為「馬首是咩?」,又找到黨友郭家麒客串醫生,替譚文豪驗眼,驗眼表上寫滿近似「膽」字,大搞惹笑場面。
捧譚文豪場的粉絲媒體,也理所當然地大加讚賞,說譚文豪自我抽水抽得好。這就是雙重標準的一個典型,當年民建聯的陳克勤議員剛上任的時候,遭人恥笑英文發音不正,把「try my best」講成「搓my breast」。結果給上述的媒體笑足幾年,到今天還以「搓my breast」作為陳克勤的渾名。而譚文豪不識「馬首是瞻」,就被講成是「靚抽」。傳媒的尺,有時真是曲的,要鬧,為何不兩邊都鬧。
我漸漸對諷刺別人的政治戲仿或抽水,感到生厭,這些東西把正經的事情戲劇化,無心理性討論,更往往只識笑人不識笑自己,別人做錯事笑足幾年,自己做錯事嬉皮笑臉輕輕帶過,若個個小朋友都變成這樣,這個社會好快玩完。
不要覺得我小題大作,其實任何人中文或者英文不好,讀錯字發錯音,本來沒有甚麼大不了。但是譚文豪的「馬首是膽事件」,正正反映了香港人的中文、中史水平異常低落的悲哀。譚文豪的問題是他的中文程度如此低下,對中國歷史、成語典故的認識如此少,卻去教政府如何搞教育,更把教育問題政治化,要將佔中這類新近發生事件,列人中史科的教材,只能說他是有膽而無知。
譚文豪中三以後便去了澳洲讀書,相信他對中文或者中史的接觸不會多,讀錯字本來很正常,惡補一下便可以了。問題是他對香港中學的歷史教育現況並不了解,不知道部份學校即使初中有中史科,但課時已大量縮減,課本內容只能十分簡約。
我看過一本初中的中史課本,整個秦朝歷史,只有兩頁,「商鞅變法」這樣複雜的事情,只有六行文字,如此簡略,學生又怎能夠了解當中的內容呢?結果只是生吞活剝,興趣全失。在課時這樣少的情況下,這些議員不但沒有要求政府規定增加課時,還要把佔中等事件,塞入課程內,我看不到這與中國歷史有甚麼關係。試想想若佔中教四頁,秦朝講兩頁,這又是甚麼中國歷史科?
香港就是這樣,一切問題,都泛政治化,看甚麼事情,都雙重標準。香港的教育制度,政治環境,也只能培養出對民族、對歷史毫無感覺的人,但他們卻在指點江山,知驚未?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梁游的自我中心


梁游失去議席已成事實,究其因由,應該是他們太自我,雷教授有以下的分析:
自我中心的港孩
梁頌恆、游蕙禎一案被高院裁定敗訴,雖然他們要上訴到終院,但幾乎全無勝算,這兩名小學雞的行徑與出路,已不值得浪費筆墨,至於他們今次及上訴要支付的數百萬元訟費有何來歷,我也沒興趣理會。
二人顯然已成為小學雞的代名詞,我不論甚麼場合,只要有人提到小學雞一詞,大家都知道是說他們。不過,我認為這有些不公平,他們固然是港孩的完美演繹,但從他們身上,我們可看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香港的小學雞真的何其多也。
物以類聚 不懂掌握現實情況
小學雞是港孩的特性之一,但不是全部,且看近日有關他們的報道,我們大可掌握港孩是怎麼的一回事。上周立法會職員要進二人的助理辦公室時,裏面的人連門也不敢開。日前二人的辦公室終曝了光,但見室內杯盤狼藉,酒樽處處,一塌糊塗,偏偏辦公室面積大,又坐擁無敵海景,一種映像可迅速在港人腦中浮現:一群港孩變成權力暴戶,沒有好好的去議政,卻在辦公室中飲酒作樂,胡天胡地。
幾乎明知會敗訴,但顯然他們無法早作準備,只懂得寫信去英國政府,並又再顯示自己的無知,說英國人參與過基本法。如此語無倫次,真是低處未算低。明明是自己首先破壞制度,視法律如無物,在宣誓時惡搞,卻以為當了議員後便可高人一等,不用理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竟然又誣指別人破壞制度。他們若非胡搞,又有哪條法律動得了他們?自我中心,從不自我檢討,碰了釘後只懂諉過於人這些特性我們在港孩身上都早已見怪不怪,只是他們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而已。
其實,我一直覺得,梁游二人也是受害者而已。在互聯網世界中,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中,極易產生物以類聚對圈外人的排斥性。各人所閱讀到的,往往都是經過過濾,自己覺得中聽的消息。久而久之,有些人沉溺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不懂得掌握真正的現實,容易產生極端的反社會思想。
我估計二人完全沒有預料到,辱華宣誓會帶來社會如此的憤怒。但事後他們又明顯想保住議席,游蕙禎在立會中衝前去「宣誓」的搞笑場面頗為經典,你若問他們有否後悔,他們絕不會說有,因為他們正是靠一群更小學雞的港孩支撑着。若稍為悔意,便連這群核心支持者也會消失掉,所以惟有事事死頂。害了二人的,正是這群不知所謂的路旁吶喊者。香港一些政客也或明或暗的庇護他們,更是把他們推往送死的幫兇。
港孩在香港並不鮮見,本來就算他們如何小學雞或自我中心,生活散漫,我們也大可一笑置之,但這次卻是不行。原因是他們在廟堂中已是掌權者。權力集中到這樣的人手中,立法要靠他們,怎會不教港人驚心?未夠班便未夠班,小學雞程度偏要讀博士,自然出事。
胡亂選人 最終後果自己承擔
把他們選入立法會的,不能不問胡亂選了人後,是否等於把核彈發射器送給一些幼童,讓他們亂按掣。
今次法官判詞指出,就算沒有人大釋法,他也會得到同一結論。我相信這個說法,二人的荒謬行徑等同拒絕宣誓,這已是路人皆見,但有在大學教法律的,竟在電台中說二人勝訴的機會較大,看來有些人比常人更無常識。但法官判政府勝訴,是否等於人大無釋法需要?我不同意這看法。
以過去兩年某些法官判案及刑罰輕重的紀錄看來,「警察拉人,法官放人」一說不能說沒有根據,有些法官太受政府取向影響,判案連港人也大表不滿,更何況中央?中央政府覺得香港的法庭及部分官員、立法會議員都不一定可靠,釋法又有何奇?愈有人挑衊中央的底綫,即不能搞港獨,便愈只會刺激中央,使其出手控制大局。
今次釋法雖不可能化解社會中的港獨,但若議員在立會中播「獨」,大有機會被訴上法庭,控其發假誓。若無此釋法,立會癱瘓之局恐更沒完沒了,絕非港人之福。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新民主主義?!

打從2013年開始,由泰國紅衫軍和黃衫軍的衝突,到英國脫歐公投,由英國到美國,民主地區都掀起了一股選舉不認帳的風潮,若風潮蔓延,民主制度休矣。
泰國的政壇素來分開「紅衫」、「黃衫」兩大陣營,哪一方上台,另一方就不服氣,甚至不惜佔機場、堵馬路,最後讓政府停擺。紅、黃兩軍「狗咬狗骨」,誰也不肯服誰。這樣的選民太橫蠻也太沒智慧,他們不明白這是玉石俱焚的愚蠢做法,要不引發內戰,要不就讓第三方勢力漁翁得利。如今的泰國則讓軍人檢了便宜,成為該國政治的主導者。這種互不服氣的野蠻民主,我原以為只會在泰國這類政治落後的地方出現,在英美的先進民主國度就不可能有市場。
事實卻不然,早前英國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歐洲聯盟,脫歐派勝出後,留歐派竟有數百萬人聯署要求重新投票。我萬難想像成熟的英國社會,竟然有人厚顏到提出如此無理與愚蠢的問題。任何腦筋正常的人都想得到,若然此例一開,重投再重投的要求將永無休止,如此無賴的民主,試問又要來作甚?
近日,選後不認帳的風潮已吹到美國,共和黨人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很多人不忿氣。直至本文執筆時,已有超過二百萬人聯署,要求部分特朗普勝出州份的選舉人,不要依照大選結果投票,應改投希拉妮。此等言論,若為洩憤而說,則侮辱自己的人格;若認真而說,則侮辱自己的智慧。
我相信不少人確是認真的,這些人實在瘋得可以,也笨得讓人失笑。權當真有部分選舉人受你感召,寧願承擔懲罰改而票投希拉妮,最後也成功阻止特朗普入主白宮。但此舉必然導致全國性的暴亂,暴亂若短期內平息不了,甚至可能會釀成戰爭,美利堅國將不國!為趕走特朗普而冒此風險,未免太傻、太笨吧!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民主選舉

美國大選在即,FBI才去信國會,說要重新開啟對希拉莉郵件的調查,我們有理由相信對希拉莉選情有影響。早年台灣總統選舉前夕,阿扁「中槍」,選舉結果逆轉,阿扁當選。早兩年佔中的口號是「我要真普選」、「一人一票選特首」,追尋歐美式民主。但反觀英國公投退歐,今次美國大選,她們的制度真的是我們應該追尋的民主典範?且看施老闆的觀點:
美國大選 民主典範?

特朗普的出現,令我比往時更關心美國的總統選舉。過去我只會留意一下報章上的報道,而今次就三場總統辯論都全程看完。
第一場辯論給我留下的印象最好。好的並非兩個候選人的辯論內容,而是辯論的背後安排。
我起初以為,這些辯論會是電視台舉辦的,後來看了辯論會前的介紹,才知道原來美國有個獨立於政黨的非政府組織,一直在負責這項工作。雖然他們的經費主要來自商界的捐獻,但來源分散,不會被個別機構操控。這個組織的主要功能是讓人民有機會在投票前,好好了解一下總統候選人的政綱,以及他們在能力上的差異。我覺得這種做法很好,可以幫助選民作出明智的選擇。
可惜,看了兩場辯論後,印象逐步轉差。我發覺候選人都不着意去闡釋自己的政綱,而是更着意去攻擊和抹黑對方。他們不斷重複的,都是我早已從傳媒上看過的雙方的醜聞與過錯。看完辯論後,大家對候選人將來會如何落實自己的政綱所知不多,只知道兩個候選人都不是好人,或許其中一個不至於太壞吧!怪不得有年輕人說,他寧願有天體撞地球,也不願在這兩個候選人中揀一個。
以前,我總覺得香港的特首候選人很難揀得落手,這次我發覺美國人民一樣沒有甚麼好揀。
其實,美國的總統候選人不止兩個,譬如自由意志黨的加里.約翰遜,亦有一定的支持度,但傳媒連一點曝光的機會都不留給他。至於另外的三位候選人,很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就算真是勝過希拉莉和特朗普,美國人也沒有機會作判斷!
海明威曾寫過一篇諷刺美國選舉的短篇,說一個人只要表示想競選總統,他步出門口的時候,就會有幾個膚色不同的孩子一起叫他做爸爸。這套手法看來到今天仍然很有效;只是今天不用叫爸爸作隱喻了,而是描述得更加直接,更加有聲有色。
這些其實都只屬小兒科,美國選舉是一樣可以流血死人的。710日凌晨,民主黨一個數據主管Seth Rich在寓所被槍殺,傳言他就是希拉莉私人郵件的泄密人,同期死得不明不白的還有Mike Flyhn(一個發表克林頓基金會的運作黑幕的網絡作家)John Ashe(一個因受賄罪即將出庭指證克林頓一家的聯合國官員),以及Shawn Lucas(一個代表桑德斯的支持者起訴民主黨代表大會欺詐的主控律師)。這些人的死因尚在調查,但他們的背景都使人懷疑,他們的死是否與大選有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距離大選不足10天的時候,FBI才去信國會,說要重新開啟對希拉莉郵件的調查。看來,未等到調查有結果,選民就得帶著懷疑去投票,這分明是想害希拉莉。
美國大選的競爭手法已愈來愈不光彩,已逐漸背離了民主選舉的原有構思,剩下來的只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奪權陰謀,很難再稱得上為民主典範!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天宮二號

中國太空站建設啟幕,「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已於中秋夜發射升空「天宮二號」的主要任務包含接受載人太空船、貨運太空船訪問,考核驗證太空人中期駐留、推進劑補加等太空站工程關鍵技術,並開展航太醫學、太空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試驗,以及在軌維修試驗和太空站技術驗證試驗。天宮二號搭載的太空應用科學設備,無論是數量或是複雜程度,都堪稱歷次載人航天任務之最,如首次搭載機械臂操作終端試驗器,將首次開展人機協同太空在軌維修試驗,為今後太空站任務做準備。
天宮二號裝載了太空冷原子鐘、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等14個太空應用,以及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大賽獲獎的3個實驗項目,包括奪冠方案「微重力狀態下製作多用途的聚合物有孔薄膜」;有關薄膜透氣不透水,在醫療上多有應用,如治療皮膚創傷等,還有亞軍方案「太空養蠶」實驗
本人最感興趣是「太空養蠶」實驗,它是由香港學生設計的,四位同學認為養蠶裝置已經過多番改良,利用物理學的對流原理,將蠶蟲糞便輸送到一個收集空間,能夠保持衛生,以降低蠶蟲在太空中死亡的機會。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當天(十月中旬),四位17歲的設計者受邀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
“天宮二號”上,太空人將參與高等植物的樣品回收。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受訪時說,太空人將在太空主要種植水稻、擬南芥等植物,以檢測空間微重力對生命活動的影響,為以植物為基礎的空間生命生態保障系統奠定技術基礎,以達到將來在空間站設立種植基地的遠期目標。
另外關於種植水稻和擬南芥;為何選擇水稻和擬南芥?中科院植物專家鄭慧瓊表示,擬南芥和水稻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受到光週期調控的植物。“目前對於擬南芥生產發育和基因表達情況非常清楚,如果在空間生長過程中發生變化,很容易識別。水稻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物來源,希望在未來可以推廣到太空生活中。”
在太空中種莊稼可不比在地球,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在1G的重力環境下進化而來,微重力環境將是太空種植面臨的一大挑戰。此前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的植物培養試驗,植物雖然能夠生存,但不能健康的生存。
長時間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宇航員會發生航太綜合症。中科院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認為此次實驗目的就是為了研究植物在空間環境如何健康生長。“我們希望能通過實驗,未來讓太空人在空間長期駐留的過程中,能夠有菜吃、有飯吃,不需要全部從地面補給。”
在太空中種植植物,遠比想像的要困難。在載荷有限的情況下,“天宮二號”既要滿足太空人生存的基本需要,還要滿足植物的生長要求。因此,和太空食品一樣,太空植物所需的土壤和水,也要“私人訂制”。
據高等植物培養箱設計專家張濤介紹,此次實驗是以蛭石為土壤,鋪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裡,裡面放入種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盒子,裡面功能很多,透氣不透水,防止微生物,水可以通過回收裝置迴圈利用等。”
此外,蛭石和種子只佔據了盒子四分之一的大小,其他部分則是為植物預留的生長空間。這個盒子將與儲液箱、控制箱等一起放入密閉培養箱,由“天宮二號”帶上太空。
“天宮二號”入軌後,地面將發出上注指令,控制箱接收到衛星發射的指令後,會把營養液注入土壤,種子獲得營養液後,實驗正式啟動。同時,培養箱裡的光照系統和溫度控制系統開始作用,為植物生長提供環境,箱內的觀察相機也會對生長過程進行持續觀測。
一切似乎都是按照程式自動進行的,那麼太空人將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哪些作用呢?
“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前,需要來到‘天宮二號’的特定區域,把高等植物培養箱外面的鎖緊機構解開,拔出一個裝有在太空中生長擬南芥的容器,裝進特製的布袋子裡帶回地球供後續研究。”張濤說,取出容器之後,太空人還需要把解鎖機構復原,因為其他植物還要繼續在太空中生長。
解開、拔出、裝入、復原……這幾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太空人卻需要經過多次訓練,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下,行動並沒有那麼方便。“為了讓太空人能夠按照科學的方法帶回樣品盒,需要給太空人提供訓練設備,提供培訓教材,進行實際操練。”鄭慧瓊說。
當然,這難不倒素質過硬的太空人。他們表示,操作比較容易,還提出在太空植物培養方面,將來能夠做更高難度的參與。
未來,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成,我國將執行越來越多的航太任務,後續的試驗也將涉及更多的植物種類。也許有一天,依靠自己種植的糧食和蔬菜,在不提供補給的情況下,太空人真的可以在太空中存活500天。
除了高等植物培養試驗,“天宮二號”還要做一系列試驗……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於1992年開始實施,是繼“兩彈一星”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工程,承載著中國夢、航太夢。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國載人航太工程已發射載人飛船,突破太空人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已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了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的完美收官,具有里程碑意義。
“天宮二號”是繼“天宮一號”之後,以實施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空間技術試驗為主要目標的空間實驗室,學科領域涵蓋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天文觀測、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等,太空人也將直接參與到科學實驗中。它在未來我國在載人空間站上開展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積累技術和經驗。“天宮二號”搭載五十余部科學應用載荷,將在軌開展十余項科學和應用實驗,探索國際科技前沿。
全球第一台空間冷原子鐘,能將航天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的伽瑪暴偏振探測實驗,可在空間中觀測伽瑪暴爆發及瞬變現象,在伽瑪暴本質、宇宙結構、起源和演化等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探究空間環境下高等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獲得微重力條件下植物的光週期誘導開花規律、調控機理等科學成果;量子金鑰分發試驗,保持我國在先進量子調控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天宮二號”上還將開展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多波段紫外臨邊成像、三維微波成像高度測量、綜合精密定軌、液橋熱毛細對流、綜合材料實驗、空間環境探測、伴隨衛星等多項科學和應用實驗。
量子金鑰分配實驗: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資訊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使用量子通信方式,可以確保通信中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位簽章等的無條件安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資訊安全問題。
量子金鑰分配是量子通信的核心環節。“天宮二號”上的量子金鑰分配實驗將誕生不會被攔截、被破譯、被複製的密信,驗證量子金鑰傳輸,並為實現高速天地通信奠定基礎。
伴隨衛星:“天宮二號”攜帶小衛星,並將在空間中驗證小衛星在軌釋放、駐留伴隨飛行等技術。伴隨衛星作為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釋放後對“天宮二號”近距離即時跟隨,並可對“天宮二號”進行近距離拍攝。
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儀: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儀可獲取廣域覆蓋的海洋、大氣、陸地等圖譜合一寬光譜景象,探測卷雲、氣溶膠、雲頂高度等環境因素。將服務於地球環境監測、農業、林業、地質、災害等領域。
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由中歐合作聯合研製,採用康普頓散射效應測量伽瑪暴偏振度,探測效率比國際上同類儀器高幾十倍。在“天宮二號”控制項實驗中,開展在軌觀測天體伽瑪暴爆發、瞬變現象並進行偏振測量,在伽瑪暴本質、宇宙結構、起源和演化等天體物理研究領域預期可獲得具有重大科學影響的新發現。
多波段紫外臨邊成像光譜儀:通過紫外光譜探測,獲取全球整層大氣密度、臭氧分佈和氣溶膠等微量成分的垂直結構及三維分佈,觀測資料將用於大氣層相互作用、太陽活動與地球天氣氣候關係的研究,還將應用於大氣臭氧、氣溶膠等大氣遙感。
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國際首台三維寬刈幅成像高度計。應用於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監測、海洋動力學環境研究、熱點海域環境資訊獲取以及海洋環境預報等。
綜合精密定軌:綜合精密定軌系統將提供高精度的航天器軌道狀態與時間資訊,定軌精度有望達到釐米級。這些資訊可服務於“天宮二號”上多項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特別是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
綜合材料實驗:空間微重力條件下,與重力相關的對流、沉降等效應明顯減弱,適合研究與此相關的材料形成和加工過程。“天宮二號”上將研究半導體光電子和功能晶體、金屬合金及亞穩材料、納米及複合材料的形成機理,在空間和地面改進材料品質,獲得高性能材料的加工和合成技術。
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天宮二號”上將開展大普朗特數液橋毛細對流穩定性相關問題的研究,發現和認識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熱毛細對流的失穩機理問題,拓展流體力學的應用領域。
空間環境探測:“天宮二號”上搭載的帶電粒子輻射探測器和軌道大氣環境探測器可獲取艙外各個方向粒子的強度和能譜,檢測軌道大氣密度、成分及其時空分佈變化,並具備監測原子氧和其他空間環境污染效應的多項功能。
兩名太空人在天宮二號上生活工作約一個月後,攜帶實驗樣品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地面。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角逐來屆特首——跑馬仔

距離特首選舉不足半年,估計有意參選人士,將會在未來壹月內出現;我想就最新發展分析一下形勢,四位有機會角逐來屆特首的人選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現屆財爺曾俊華和特首梁振英。
【曾鈺成】
他是長期為坊間熱傳的特首人選,雖然是望七之年,但在參選特曾卻不時流露「唔嫁又嫁」的懷春少女情懷。他說得最多的話是,倘若梁振英參選而又無人應戰,他便會落場與梁較量,給市民一個選擇。按同一邏輯,假如梁振英不參選而中央不介意有兩位建制候選人,曾鈺成的選擇論依然適用。
今天不少人認為「雙曾配」,即是曾俊華當特首、曾鈺成任行會召集人是最佳拍檔;但讓一個「開明」、「包容異見」、不承認也不否認自己是共產黨員的資深愛國人士繼梁振英後擔任特首,未嘗不是一個值得中央認真考慮的選擇。
香港是特區,毋須遵守內地領導「七上八落」的年齡限制。曾鈺成不想梁振英連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只要中央放行,充滿自信和有強大建制政治能量的曾鈺成相信會被說服迎難而上,角逐特首職位。
不過,在港獨思潮揮之不去的情況下,在「暗紅」背景的曾鈺成和不避本土的曾俊華之間,後者可能是中央一個較得民心的選擇。
【曾俊華】
他七月接受傳媒訪問時,就會否參選特首一事上,爆出一句「如果對香港有貢獻,我願意做。」沉寂了一段時間後,他日前在訪美期間,面對同樣問題時,加添力度說:「我會認真考慮。」他不願意回應幾時辭職的問題,相信是像梁錦松般「等上帝指示」。
從特首選舉的時序看,曾俊華其實應該於上月立法會選舉後辭職,並宣布參選特首;這樣的話,他便有充裕時間草擬政綱,並名正言順地參與特首選舉委員會的提名和選舉過程。他一直留在政府內是因為中央尚未決定如何處理下屆特首選舉,而關鍵是在梁振英身上——不讓梁參選?讓梁參選但不支持他當選?排除萬難支持梁連任?
在上述3個選項中,支持梁振英連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理由是,他會一如既往,絕對忠誠,義無反顧,在有需要時不惜一切地履行中央交託的治港和平亂任務。
【葉劉淑儀】
她永遠是準備做特首的女強人。我相信她會認為,林鄭月娥有的強項,例如能力、忠誠,她全部都有,甚至更勝一籌;她還有林鄭月娥沒有的優點,就是創立政黨、勝出三屆直選,今屆更成為港島區票后;她曾任保安局局長,與紀律部隊保持良好關係;她在中央眼中的地位相信高過她在港人心中的民望,假如她獲准參選特首,我不會感到意外。
【梁振英】
最後,當然不可不提梁振英,因為他有連任的可能性,但在目前香港以至中國面對的政治形勢下,我找不到非梁振英做特首不可的凌駕性因素。其實,只要中央明確指示,誰人做特首都不會違背命令;況且在執行紀錄上,梁振英往往是勇猛有餘,成效不足,副作用也不少。
梁振英參選特首的意志堅如金剛。他早前向《蘋果日報》發律師信,明言有關社論阻礙他參選,相信是藉此向中央明志。他早前在橫洲事件上,一度想把責任推給曾俊華,則有視對方為「假想敵」的意圖;後來兩人一同出席記者會做場好戲,梁特首承擔責任而曾司長則表示一切唯上司之命是從。聽說記者會的安排是中央意思,避免特首選舉未開始而政府高層已出現明爭暗鬥的鬧劇。
有人估計,中央會於本月底六中全會完結後,作出有關梁振英和曾俊華可否參選特首的決定。不過,假如中央不想讓梁振英參選,另一個做法是等到1211日選委會選舉完畢後,向梁振英表示他不會拿到提名門檻所需的150張票,到時梁振英宣布棄選,而曾俊華則宣布辭職參選。
總結一句,按港人熟悉的賽馬預測,曾俊華可以看高一線,其他對手一樣有機會,結果最終由幕後人決定。這是港人的悲哀。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

昨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

與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並未局限於生命醫學,他從人類生命飽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戰開始,講述了人類如何通過科學來接受生命挑戰。但最終,人對生命認知的極限問題將他的科學思索,由生物醫學帶向量子力學,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問。

以下是演講全文: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極限。
我們先看看人從哪而來?人的整個出生過程是這樣的:一個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遊逛,尋找一個入口,找到合適位點以後,會分泌一些酶,然後鑽進去。卵子很聰明,一般不會讓第二個精子再有機會,所以一有精子進來,馬上把入口封死。精子進來後就被降解,然後精子的細胞核和卵子的細胞核結合,形成雙倍體,受精卵開始發育,逐漸分裂為2個細胞、再分裂為4個細胞、8個細胞、16個細胞,此時受精卵還在子宮外面遊逛,還沒有著床。繼續分裂下去,形成64個細胞、128個細胞,這時它快要找到著床地點了。著床之後,繼續發育。
你們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個禮拜,胎兒開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經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開始發育,通過細胞凋亡,開始形成手指頭。到四五個月的時候,胎兒開始在母親肚子裡踢騰。出生之前,胎兒的大腦發育非常快,各種神經突觸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來自於一個受精卵。
生命開始之後,生命的歷程很漫長,這裡面有很多苦惱。我記得我看過一首打油詩是這樣說的:0歲閃亮登場,10歲茁壯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拼命打闖,40歲基本定向,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

施一公在演講現場
科學如何應對生命挑戰

我們生命的歷程飽受挑戰,有很多來自於疾病,其中三類疾病和人類有很大關係。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殺手,僅在中國每年就有303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占32%第二種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們身邊的人常常被癌症奪去生命,中國每年有265萬人死於癌症,占28%。第三類疾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對人的困擾很大,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有多位世界名人都曾受這類疾病的折磨。此外還有34%的人死於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是傳染病,一小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傷害。
我今天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如何運用科學去接受生命的挑戰。
在古代,我們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說當代的屠呦呦為找到治療瘧疾的方法,就是看了古典藥學得到靈感,導致了青蒿素的發現。後來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已經是用科學的方法論來探索。1985年以後,由於戈爾茨坦和布朗發現了低密度脂肪顆粒的受體(LDL受體),開啟了真正的征服心血管疾病的歷程。人類始終用科學在應對挑戰,從簡單的摸索和經驗積累,到最後通過基礎研究驅使藥物的發現。我有三個例子在此分享。
第一個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導致心血管形成斑塊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受體結合以後會被細胞內吞,內吞以後低密度脂肪的顆粒會被降解,而受體會回到細胞表面,可以重生,再去把新的低密度脂蛋白拉到細胞內去,從而減少對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1985年,戈爾茨坦和布朗兩位科學家,(也是在座的王曉東的博士後導師),就是因為發現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受體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在戈爾茨坦、布朗和日本科學家Endo Akira等一大批人的努力下,很多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問世了,包括1987年問世的第一個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迄今為止,最有名的他汀類藥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在座的就應該有人服用過這種藥。在它於2011年專利過期之前,全球銷售額高達160億美元,堪稱藥神。
我們一直在用基礎研究去探索最前沿的和疾病做鬥爭的方式,我們雖然有很多他汀類藥物,但是很多高血脂的人僅僅靠吃他汀類藥物,並不能阻止心血管軟斑塊和硬斑塊的形成。為什麼呢?科學家發現,是因為這些人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逐漸被降解得找不到了,如何把他們的受體的數量恢復出來,就是問題的核心。
幾年之前,科學家找到了PCSK9蛋白,它可以結合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受體。結合到受體以後,低密度脂蛋白顆粒被受體一起拉到細胞內內吞了,也就是說,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在被細胞內吞的同時就犧牲了,也就不能再把流淌於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解掉,這樣低密度脂蛋白大量堆積,就形成了軟斑塊和硬斑塊,最後帶來致命的心血管疾病。這個過程是基礎研究發現的,而發現這個過程的著名科學家海倫,是一位女性,獲得了2015年的生命科學的突破獎。
第二個例子我們講講治療癌症的新的曙光,也就是大家聽過很多次的“免疫療法”。這個免疫療法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是2015820日,美國前總統卡特向所有世界上關心他的人宣佈,自己得了晚期黑色素瘤,而且當時已經有42毫米大的腫瘤在腦子裡,已經擴散了,他認為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然而短短3個月以後,2015126日,他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告訴人們,通過分子療法,他腦子裡的4個腫瘤已經完全找不到了。
他的分子療法就包括一個很有名的免疫療法,就是針對PD-1表面受體的單克隆療法。免疫療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疾病的鬥爭方式。這種療法的創始人,也是這一概念的發現者James Allison同樣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對這一過程也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中,還包括一位中國人,就是陳列平博士。
第三個例子是神經退行性疾病。非常遺憾,至今人類根本不知道病因,儘管我可以告訴大家很多的理論、資料和實踐,但我們只是大概知道這個病是怎麼回事。現在世界上有4700萬人飽受這種疾病的困擾,預計2050年時,每3秒鐘就有一個新的病人出現,我們會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受它的困擾。
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年癡呆症症,也叫阿爾茨海默綜合症。得這個病的病人很痛苦,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癡呆晚期的患者大腦裡面有一個個很可怕的洞,大腦被吞噬掉了。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老年癡呆症,但是大家公認,如果從分子水準上認識老年癡呆症,也許會為治療帶來曙光。
我自己的實驗室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去年在原子解析度上首次報導了與老年癡呆有直接關係的人源γ分泌酶的結構,這個人源γ分泌酶被認為是導致老年癡呆症必不可少的一個致病蛋白,所以也許通過後續的深化研究,我們可以找到治療老年癡呆症的辦法。
認知生命有極限

我舉了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癡呆症的例子,最後過渡到大腦。不要說我們對老年癡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對大腦這樣一個神秘的器官我們也知之甚少,我們基本上可以說什麼都不知道。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學習記憶的模型,我們可以類比出學習記憶的過程,但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們真的不知道。
我甚至認為包括我們的電信號記錄的神經衝動電位,只是一個表像,不一定是學習記憶的本質。為什麼?因為我們確實是這樣一個生物人,是一堆原子構成的人在理解生命。
我們在用我們的五官,就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理解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不是客觀的呢,肯定不是客觀的。我們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後,把資訊全部集中到大腦,但是我們不知道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這方面也不能叫客觀。
我們人究竟是什麼呢?仔細想一想,人是怎麼樣處理資訊的呢?我們先來對資訊也就是物質做一個定義。我們有三個層面的物質:第一個物質是宏觀的,就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直覺可以看到的東西,比如人是一個物質,房子也是一個物質,天安門、故宮都是物質。第二個層面是微觀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也叫微觀,我們可以借助儀器感知到、測量到,從直覺上認為它存在,比如說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說很遠的一百億光年以外的星球。第三個層面,就是超微觀的物質。對這一類,我們只能理論推測,用實驗驗證,但是從來不知道它是什麼,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儘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級、能量,但是我們真的很難通過直覺理解,這就是超微觀世界。
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想一想,這個世界是超微觀世界決定微觀世界,微觀世界決定宏觀世界。我們人是什麼?人就是宏觀世界裡的一個個體,所以我們的本質一定是由微觀世界決定,再由超微觀世界決定。我毫不懷疑我就是一個薛定諤方程、一個生命形式、一個能量形式,但不知道怎麼解這個方程,不知道思維是怎麼產生的,僅此而已。我相信,你也應該相信,我們每個人不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構成的。
所以,我們真的就是一堆由粒子構成的原子,如此之簡單。我們有多少原子?大約有6×10^27個原子,形成大約60種不同的元素,但真正的比較多的元素,不過區區11種。原子通過共價鍵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體,然後形成小的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最後形成一個整體。但是你會覺得,不管你怎麼做研究,都無法解釋人的意識,這超越了我們能說出和能感知的層面。我認為要解釋意識,一定得超出前兩個層次,到量子力學層面去考察。我自己認為是這樣的。
量子糾纏是可以進化的現象嗎?

所以我想班門弄斧講一講量子糾纏。1935年,當愛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爾斯基(Podolsky)以及羅森(Rosen)一起,寫出了著名的EPR佯謬之後,提出了量子糾纏。實際上“量子糾纏”這個詞並不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而是薛定諤提出來的,當時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
量子糾纏的意思是說,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當你對一個量子進行測量的時候,另外一個相距很遠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狀態,可以被關聯地測量,很不可思議。但這樣一個簡單的現象既然存在於客觀世界,我相信它會無處不在,包括存在於我們的人體裡。是不是這樣呢?當然是這樣。量子糾纏怎麼樣影響我們的生命,其實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用直覺去感受的。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Matthew Fisher就篤信,人的意識、記憶和思維是量子糾纏的,要用量子理論來解釋。那怎麼證明呢?他說我一定要在實物上證明,要尋找量子糾纏的實體。很多科學家找了很長時間,發現神經細胞裡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糾纏,但是微管的時間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遠遠小於人的記憶和意識的形成時間。但是他通過理論的實踐,以類比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進行實驗驗證。

比如把磷和鈣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鈣,當磷酸鈣以波斯納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時候,它的量子糾纏時間可以長達10^5能把這樣一個極其脆弱的,對聲、光、電、熱都極其敏感的量子糾纏現象的持續時間提高15個數量級,那麼如果再提高5個數量級,就可以達到年的水準,以年為單位來保存量子糾纏現象。那麼依此類推,你們覺不覺得,有一天我們人類會發現量子糾纏也是一個可以進化的現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就是說,量子糾纏,它在遠古的時候就存在了,在進化過程中被保存了下來。
我要問你們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們相信有第六感官嗎?很多人會說不相信。第二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兩個人會以未知的方式進行交流?你會說也許,不會像第一個問題那樣肯定地說不信。第三個問題,量子糾纏是否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裡面?存在於大腦裡?我相信聽了我的講座,你會覺得很有可能。第四個問題,量子糾纏是不是適用於地球上的物質呢?你一定會說一定適用,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但其實簡單講,這四個問題是完全一樣的問題,倒推回去就說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們無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麼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只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就這麼簡單。
其實我不知道這裡面是什麼,但是我相信它。我每呼吸一次會攝入10^22次方的氧原子進入我的身體,進入共價結構。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次方以上的氧原子,被處在世界上一個很遙遠角落裡的,我沒有見過的人呼吸過至少一次,這在一個月內就會做到,人一輩子一直在這麼做。而兩個人在一個房間裡的時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氣在彼此的肺當中交換。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們自己認為它是客觀的世界。其實我們已知的物質的品質在宇宙中只占4%,其餘96%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我們叫它暗物質和暗能量。
那麼盲人摸象般地認識世界是科學嗎?一定是科學。每個人摸的都是真實存在,而且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現在也是如此。只是我們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後背,還是尾巴,還是耳朵。我認為人類的認知極限就在於,我們是一堆原子,我們處在宏觀世界,但我們希望隔著兩個世界去看超微觀世界。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極其美妙的世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