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道家養生

古代道教經典《內經圖》,傳承了《易經》的「天人相應」、「天人相符」、「天人合一」等等的觀念,被譽為「中華養生第一圖」;本人早年於《道教內經圖養生學》中,對「精、氣、神」的心得,讓博友初步認識道教的養生觀。幾年之後,科學有了新的發展,對道家養生有了更深入的睇法。
道家養生有所謂三寶:精、氣、神。道家修煉要旨在於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但什麼是精?什麼是氣?什麼是神?
用現代術語來說,精是泛指有形狀態的精微物質,比如粒子狀態的基本粒子;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各層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體或液體狀態。至於氣,是泛指無形狀態的精微物質,比如波動狀態的基本粒子;在人,則指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無形元素,常呈氣體狀態。
較難理解的是「神」。這個「神」可不是神仙,也不是基督教的耶和華。道家的「神」是元神,所謂「有元神則生,無元神則亡」。人死前的跡象,是元神渙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腦為元神之府。」所以元神亡,有如今日西醫說的「腦死亡」。
「精」與「神」結合,謂之「精神」,有精有神,人才能振作。「神」與「氣」結合,謂之「神氣」,有神有氣,才能神氣活現、神采飛揚。所以道家修煉,最重要是煉神,主要是靠打坐。但「神」在哪裏?說它藏於腦中,只是籠統說法,應有個更精確的位置。
  
《紫清指玄集》寫道:「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亦曰黃庭、又曰昆崙、又名天穀,其名頗多。」
泥丸宮有上元真君居之。上元真君古代醫籍中多稱為泥丸君,亦有稱之太乙帝君、太乙元真者。今多稱元神和腦神。
如張景嶽《類經》注道:「人之腦為髓海,是謂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所謂「太乙」,即一身之祖宮,位居至尊無尚,是諸陽之會,萬神總會之都。


道家形容人腦有九宮:兩眉間上卻入一寸為明堂宮,卻入二寸為洞房宮,卻入三寸為丹田宮,卻入四寸為流珠宮,卻入五寸為玉帝宮;明堂宮上一寸為天庭宮,洞房宮上一寸為極真宮,丹田宮上一寸為玄丹宮,流珠宮上一寸為太皇宮。而在這九宮中間,另有一宮,謂之泥丸,又有黃庭、崑崙、天谷等名稱。居於泥丸宮的是太乙帝君,即前面所述的「元神」。這裏談及一大堆宮名,對一般沒有鑽研道家的人或會頭昏腦脹。若是轉化為現代醫學述語,泥丸宮也不是那麼神秘。西醫稱泥丸宮是松果體(pineal gland),在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的深處。


綜觀人類歷史紀錄,世界各國的修煉文化,都有文獻探討松果體。古希臘人認為,松果體影響認知活動,哲學家柏拉圖在《共和國》強調松果體的重要:「它勝過一萬個肉眼,只要透過這裏,就能看見真理。」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稱松果體是「靈魂的寶座」,並且相信這是思維能力與肉體之間的連接點。


古埃及人把松果體稱作「太陽神之眼」、「太陽神的權杖」,描述兩條相互交織的蛇自權杖底部盤旋而上,最上方是一個松果,是能量的聚集點。印度教的畫中文字和符號,也陳述了蛇和松果。印度教的濕婆神,其頭部正是被描繪成有鬈曲的頭髮,形狀明顯類似松果,並且和蛇交織在一起。

西方醫學現今只能確認,松果體對於人體正常機能的維持,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松果體分泌的褪黑色素,對生物節律、睡眠、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生理功能,均有良性影響。但松果體是否尚有其他神秘功效有待研究,若如道家所言,煉神還虛,盡量發揮泥丸宮的作用,自能耳聽仙樂之音,鐘鼓之韻,心田開朗,智慧自生,預知未來休咎,目視萬里,大地山河,如在掌中了。

褪黑色素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生理時鐘,而這是跟身體內的褪黑色素(melatonin)有關。當科學家在逾50年前發現這種物質時,將它命名為褪黑色素,因它有褪黑的功能。青蛙吃了豬隻松果體的提取液後,皮膚的色素會退掉而變得透明。後來,皮膚學家發現這種物質,能夠影響皮膚上黑色素顆粒的特性,從而令皮膚變白。可是,褪黑色素只能影響部分動物的皮膚顏色。
在人類,褪黑色素卻有調整生理時鐘的功能。我們都知道坐長途飛機的旅客受時差影響,而令體內的生理時鐘失去原有規律。02年的一份薈萃分析,綜合了10份相關研究後提出以下結果:若旅客在目的地的睡眠時間(即晚上10時至12時)服用褪黑色素,能有效減輕時差。服用0.5mg或5mg的褪黑色素效果相若,只是服用較高分量者會夠快入睡。此外,服用逾5mg以上並不會有更佳效果。每兩位接受治療的人士便有一人會有效果。跨越更多時區的旅客,後果似乎更明顯。服用褪黑色素的時間很重要。若在不當時間服用,如早上會令人產生睡意,並延遲對時差的適應;當然,褪黑色素也有其他功能。故此,博友服用前宜先徵詢醫生意見。
《易經》提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天是周遭環境,人利用五官探測環境,甚至吸收它的養分;二者合而為一,一個整體,似是一種思想,但也有人透著練習,實現「天人合一」。
記憶作為一種資訊本質上是波動的,右腦還具有把因同調而獲得資訊轉化為心像的機能。右腦是末端裝置,中央運算裝置當然是間腦的松果體,松果體是一種能將肉眼看不見的能量轉化成看得見得分泌腺。我們將沉睡著的松果體喚醒,於是我們就和宇宙聯繫在了一起,和超常世界連結在一起。而為何很多人沒有這種體驗不到這種超然感知的資訊?這得從松果體的鈣化生理現象。
在啟動松果體找回超然感知和幸福,健康等方面上,古代哲學宗教中一些晦澀難解的地方竟然如此一致,跟各文明起源強調啟動松果體再次聯繫了一起,而哲學家老子更把它昇華為治國理念上。
其中「專注」是修行的共同關鍵要領,這將在下面的具體實踐中得以體現....... 
丹田呼吸法
丹田呼吸法由三個階段構成:吸氣、止氣、呼氣。(每個步驟時間為5---20秒,看練習程度而定。)吸氣時全身用力,儘量使下腹部向外膨脹,並使下腹部達到弧形狀態,之後(止氣)屏住氣息注意力集中在丹田,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甚至出汗,持續幾秒後再緩緩地將氣平穩呼出,同時儘量使下腹部往裡收縮。如此重複專注訓練,擯棄雜念。
本人在香海正覺蓮社禪坐,是意守上丹田的位置,而我以前也有斷斷續續練過靜坐,是意守下丹田,在意守下丹田的狀況,確實是練氣比較好,其實靜坐到底是守上丹田或是下丹田?
學佛名「學覺」,亦名智慧。但若想要求得「智慧」,事先就得令心不亂!所謂「禪定」,這是坐禪的意義,因有了「定」才能照見諸法實相,然而「意守丹田」是得「定」的方法之一。
至於說:「意守上丹田或下丹田」者?這個亦得先知其意義之所在!是說......
1.
守上丹田者:為令「血液」向上令腦清醒,容易觀察「心意識」的活動現象,依之而該往修來。
2.
守下丹田者:為令「血液」往腹而令四大調和,因之使令身體健康。
雖然如是,但初學「坐禪」者,往往因有所得、有所求的「意念」較強!然於「求好心切」之下,往往皆會產生過度用心……
因此於「守下丹田」時,往往就易造成「昏沉」;又於「守上丹田」時,往往又是「妄想紛飛」……
這也就是說:修學坐禪者,當於「守下丹田」而察覺「昏沉」時,宜及時將「守緣境」轉守上丹田(眉間或鼻頭);又但當察覺「妄想紛飛」時,則須再將「守緣境」轉守下丹田(腹部或臍輪);如是「調守」,則能令心「不緩、不急」,因之而漸漸令入禪定佳境也。
換句話說:「守上、守下」者,即「對症」下藥也。但願對博友有所幫助!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