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大樓入口
香港6月爆發連串大規模示威抗議政府修訂《逃犯條例》,雖然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暫緩」修訂及道歉,但風波未有平息。示威者促請政府要完全「撤回」方案,並要求警方及政府收回以「暴動」定性6月12日釋放催淚彈控制示威人群的警民衝突,以及爭取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外國領袖關注香港問題。
反《逃犯條例》運動步入新的階段,除了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簡稱「民陣」)發起主要大型集會遊行外,示威者在沒有任何組織帶領和呼籲下,發起形形色色野猫式的抗議活動,試過利用一些中產恐懼心理,短短廿多小時,眾籌六百萬港元在國際媒體購買頭版廣告、馬拉松式到多國領事館請願,萬人包圍警察總部、圍堵稅務局大樓阻止市民交稅、或是三五成群在地鐵發起不合作運動令列車延誤等等。
香港有專家把這種抗爭模式稱為「野貓式抗爭」,能夠針對性地短暫影響政府運作,使林鄭月娥餘下任期推行爭議性政策的難度十分高。但坊間有聲音認為,這些「野貓式抗爭」是會影響民生的不合作運動,建制派人士不斷抨擊這些示威有機會導致「民意逆轉」,運動持續性成疑。
野貓式抗爭沒領袖、沒組織有效嗎?
「每個人都知道,這場運動是自發,我只是盡點綿力,去做我想到的事,因為我愛香港,也希望這個城市,能夠避開中國內地的影響。」16歲沒有主見的周同學在香港土生土長,正在中學就讀中四。「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參與的社運,我發現,原來一場示威,是有好多學問,不是書本可以教你。」
弱質纖纖的她首次戴上地盤工人的安全帽、首次親手搬動鐵馬、首次嗅到催淚彈的味道。
示威者到底具體如何學習呢?周同學表示,她接收訊息的來源和許多年輕示威者一樣,並非來自傳統媒體,而是網上討論區「連登」以及加密通訊軟件「Telegram」。示威者在這些平台互相發放消息,討論示威策略,過程中會有人反對、有人按讚,再加以討論最多人響應的建議,然後就有一群人自發採取行動。
示威者又從這些平台,學會如何避免警方秋後算賬,例如出席活動時配備頭盔、眼罩、口罩,不讓媒體正面拍照,或是用真名接受訪問,定期把電話訊息清除,不會用臉像或指紋開鎖電話,乘坐鐵路又會棄用或能夠追蹤到他們的付費卡(八達通)。可惜科技日新月異,難免新一代5G驗臉儀器可以驗出她的身份。
在這些社交媒體平台發言的人大多隱姓埋名,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政黨或組織背景,沒有任何身份,任何人的言論和建議都有機會被其他用戶追捧,也不知道誰是始作俑者。
當權者或對這種模式有所警惕。她明白盡量不會首先造成流血事件,她不會讓示威者有求必應,因為只要作出讓步,他們會更加進取,要求沒完沒了。
民意爭奪戰
美國《洛杉磯時報》分析稱,香港因為過往大型示威經驗,發展出新的社運模式,而香港的示威者「就像人工智能般會自我完善」。
目前香港的示威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由「民陣」舉辦傳統的集會遊行活動,「民陣」是2003年香港反對《基本法》23條時出現的組織,成員包括香港傾民主派的政黨和團體,自2003年起,「民陣」每年均發起「七一」遊行,近期《逃犯條例》的兩次萬人遊行,同樣由「民陣」發起。
另外一種抗爭模式則是沒有領袖的自發活動,示威者透過網絡平台響應號召,組織和參與低成本、策略快速的示威活動,例如圍堵警察總部、稅務大樓等政府機關,導致一些政府部門停止運作,因擾民而可能引起「民意逆轉」。
香港政府和多名建制派人士對這些抗議活動予以批評。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佩帆認為,政府已經停止修例,反對人士仍堅持打「游擊戰」,令市民一同「活受罪」,不符合廣大市民利益。但亦有分析認為,這些「游擊戰」和2014年長期佔領差不多,對民生有具體影響,在政府堅持不作讓步下,反對者持續不合作運動,偶一擦槍走火,主流民意有可能出現逆轉。
部分香港學者稱這些為「去大台化」或「碎片化」的抗爭,這種模式的出現是因為香港出現溫和的示威遊行難以爭取政府作出更大讓步,但運動升級面臨風險,過去幾年,香港多名本土派領袖失去參選權、身陷牢獄或是流亡海外,沒有人再代表把示威升級的群眾。
在這些運動中,泛民領袖沒有好像以前般譴責激進示威活動,反而會表態予以支持,甚至到場觀察,協助調停紛爭,可惜多次被激進者問候,是否抽水,爭取選票。
現在,香港的示威者都會說「兄弟爬山,各出奇謀」。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有時在示威現場手持米高風發言時,會遭現場示威者明顯批評。他對BBC中文表示,不覺得自己會是運動的領袖,自己的組織只是作支援的工作。
有香港網民發起眾籌希望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促請各國在G20峰會上提及香港問題,香港眾志有份聯絡部分報章,但整個計劃並非由他們組織主導。事實上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有沒有用,有!就是付錢給報館刊登,以贊助成本,實際意義不大。此外多名港人昨親赴大阪計劃在G20舉行期間請願。當中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昨入境時遭日方扣查3小時,查問其到訪目的、居住地點及政治參與背景。本港社工呂智恆與友人一行10人入境時,部分人因行李有大型示威橫額,亦一度遭扣查1.5小時。
一批港人昨晚身穿黑衣及口罩,在大阪南海難波站集會,吸引約200人參與。期間集會者舉起寫上「令香港自由(Free Hong Kong)」等標語,並以粵、英、日三語讀出宣言,促國際社會向中國施壓。陳浩天則指今明兩日會聯同受迫害異見人士請願,要知他們成果,必須等會後新聞發佈,預期多是「本國得知港人意願,祈望特區政府改善有關法案」。完了!
昨天一小撮大專生號召市民包圍政府總部,開創了一種由大專年青人野猫式突襲團體,成功取上政治光環。本來想包圍政府總部,結果成功包圍警察總部十多小時,嬴盡市民信任。
究竟什麼是大專年青派呢?
提出香港人優先等大專年青人論述的新晉年青議員,不少大專年青派郤認為他是泛民而非大專年青派,似乎單純倡議大專年青人價值,不能取得大專年青派的群族認同。
某醫生在補選後的一番話對大專年青派描述比大專年青人價值更貼合:”不要幻想「有一舊嘢叫大專年青派」,亦不要以為泛民仍有「壓場嘅大粒」,指無人可以「號令」其他人,「請用理據說服人,尋找一個人endorsement不如尋找一堆人endorsement。講中嘅那怕只有一句,click中嘅就有機會」。”
泛民及大專年青人二詞似乎不能反映這兩個群族的價值,我反而覺得以下兩個詞更貼合
大台及平台
與其用生硬的定議,我先嘗試用以下比喻去描述兩個群族,大英百科編輯是大台,維基百科(Wikipedia) 編輯是平台。所以當泛民要求找個大專年青派代表對話,與要求維基百科總編輯去主導未來編輯方向一樣可笑/悲。
平台派從那裡來?
我們天生就愛群聚和合作,可是當人數一多就會出現協調的困難,過去的組織只能靠由上而下的大台(領導團) 協調,譬如以往叫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聯)。現在,網路溝通平台漸漸取代大台的功能,協調共同志向者完成共同的目標:分享相片、評論、眾籌、反高鐵、反國教,雨傘運動,香港人發揮出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正是因為無組織(大台) ,才能無中生有成為無數創新組織(平台)﹐參與者就是平台派
。
而平台組織有什麼特質呢?我們可以從開原程式(open source)﹐維基等群體特質理解。
行政程序的簡化,造就更多人的參與。
過去溝通不便時,要協調所有人的管理成本,會按人數而以幾何級數上升,所以民主只能以代議政制運作,選出少數人組成大台,制定大量行政程序,去減低運作時的協調成本,這類組織的建立成本昂貴,因此會傾向永續組織。
相反,平台派多數是在網絡上因為單一議題聚集,之後善用各種溝通平台去大幅減低協調成本及行政程序,這樣可以容許參與者更大的自由度,以創新的方法造就驚人的群體行動,組織也會因行動完結而解散。
大家可以想像,在大英百科增加一個條目,一定有很多注意事項,但維基呢?
簡化的程序同時會降低參與的初始成本,這可以容許更多人以工餘時間協同生產。維基的參與者超過大英百科已是常識。
搬龍門?係先出版,再編輯先真
在大量免費媒體平台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自媒體) 。以IT技術文為例,因為書本的內容不能隨時修改,我們只有倚賴出版社為品質把關;如今所有人都能第一時間為新技術寫文,之後更可以不停更新內容,這樣當然是優於過去,可是良莠不分。
平台派同樣歡迎任何良莠不分的想法先發表,再透過不同平台給大眾靈活編輯去完善。以大台發表要求一致性的標準看待,平台派這種靈活是搬龍門。
失敗時,參與者及平台只要負出超低成本
平台能同大台抗衡的故事,最吸引當然就是Linux和微軟視窗。不過在講故事前,要先講二個例子 - 眾籌(crowd funding)及維基的惡意使用者。
眾籌是使用者透過平台,發表自已的創意,向公眾籌錢去完成。每一階段都可能失敗,發表後冇人俾錢,損失只是計劃書的成本;籌到錢但計劃失敗,失去金錢由多人分擔,而且某些計劃甚至因為參與者能早一步幫助(篩選/編輯)﹐才能令計劃成功。所以越早容許公眾參與是平台及個體減低失敗成本的關鍵。
維基的內容不時會給惡意改錯或刪除;但只要有參與者發現,他們會用維基的版本控制系統(Version Control) 去改正或還原舊版本,管理員在發現單一條目短時間有大量惡意修改,便會把其暫時鎖定。整個版本控制系統的原則是令還原破壞的成本,遠低於破壞者的成本。
先出版再篩選這種特質,會讓平台派承受大量的失敗,但是如何降低失敗成本?我們回到Linux對微軟視窗的故事。
Linux是開放原始碼的作業系統,從一個小實驗開始,逐漸成長為足以和微軟抗衡的龐大系統。為什麼Linux能夠成功呢?其中一個原因是Linux 使用開放原始碼,這樣可以令更多人能參加開發,進行更多的實驗與探索,新功能應運而生。其次是工程師除了開發Linux﹐還開發其他開原的軟件工具(如版本控制,自動化測試) 去減低每次失敗成本,讓Linux獲得巨大的成功。
所以平台派要成功,需要想方法減低失敗的成本,避免做任何破壞平台還原功能的行為。更重要是教育平台上的各人,有心理準備接受大量低成本的失敗,去取得最大的成功。
迷失於翻譯的平台與大台
政治是包括人同與組織的關係,而平台派由個人演化到組織的過程與大台不同,慢慢演化出一套有別於大台的政治語言,彼此的誤解往往由此而起。
平台派被認定經常恥笑大台的大中華價值,但平台派是否只能有大專年青價值?不如轉個維基的角度去翻譯。
假設大台把六四事件加入維基,維基參與者是歡迎。維基是一個自由開放,由下而上運作的平台;但是大台的少數”傑出”成員不理解平台運作,覺得參與者有責任豐富六四條目,唔做就鬧參與者。
雖然只是少數成員鬧人,但在大台高舉嚴密行政程序,又不同成員割蓆(其實是大台處理唔到這種小事) ,因此參與者會誤讀大台支持鬧人的行為,從而討厭大台。
另一方面,維基本身是容許個人犯錯,就算有少數參與者因此同大台罵戰,只要個人行為沒有破壞維基的高速修正機能(如打錯字) ,參與者不會割蓆。
要明白維基編輯會只是管理員,不是領導。
同樣因為維基的特質是容錯,所以唔覺得有單一條目有錯,整個維基需要道歉以至觸犯法律,因為維基看待參與者是獨立個體,為自已行為負責。
不過,如果另一個大大台發動五毛去改錯維基的六四條目。
參與者會主動還原真相,如果大大台從維基刪除六四條目,我想不少參與者會同大大台戰鬥到底。
只要用心翻譯,維基就是香港,參與者是平台派,條目就係號召的聚會,平台派是可以包容大中華,大專年青人及左翼人士,大台及平台是可以共存。
展望
假如大台和平台只是管理既念有分別,為何有這樣大的分歧?私怨?政治根本是公共管理,管理既念不同,政治都會不同!分歧是正常的,那為何對共存有頒望呢?
我的答案是:按之前的比喻大台是微軟,平台是Linux﹐微軟在2018年發表自已版本的Linux。
大台/平台的時間線還在發展,組織由大台演化成平台,再出現建基於平台上的細台慢慢成為趨勢,這有賴於大規模溝通成本在網絡化的時代下降及失敗的成本接近免費。
過去大台,即代議政制選人代表自已是受制於直接民主制的高溝通成本。但現在溝通成本下降,泛民大台會過度去怎樣的民主階段?平台派對如何演繹民主呢?
可以想像要更多泛民及大專年青組織平台化時,才可看見整合力量的方向,這要靠開發更多的平台去減低管理成本,而且在資訊泛濫時,平台要不停演化才可以令所有人能掌握資料的真確性,去達致群體決策時更能平衡所有利害,Click中香港人的痛點。
佔中後很多人話移民,至今成功的人有目共睹,當年有感而寫出《移民》應吓境。今年又發生社運,移民又成為了不少人的熱門話題,又執筆分析移民的優劣。這其中,有三點先決條件必須明白:
第一點,純從個人利益的觀點來看,多一本護照永遠是有利的,我常說的,就算是瓦努阿圖護照,我也照樣要。這其中的例外,只有美國和台灣護照,皆因美國是高稅國家,又沒有「非居民」的免海外稅條款,對高收入人士就吃虧了。至於台灣是華人社會,相對西方國家較易適應,但因中美冷戰,難免成為「戰場」,不小心擦身走火,那就得不償失。
第二點,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也沒有不用成本的外國護照,要得到,必須要付出時間和金錢成本。此外成功移民,必然要幾年入不敷支,儲備必不可少。
第三點,成本在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例如說,外國很缺乏水電工人,但這工種在香港的收入不高,因此移民的機會很低。當年我可申請移民新加坡,理由是理科教師,在新加坡教理科,比香港收入小,且教育制度比較早分流,對有教無類的港式教育不同。
從往績看,離開香港的人,多半會在財務吃了虧,尤其是回流的,更加大大的輸了樓價。我相信,這一代的香港移民,多半不會把香港的房子賣掉,而是把房子出租,比較穩陣。
有的人認為,移民是為了下一代,外國的教育比較著重啟發,崇尚自由,不用死讀書;我的看法是,只要在中四前把子女送往外國,受到的教育也有得益。他們的適應性也和移民沒有任何分別,如要留在當地生活,也絕對沒有障礙。當然,也是從往績去看,不少移民到了外國,其子女也回港工作,例如謝霆鋒,便是一個例子。另外特區鼓勵移民外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回流,成績似乎不錯。
我的博友Henryporter,都算是非常本土派的了,日前做節目,他問了一個問題:你寧願做中國的富豪,還是外國的窮人?相信絕大部分人都寧願選擇做前者,不過,如果both是窮人,就寧願窮在外國了。因此,無論如何,還是賺錢為上。
曾移過民的老同學阿容,他有甚麼心得呢?記得當年在温哥華住了3個月,心裏忽然極為驚恐,皆因3個月有如1天,完全佔不了任何的memory bites,恍似是白活了,那時他已決定了,坐滿移民監後,要回流香港……另外原因,當然是回港仍有高薪厚職。所以回流香港,決定落葉歸根,以便一展所長。
任何時代,任何家庭,總有年輕的子女,烈火青春,投身社會運動。
打從近代的反清復明、辛亥革命、抗日愛國,以至文化大革命、六七暴動、反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六四民運、雨傘運動等等,總有一次會遇上。在七十年代,關懷社會、愛國是紀念五四的主旋律。學聯在1975 年提出的「放、關、認、爭」正概括了這時期學生紀念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整體風貌:放眼世界、關心社會、認識祖國、爭取學生權益,他們關心本身權益,也關心自己國家,當時我也親身經歷這樣子的火紅年代。
現今是2019年六月,適逢又爆發社運。中國民間一直流傳「逢九必亂」的說法,即每逢九字尾的年份均會有大事發生。翻查資料,香港或內地於過往多個「九」年,先後出現多場戰役、騷亂、立法爭議等,幾乎從未間斷。有玄學家指,九字尾年份的卦象多為離卦,社會容易出現不安動盪,爭議事件較多,預計情況要待夏天過去才會緩和。
近日有朋友愛子剛中學畢業,熱血非常,已揚言與同學們上街去。這位富爸爸愁到不得了,已向公司請假,預備陪住個仔,希望一直在旁守護。但上街的兒子還需要你嗎?說起來,爸爸更傷心。
原來當他年輕時,子女年紀還小,像許多香港人一樣,在外打拼,以為賺很多錢,會給家人帶來幸福。結果失去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一霎眼,子女已長大成人,像從時光機走出來,忽然之間很陌生。唯有氣急敗壞的追補:阿仔要錢,給錢。要留學,即報名。只希望,給爸爸一個「愛」的機會。
偏偏潮流興社運,怎辦?唯有照跟。父母不能反對,亦無從反對,否則,只會帶來更激烈的反應,傷害親子感情。於是收起中環上班套裝,改穿便服,帶同雨傘飲料水及急救藥箱等,暗隨子女上街,當另類家庭活動。
最怕:一、遇上暴力事件,必定要盡快帶子女撤離,勿捲入漩渦。二、怕被警方拘捕。一定要急召律師,全力保釋,千萬不可以留案底,會貽誤終身。年輕時,怎會計較將青春去燃燒?後來,再沒有人記得你的理想。只知道記錄上,你坐過監,有案底,已足夠摧毁你後來的大半生。
我們俱恨不得,有理想可付出犧牲。看命理,紫微斗數的「紫微」\「天相」\「太陽」\「天梁」\「廉貞」等等,都是理想型的人物。他們的個性,亦特別固執堅持,堅定不移。作為父母,要顧及他們的自尊心,唯有暗中守護,必要時,以柔制剛。
像有位朋友,年輕時屬熱血社運,奮不顧身,卒之被捕囚禁。慈母趕到,甚麼也不必說,只是傷心落淚。你捨得令母親傷心嗎?朋友醒覺,從此淡出社運,餘生得以保存。不過仍然有年輕人,因為帶領群眾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及後,他們在旺角騷亂因暴動罪與襲警罪罪成,判囚數年。這場始於前年大年初一的騷亂,迄今91人遭檢控,28人被定罪,10小時的騷亂,換來以年計算的監禁,實屬不幸。
我的家鄉在新會,兩間祖屋都有水井,供居民取水飲用,圓圓的井口,直徑約呎半,水面離井沿不足兩三呎,圓形的井只容許一人打水。井水清澈晶瑩,冬暖夏涼。偶然見到井水有魚兒游動,聽說是刻意飼養,以防井水污染。以前,人們吃水用水很艱難,每天必須打水才能飲用;據老一輩居民口述,以前年紀僅十歲左右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必須到井裏去打水,有時反成習慣之一。
夏天,井水清涼,如未受污染,一瓢清冽的井水咕嚕咕嚕灌進肚,頓感疲勞去了一半。冬天,井面霧氣縈繞,井水暖暖的,成為難得的「溫泉」。古井用它那清澈甘甜的泉水哺育了我們無數代的居民。
歲月在流逝,社會在發展,古老的生活方式也必然會打破,如今,屋子有食水供應,不用打水也有水用,不過井水還可用作洗衣清潔之用,達到環保用途。
人類可以在地下挖井取水,使人類的生活空間,不再依賴在近河溪之地,而可以向更深入的大陸發展。在古代,一個城市或一個聚落村鎮的生存及其大小,往往是依賴附近可以有多少食物出產及有多少水源來決定,這些地方被盜賊圍攻時,水井更是整個地方救命之源。
在新界各圍村中,也有類似的設計規劃,由明末清初地方動亂,新界的大部分村落都是圍村設計,以方便暇時保護婦孺,亂時全村可以保命。
這些客家與廣東福建圍村同樣有一個特色,閩北客家的土樓,擁有特色的圓形設計,但是廣東梅縣以西,大部分都以方形為主。但不管圓形方形,這些客家圍內都有兩個井,一東一西。在圓形客家圍內像一個陰陽太極中的兩點,是否與風水有關,不得而知。
講到風水術數,必然提到易經的井卦,坎上巽下,其象中解釋為木上有水,是古代用挖井而用木圍邊,以免其倒塌,因木會腐壞,其後更好的井便用磚甃圍邊,所以井卦六四爻詞曰: 「井甃,無咎」。喻賢者應不斷充實自己(用磚甃圍邊),以待機而動。
井——比喻人才為事業之本。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所谓改邑不改井,本义就是指世事变迁,消长来去,村落有时欣欣向荣有时衰败退化,但无论其如何变换,村庄围绕的井始终如一,不增不减。
古人以此现象感慨深刻的哲学寓意:万物的本质始终不曾有真实的变换,变换发展的只是其外在形式,不要执迷形式的变迁,那些未必是真实所在,所谓邦畿千里为民所止,自然的顺应事务的发展就会恒通。
所以井卦最后以“通”为其挂意,意思就是仁者自在安定于本来的真实,则一切通顺自然,即便外在形式有时会没落消退,但其本质从来没有消减因为从来不曾增加。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喻人或組織應合於事宜,不斷更新自己。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喻應及時提拔賢能,以盡其用。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喻賢者應從得其人,才能成其功業。
六四,井甃无咎。九五,井洌,寒泉食。喻賢者應不斷充實自己,以待機而動。
九五,井洌,寒泉食。喻用賢用才,造福天下。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喻在上者勿蔽才,遇賢,才能成為大義。
早上開電視,佔中情境再現,點收科?其實贊成修例與反修例最多是一樣數目,但如果林鄭徹回修例,跟住就是要她下台。因此今次佔領運動,我估不會長久。頭條盧生有遠見,全文共賞:
暴力正當化的危險趨勢
「6‧9遊行」在深宵之後演變成暴力對抗,大批群眾預演包圍立法會,與警方衝突,有警員被圍毆打爆頭。
回頭看衝突事件發生的經過,都與衝擊立法會有關。六月九日白天的和平示威遊行,到凌晨變成暴力衝突。六月十日凌晨零時,示威者開始衝擊立法會。警方出動胡椒噴劑驅趕示威者,示威者拉起圍繞在立法會外的鐵馬攻擊警員,並堆積鐵馬作為防線。警方一度要退到立法會門外事先設好的鋼板之內。由於當時衝擊者人數眾多,落單的個別警員便被示威者拳打腳踢。
我在電視中見到一名警員血流披面,初時還以為他是與示威者推撞時跌倒受傷,後來從傳媒拍到的片段所見,原來他落單掉隊,被示威者追打,跌倒在地上,示威者還不斷對他拳打腳踢,打得他頭破血流。幸好有其他警員及時趕至,使用胡椒噴劑才把那些示威者驅散,這名警員其後送院治理,額頭縫了十五針。由於襲警的示威者都戴上了口罩,警方是否那麼容易認出襲擊者,令人存疑。
看整件事情發生的過程,有幾點可以總結。第一、衝擊立法會是有預謀的行動,是為六月十二日包圍和衝擊立法會做熱身。事前早已有傳聞說,積極參與這次遊行的反對派團體,當中有人會暴力衝擊立法會。我初時只是半信半疑,但看到當日的情況,發現事情和傳聞相似。六月九日下午四時多,當遊行龍頭去到政府總部的時候,民陣突然宣佈預演包圍立法會,叫示威者不要離開,雖然他們聲稱行動是和平非暴力的。但由此可以看出,整件事情都早有部署。
所以,不要說把這次和平示威說成暴力行動,是污衊了示威遊行者。實情是,策動遊行的組織當中本來就有激進派,他們躲在和平示威者的背後,在適當時候便發動攻擊。只怕有些年輕人一腔熱血,本來沒打算要做違法的行為,但在現場受到有心人的鼓動,便走去打警察、衝擊立法會,又再出現佔中時「精人出口、笨人出手」的狀況。
第二、議案提上立法會的時候,暴力衝擊不會停止。預計《逃犯條例》今天提上立法會辯論,下周四表決。延續的會議,無日無之的抗議,當中包含了包圍立法會的暴力行為,甚至重演佔中時佔據馬路的情況而事件的暴力性,在開始的時候已經界定了。
第三、反對派把暴力行為正當化。正如神學家奧古斯丁的名言:「如果嬰兒是天真無邪的,那不是沒有傷害的意志(lack of will to do harm),而是他們沒有傷害的能力(lack of strength)。」他認為嬰兒因為弱小而沒有能力作出暴行,但他們絕對少不缺少造成傷害所需要的挫折、憤怒和意志。受到挫折,訴諸暴力,這是人的動物性。要和平理性地解決問題,只是後天加上的社會規範。如何防止政治行為不斷暴力化,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
反對派會把暴力正當化,往往把問題歸結於個別政策上,說政府不推出這些政策便沒有問題。但事實是反對派與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的在進行持久鬥爭。在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當中,群眾運動暴力化的最終目的,是想推翻政府。
你看看網上流傳的一份「The War 抗戰抗警手冊」,內容詳細列出如何在暴力抗爭中對抗警察的手法,就知道暴力抗爭行動,已經非常有組織。這個暴力化傾向,不會因為運動有大量和平追隨者而轉移。政府可能要預備應付另一場佔中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5G終於在6月6日來了,根據央視報道,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以及中國廣電均獲得由工信部發放的5G商用牌照,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電訊業正式邁入5G新時代。
「目前國內5G產業鏈已經成熟。」談到為何此時發放牌照的問題,一位運營商人士向記者說。實際上,5G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芯片、主設備、終端、運營企業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通力配合。
就芯片而言,5G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基帶芯片,如果沒有基帶芯片,手機也就只是一部沒有上網、通話功能的裸機而已。與3G、4G初期不同,當時能夠提供基帶芯片的廠商寥寥無幾,終端廠商選擇的餘地也不大,但是5G時代已展現出明顯的不同。
即使現在還處在5G初期,高通、華為、三星、聯發科、紫光展銳等廠商均已推出了自家的基帶芯片。其中,高通基帶芯片X50已經被多家國內手機廠商列為第一代5G手機的首選基帶,華為、三星也將在各自的5G旗艦機上配備自家的基帶芯片,例如巴龍5000和Exynos 5100。
主設備方面,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等廠商均已推出了可商用的5G基站,這些基站同樣經歷了多輪的測試,包括工信部組織的5G三階段試驗和運營商組織的廠商測試。目前,在重要的通信展會上,這些5G基站主設備隨處可見。
更加重要的是,華為等主設備廠商已經獲得了多個海外市場的5G商用合同,這些廠商參與到國內的5G商用進程中也順理成章。例如,華為公佈的數據顯示,已經獲得40個5G商用合同,其中歐洲地區多達23個,5G基站全球發貨量也超過7萬個。
終端設備也是組成5G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包括5G手機和CPE等設備已經愈來愈多地走進公開場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發佈5G手機試驗機型的廠商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等。最近的案例是中興,中興在5月初發佈了其首款5G商用手機—中興天機Axon 10 Pro。
當然,相比其它產業鏈環節而言,5G終端還存在價格高、貨量少等不足,但這並不影響“5G產業鏈主要環節已基本達到商用水平”的現狀,事實上,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就曾在公開場合做出這一表態。
在產業鏈主要環節成熟的當下,5G的發展還離不開電信運營商等運營企業的支持。中國聯通已經在4月底宣佈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國內7座特大型城市開通5G試驗網,中國電信也在近日宣佈上海成為其在國內的首個5G試用城市。記者從運營商獲悉,三大運營商均已經在集團層面或省公司層面開通了5G友好用戶的測試工作。
大規模建設啓動在即
可以預期,商用牌照發放後,5G將迎來一輪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這輪熱潮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少一線地區已經發佈了詳細的5G基站建設規劃;二是運營商也公佈了百億元級別的5G投資計劃。
在地方建設熱潮中,以上海市為例,上海目前已建設500個5G基站,按照計劃,上海今年內將建成超過1萬個5G基站,到2021年,全市將累計建設超過3萬個5G基站。
廣州、深圳等城市同樣雄心勃勃。其中,廣州計劃按照“重點部署,連片覆蓋”的原則,年內建設5G基站1萬座,打造大灣區信息樞紐,力爭今年率先實現5G試商用;深圳市工信局此前透露,今年全市5G基站建設總量約為7000個,加快開展5G商用試點。
浙江省則計劃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5G基站3萬個,到2022年建成5G基站8萬個;作為浙江省會,杭州也已將5G基站規劃、建設寫入《杭州市加快5G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中,杭州也成為運營商搶先建設5G的重要城市。
在運營商的投資熱潮中,今年3月,三大運營商先後發佈了2019年的資本開支計劃,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其中,中國移動的5G支出將不超過172億元,中國電信的5G支出預算為90億元,中國聯通的5G支出為60-80億元,三家運營商合計不超過342億元。
另一方面,運營商也加大了對重點城市地區的點對點投資,以上海為例,中國電信未來3年將投入180億元資金,將上海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5G+光網”雙千兆示範城市;到2021年,中國聯通將在上海投資150億元,加大5G網絡的規模部署及創新應用,全力助推上海打造“雙千兆寬帶城市”;中國移動也明確,今年9月底前,上海全市範圍內將全面完成不少于5000個5G基站建設,建成世界級信息基礎設施標杆。
當然,不同于過去幾代移動通信技術,5G商用之後,仍將長期與4G共存,兩者共同發展。除了傳統的大流量應用,5G的發展更離不開自動駕駛、邊緣計算等行業應用的蓬勃發展,而這些行業應用的成熟還有待培育。也正因此,5G建設其實剛剛起步,2019年雖然是5G建設的元年,但5G投資建設的高峰可能會在2020-2022年左右來臨。
產業鏈公司積極回應
“5G是新世紀偉大的科技進步,將會深刻改變我們目前社會生態和產業結構
。”光迅科技(002281)董秘毛浩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工信部宣佈近期發放5G商用牌照,意味著5G商用正式在今年落地。
工信部表示一些地區將會發放5G臨時牌照,將使大規模的組網能夠在部分城市和熱點地區率先實現,同時加快推進終端的產業化進程和網絡建設。
“從產業邏輯看,5G商用牌照發放後,意味著國家5G產業鏈投建將會加大加快,相關公司將會獲得更多訂單與機會。”毛浩表示。因此,股市相關概念股批量上漲正是上述預期反應,而此前國家披露5G進展時,資本市場也屢有反應。
公開資料顯示,5G產業鏈涵蓋基站系統、網絡架構、終端設備、應用場景等。5G商用正式落地後,物聯網等移動終端應用必將推動國家對網絡速度的持續優化。毛浩認為處於光電子器件產業前端的光迅科技將會因此受益,“營收會加速改善向好”。
研報顯示,光迅科技在高速芯片、5G、400G、平台建設等領域實現階段性突破,公司完成了高速25G系列芯片開發,同時公司的大功率硅光光源輸出功率、硅光調制芯片帶寬均得到有效提升,為硅光產品化應用掃除關鍵技術障礙,此外,公司的5G前傳/中傳應用產品開發已形成系列。分析人士認為,在5G時代,25G平台光模塊產業鏈應用將成為主流,光迅科技未來有望深度受益于5G 建設。
烽火通信(600498)也是5G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從技術、架構到業務實踐上,烽火通信已經在承載上為5G的規模商用部署做好了準備。
烽火通信近日表示,隨著5G和網絡雲化的發展,網絡流量和連接大幅增長,網絡規模快速擴張給物理層網絡的帶寬、時延等指標提出更高要求。面向2C和2B業務對網絡提出差異化和能力開放的需求,現有封閉的網絡帶來建設和運維成本居高不下,新型業務要求網絡更快做出響應。為了應對挑戰,烽火通信已提出面向U-ON的升級版FitHaul2.0智慧光網解決方案來構築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
談到商用牌照的發放,亨通光電(600487)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5G是智能社會發展的重要通信技術,公司將依托全球領先的光通信產業綜合優勢,布局物聯網傳感技術、半導體芯片產業及大數據應用多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突出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公司聚焦光纖通信,攻克國外壟斷多年的光纖預製棒製造技術,並擁有國際領先的新一代綠色光棒製造技術,為5G通信鋪開光纖之路。”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亨通光電目前正積極創新轉型,堅持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積極布局新產業、新業務,努力搶抓與大院大所合作機遇,攜手在太赫茲、紅外傳感、硅光子等領域分別開展聯合研究;同時,開展原創性、自主性技術的研發創新,以擁有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並加快產業化步伐,實現5G產業群的快速發展。
中興通訊(000063)有關人士表示,5G作為公司發展的核心戰略,多年持續投入,不斷創新,具備完整的5G端到端解決方案的能力,在無線、核心網、承載、芯片、終端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已做好全面商用準備。中興通訊將積極參與中國5G網絡的商用部署和建設,與行業合作伙伴緊密合作,積極推動5G業務應用和實踐,助力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
廣電系也有望拿到牌照
記者注意到,工信部將于近期發放5G牌照的消息除了引爆5G概念股以外,廣電系的上市公司也普遍上漲。這與廣電系統將參與5G建設的背景密不可分,在市場預期中,除運營商以外,廣電系統也有望拿到一張寶貴的5G牌照。
記者注意到,5月以來,華為、中興等主設備商紛紛簽約各地廣電企業,布局廣電5G。以華為為例,已經和山西廣電信息網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山西廣電)、廣西廣電(600936)、福建廣電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建廣電)等多家地方廣電網絡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
從簽約內容來看,山西廣電與華為將調集各自的資源在5G、700M基礎網絡建設、集客業務、智慧城市、融合媒體、4K超高清、人工智能等領域,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創新、實踐和應用。
廣西廣電與華為的合作側重于提升媒體深度融合技術能力,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和省級融媒體平台建設,並在物聯網、雲計算、智慧旅遊、智慧城市等集客業務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助力“壯美廣西·智慧廣電”工程建設。
福建廣電與華為公司將在廣電基礎網絡、雲平台、智慧產業、5G/700M、融合視頻雲、融媒體建設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借助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資源,構建平台生態系統,加快打通基層宣傳“最後一公里”,助力智慧產業發展。
安信證券指出,5G來臨,廣電板塊也會受益,一是國網融合、5G、4K有望革新互聯網時代日漸式微的廣電行業,“雲管端”一體化思維下,實現從“看”電視向“用”電視轉變;二是《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實施方案》正進行最後的修訂完善並按程序報批中,2019年國網融合出現實質性進展具備極高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