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全球變暖 中國 Vs 歐美


我們正步入三元九運曆法中之九運(2024-2043)。九運為離卦,為火,主熱,所以今日地球變暖是必然之勢。根據拙作《五德始终》,中國以紅色為吉利,紅為火色,所以離火配合,中國有發展之勢,溫暖天氣有利中國,不利歐美。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前總統奧巴馬簽署的管制有關環境污染的《巴黎條約》。另一邊廂,中國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訪問期間,強調將執行有關上述協議之規定,及加強有關氣候暖化的合作。其實巴黎協議中限制使用石油排放污染,對中國也有實際作用,因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所用能源主要來自煤炭及石油,而中國本身生產之石油遠不能自供自給,所以在戰略上中國會擔心萬一西方採取限制措施,中東的石油來源中斷。中國便受制於人,因此多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對中國有利。事實上中國在適當地點,建造不少太陽能發電場,譬如在安徽淮南市一個湖泊上,166,000塊鏡子般的太陽能板在水面閃閃發光,能產生4,000萬瓦特的電力,是2007年當時全球最大的浮動式太陽能發電場。

近年大家對香港天氣變得愈來愈暖,幾乎沒有了冬天,都有很大的感受。雖然還有一些受石油、工業大財團收買的科學家不同意,但平均天氣變暖,南北極冰層融化是不爭之事實,與此同時,最近幾年歐美都出現非常寒冷的冬天,北美之氣溫比北極及西伯利亞還要低,這是北極融冰所引起。西方因宗教上有末日之說,所以有人用地球末日來臨恐嚇大眾。

術數並非科學,要證明其真確性,只有從歷史統計得到結果。從歷史的角度,世界及中國的天氣及平均溫度也不是平均的,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曾經把中國古代五千年的天氣根據文獻記錄而編出一個圖表,與西方氣候學家根據挪威雪線高度的升降比較,雪線的分佈高低與氣溫成正相關,溫度高時雪線也高,因此而得出近萬年來歐洲氣溫的變化。



中國的記錄較為詳細,在圖中可見,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有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

第一個溫暖期在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1000 年,持續2000 年,所以當時很多南方生活的動物,都可以在北方找到,例如河南省今天簡稱為豫,是一個人拉着一隻象的意思,在考古上河南安陽及河北陽原地區都挖掘到象的殘骸。今天亞洲象最北的,只生活在雲南南部及泰國北部的溫暖地區,當時挪威和歐洲氣候都很溫暖。

第一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前1000 至前850 年,為西周時期。第二個溫暖期是在春秋至西漢時代(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當時桔樹可以在長江中游地方生長,竹和梅也在長安(今日西安)渭水一帶生長,至於挪威和歐洲氣候仍然溫暖。

第三個溫暖期是隋唐五代時期的400年(600 1000 年)。根據記錄,公元650669678 年冬季,長安無雪無冰,而荔枝產於四川盆地,所以才有杜牧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嘲諷唐玄宗為楊玉環從南方進貢荔枝。現代荔枝盛產於南嶺廣東、福建、廣西一帶,當年路途太遠,不可能短期從這些地方送荔枝到長安。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 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 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到北宋及南宋,出現第三個寒冷期(公元1000-1200年),所以蘇東坡咏杏時說:「關中幸無梅,汝強充鼎和。」當時挪威和歐洲氣候已由溫暖變得寒冷。

第四個溫暖期在公元1200 1300 年。元朝初年(公元1268-1292年),西安和河內(河南省博愛)設立了「竹監司」衙門,以管理種竹。今天這些地方已無竹,而這次溫暖期只維持100 年左右,是最短的一次。

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歷史上西漢亡於黃巾之亂,唐亡於黃巢之亂,明末始亂於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而這三次禍亂是天氣寒冷,出現大旱,農作失收引起。歐洲此時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出現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在科技上領先世界。

第四次寒冷期是最長的一次,是由於明末清初以來的600 年,這次寒期最冷在1650-1700 年,而在這六百年間也出現一些小型冷寒期及較溫暖的時代,冷寒分別為1470-15201620-17201840-1890年三期。

這幾次寒暖期中,第二次溫暖期尾為西漢盛世,第三次溫暖期正是隋唐盛世,第三次寒冷期北宋南宋飽受外族遼、金、西夏、元等壓迫的朝代,第四次溫暖期太短未成影響,第四個寒冷期中,約在1390 年左右是冥王星與海王星500 年一會的時間,1890年左右是另一次相會,也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出現影響全世界的時候,可能因為歐洲氣候也是寒冷所致。

從術數角度,這些天氣冷暖與星辰相會,有一定關係。而我們正步入三元九運曆法中之九運(2024-2043)九運為離卦,為火,主熱,所以今日地球變暖是必然之勢,中國以紅色為吉利,紅為火色,所以離火配合,中國有發展之勢,溫暖天氣有利中國,不利歐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