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紓困措施


上任十多天的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終於促使林鄭政府提出十大紓困措施,其實都是經年累月香港社會對特區政府的要求,只是特區政府的官僚用各種理由推搪抗拒,致使要紓的困愈來愈嚴重,並衍生出各種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一如今次反修例動亂,若政府一早鎮壓,便不會發展成今天的爛攤子,香港社會亦不會損失幾百億元的資產與經濟收入,而且血流未止,損失繼續擴大,各種後遺症更對將來政府的治理、社會的發展構成巨大的挑戰。

十大紓困措施是林鄭月娥所代表的政務官治港班子被迫的讓步,若不是中央政府施壓,他們未必會改變原來的立場,但仍然會不太甘心,在執行上還可能有很大的阻礙。

無論如何,為勢所逼,特區政府公布這十大紓困措施,修改原來仇貧重富的政治偏向。政府增加的補貼,一是受惠者有極大需要,香港貧窮問題嚴重,長者貧窮尤為突出。二是特區政府投入的公帑,都會演變成本地消費,絕大部分在本地經濟內循環,產生乘數作用,效果遠勝減稅、免差餉的助富措施。

最關鍵的一條是針對劏房的租務管制,打破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取消租務管制以來政府的一大禁忌。殖民地時代,至少在中英談判、香港確定回歸之前,殖民地政府是抑制房地產的發展,依靠的政策一是龐大的公屋建設,二是私樓的租務管制,為的是社會穩定,有利英國的殖民統治。香港鐵定回歸之後,英國再不理會香港的社會穩定,更着意於賣地的財政收入,以及房地產發展對公私部門的利潤。

回歸後特區政府削公屋建設,堅拒恢復租務管制,便是維護房地產商的利益,以及香港社會裏的地主食利階級,或許還有以樓價不斷飆升來製造中產階層的虛假富裕感覺。但此舉卻造成香港貧富懸殊加劇、百業受壓、競爭力倒退、有樓者與無樓者的社會與政治矛盾,始作俑者是特區政府的政策,也因此備受各界批評,只是特區官僚厚顏無恥,一直抗拒民意。

今次因動亂和中央壓力而恢復租務管制,卻限於劏房的小範圍,不敢擴及私樓的其餘市場,還是以地主和房地產商的利益偏向,放棄機會來從根本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公屋還是緩建,卻用租務津貼來安撫,但租務津貼用在劏房以外便缺乏管制,政府的津貼便轉手落入地主手裏,也讓他們可以隨意提高租金牟利,對公屋輪候者沒有幫助,反而會更添支出。

把租務管制與補貼合併來看,這個政府仍是不甘心放棄中英談判以來的偏向地產商地主的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