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中國應走的路

近日多談疫情,它的完結後或影響減輕後,中國應走如何的路?
中國今天走上成功的發展道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工業化之後並沒有全面金融化。內地不是沒有官員、學者主張中國全面金融化,大學裏不少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學者,金融界在美國投資銀行工作的專才,一直都是在鼓吹中國要走美國的道路,要把全面金融化當作是現代化發展模式。
換言之,中國工業化成功了,便要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率來去工業化,讓工業轉移到其他待發展的國家。中國的發展變成資本的遊戲,由資本的擁有者坐享收益。
然而這些學者、專才沒有解釋,為甚麼美國去工業化、全面金融化帶來的是就業基層化,社會貧富懸殊差距愈來愈大,中產階級沒落,沒有工業,外貿與財政赤字擴大,國家依賴借債維持,民生基建投資落後。
而全面金融化為追求不斷上升的利潤率,工業投資收益不理想,便轉往推動房地產泡沫,不惜製造次按騙局。結果是短期推高股市、樓市,中長期便是金融危機層出不窮。美國成功時是把危機轉嫁外國,最終還是靠不停的舉債支撐繁榮假象。
這些親美的學者、專才,從來不解釋美國的情況,也不敢面對日本二十多年去工業化、全面金融化的困境,日本今天的經濟停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金融大改革之前的規模,他們是不是想中國陷入日本的困局?另外根據過去受疫情經濟影響的國家產業不單純是以服務業為主,在產業關聯效果的連帶影響下,其他產業亦受到衝擊影響。除少數因疫情導致需求增加而受益的產業(例如醫療藥品、清潔用品、醫療保健服務、精密器械等)外,幾乎所有的產業皆因疫情的影響,導致它的產出減少以及失業人口增加。
中國不同,一是維持國防工業與國有企業,前者的規模還比不上美國,卻與國有企業一起承擔着科研與基建投資的大任。中國的體制是二元化,國防工業與國有企業還是立國之本,抗衡着私營與外資的利潤掛帥和資金外流。二是中國抗拒去工業化、全面金融化,幾次的金融危機教訓中國政府,金融不能放而應管,如當年陳雲主張的鳥籠論。資本一放便跑,籠子(國本)便空了。習近平提出房地產是住而不是炒。而「中國製造2025」更突破美國及西方的宣傳和假學說,堅持工業與科技的持續發展,從而追求中國社會的包容性發展。中國政府的去槓桿化政策,也盡量把社會經濟的投機因素削減,還紮紮實實發展的基礎。
今天,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經濟、最大出口國,和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最大的經濟體,並不偶然,也不是學美國的結果,反而是抗拒美國道路而走出中國成功發展之路。
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的大發展,急步趕超歐美日,正顯示出中國模式的優勝。今次新冠肺炎疫情若引發國際又一場金融大危機,中國的發展更大,「一帶一路」便可以擴及全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