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四念住入門

疫情底下,宗教活動被限制,一些活動要靠網上舉行,其中慈山寺佛法中心最活躍,最近參與由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舉辦,覺莊法師主講的身與心的探戈-四念住入門講座,感覺很有得著。
在部派佛教的經藏中,四念住,是一乘道、善法聚和一切法,身、受、心和法,分別以食、觸、名色和憶念為所緣;修習三妙行和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住滿足,修習四念住能令七覺支滿足。
四念住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以下是當日部份筆記撮要:

佛陀的預告:
引述四念住 - 大念住經(101)
「比丘們啊!如果任何人,以這樣的方式發展這些四念住七年,他可期待兩種果位之
一:或者,當下〔證得〕究竟智;或者,如果還有絲毫的執著,〔則得〕不還果。
...... ...... ...... ...... ...... ......一年......
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
......如果任何人,以這樣的方式發展這些四念住七天,他可期待兩種果位之一:或者,當下〔證得〕究竟智;或者,如果還有絲毫的執著,〔則得〕不還果。
因此,所宣說的正是關於這一點:
比丘們啊!這是直接之道─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憂傷和悲歎的超越;為了苦和不滿的滅除;為了正理的成就;為了涅槃的證悟─就是,四念住。」這是世尊所宣說的。
比丘們對於世尊所言,滿意且歡喜。」

直接之道
我們應該明白下列各點:
五藴皆空 
五藴:色藴 受藴 想藴 行藴 色藴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境:色、聲、香、味、觸
色藴 看到的東西 聽到的聲音......
受藴 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藴 概念認知(紙、筆、杯、碟、車......)
行藴 造作:(善心所:信、精進、慚、愧......)
(不善心所:癡、無慚、無愧、掉舉......)
識藴 心王
四念住內容
身住 受住 心住 法住
「念」的特色和功能
在《念住經》中的教導,修習者從未被教導要積極地干預心中所生起的一切。根據佛陀所言,他的教導方式的主要特色,是必須明確去區分:第一階段的觀察,及第二階段的採取行動。
採取這種方法的簡單理由是:唯有在初始階段,
平靜地評估情勢而不立即反應,才能使修習者採取合宜的行動。
「念」的目的,是僅僅讓事物被意識到;而不是除去事物。「念」默默地觀察─像在戲台旁的觀眾,絕不干預。有人將「念」這種不加反應的特點,視為「無揀擇」的覺知。
「無揀擇」意謂著:以這樣的覺知,修習者保持不偏不倚的覺察,而不作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樣沉默且無反應的觀察,有時候已經足以抑制不善法,因此,「念」的應用,能產生非常有效的結果。
透過純然的「念」,修習者能夠依照事物的真實面貌觀看事物,而不摻雜慣性反應和投射。經由將認知過程帶入到覺知的完全照見,修習者變得會意識到:自身對於認知資料的自動、慣性反應。對於這些自動反應的完全覺知,是改變有害的心理習慣所必要的預備步驟。
作為全然注意的「念」,與「守護根門」尤其相關。在漸次道的這一層面上,修習者被鼓勵對於所有感官的輸入訊息,持續保持全然的「念」。透過不間斷且純然的「念」單純現前,心被「抑制 」著不去放大或衍生各種方式所收到的訊息。

「念」的意象
在《二尋經 (Dvedhāvitakka Sutta)中,有一個關於「念」的明喻。
此經描述牧牛者必須密切地注意他的牛,以防止牠們誤闖莊稼成熟的田地。不過,一旦莊稼收成,他就能夠放鬆、坐在樹下,遠遠地看管牠們。為了表達這種相對輕鬆的、有距離的觀察態度,「念」就被使用。
這明喻所意謂的傾向,是一種平靜且超然的觀察。
支持這一超然觀察的明喻,出現在《長老偈》(Theragāthā)的偈頌中,此偈將修持念住比作登上高台或樓塔。此段經文,將登上樓塔的意象與被欲望之流沖走作對比,以確認「念」有平淡及不介入的超然涵義。
另一個明喻,將「念」比作外科醫生的探傷針。就像醫生的探傷針,它的功能,是為後續的治療提供有關傷口狀況的訊息;同樣地,「念」這個「探傷針」,能夠被用來仔細地搜集訊息,從而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作準備。
另一個明喻,將「念」與農夫的刺棒和犁頭相連結,也傳達這個「基礎 -準備的」素質。如同農夫必須先犁田才能播種;同樣地,「念」也對智慧的生起,擔任著重要的準備角色。
「念」被比作象的頸部─自然地支持著牠的頭部;在這明喻中,頭部則代表智慧。 選擇象的頸部,帶有更多的意義;因為象和佛陀兩者,都是以轉動全身,而不是僅以轉動頭部,來環顧四周。因而,象頸代表:對於當前的事物,給予全然的注意;就如同「念」的特點。雖然「象視」是佛陀的一種特徵,對於當前的事物持續且全然的注意,也是所有阿羅漢的共通特徵。
有關智慧的發展方面,從《經集》(Sutta Nipāta)的一個偈頌中,可見到「念 」這種支持的角色再度出現。在此經中,「念」不斷地防禦這個世間流,因而慧根才能斷除此流。這首偈頌特別指出:將「念」的角色與「 守護根門 (indriya saṃvara)相連結,以作為發展智慧的基礎。
「外科醫生的探傷針」、「犁頭」、「象頸」及「防禦世間流」,這些明喻所擁有的共通點是它們都說明:「念」對於「觀」的準備角色。根據這些明喻,可見「念」是一種能使智慧生起的心的素質。
守門人的明喻更顯示出:純然的「念」有收攝的功能,與「守護根門」 特別相關。如同守門人是防止那些無權利入城的人進入; 同樣地,穩固的「念」現前,是防止在根門生起不善的聯想或反應。這令人想起上述的經文,其中提及:「念」要不斷地防禦世間流。
另一個明喻,是以一根強固的木樁,綁住六隻不同的野獸;代表著穩固的「念」,對於經由六根門而生起的分心,具有這類穩定的功能。不論每隻野獸,如何獨自奮力掙脫,但是「念」這根「強固的木樁」,仍然保持穩定、不動搖。在念住修習的起始階段,「念」的穩定作用,具有特別的相關性;如果,此時修習者在平衡覺知上,尚未有穩定的基礎,則極易屈服於感官的吸引。
在《四衢聚落經》( Cātumā Sutta)中提及這種危險:描述一位比丘出外托缽,未具已穩固的「念」,因此未能守護根門。在托缽的路上,他遇到一位穿著單薄的女子,以致心中生起情慾,所以,最後他決定放棄修行而還俗。

修習
步驟一
1. 首先,可以選擇令你放鬆、舒服的情境躺下,若你躺著會睡著,可以選著採取坐姿的方式,來進行身體掃描的練習。
2. 若有戴眼鏡的朋友,請把眼鏡取下、放在旁邊;
3. 若你是坐著,請確定你的雙腳是放在地板上,大腿上沒有放任何東西;
4. 若你是躺著,請把你的雙腳微微打開。
修習
步驟二
1. 閉上雙眼,將你的右手放在肚臍下方,
2. 當你呼吸的時候,感覺空氣吸進你的腹部,腹部逐漸隆起,
3. 當你吐氣的時候,腹部逐漸往下沉,
4. 吸氣,1234
5. 停止兩秒,
6. 吐氣,123456
7. 你的右手感受到這種緩慢的起伏。
8. 深呼吸數次之後,感覺到呼吸變得緩慢、深入且有節奏
9. 同時也覺察到把感覺放在此時此刻的自己身上。
修習
步驟三
1. 接著,我們將進行一段身體掃描,這是身體覺察的旅程。
2. 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經過一些痠痛、發麻、緊繃的部位,
3. 若你能減緩這些不舒服,就這麼做;
4. 若沒辦法減緩,就順其自然,不需要任何批判。
5. 首先,從頭頂開始,感覺頭頂的感覺,無論是發麻、
頭疼或是什麼,
6. 接著,慢慢往臉部移動,從額頭到臉頰,到你的下巴,
7. 感受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口腔、喉嚨裡面的感覺。
8. 然後,將覺知移到你的耳朵、後腦,深入感覺頭的內部,
9. 進入大腦,繼續到你脖子的前面及後面,
10. 再到你的雙肩及腋下、手臂、手肘、手腕、手掌,還
有手指末端的感覺。
11. 過程中,升起的各種情緒或感覺、想法,就讓它順其
自然。
12. 接著,將覺知從手指末端抽回來,
13. 移到胸部、乳房,到你的心臟、肺部,再把覺知移到肋骨、胸骨。
14. 然後把你的覺知移到腹部及消化系統,
15. 包括你的胃、肝膽、脾臟、胰臟、腎臟等等。
16. 將覺知移到你的大腿、膝蓋、小腿肚、小腿脛,以及你的
腳踝、腳掌、每一個腳趾。
17. 現在,擴張你的覺知到整個身體,從頭到腳迅速掃描,從
頭到手指再到腳趾,從頭頂、頸部到肩膀、手臂,再到胸
部、腹部、背部及臀部、骨盆,
18. 到腿及腳部,完成這個身體覺察的旅程。
19. 結束這個身體掃描的過程時,
20. 感謝自己在這段時間全心全意的覺察自己,與自己在一起。

(未完:待續)  四念住入門 II    四念住入門 II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