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長壽之道


人類已經成功戰勝的疾病清單非常驚人——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小兒麻痺症、傷寒、麻疹、破傷風、黃熱病、天花、白喉和水痘已經幾乎銷聲匿跡。疫苗和強效藥幫助人類抵抗威脅生命的細菌、寄生蟲和病毒。
但是有史以來人類從來都無法逃避一個病症——衰老。隨著人漸漸變老,細胞的工作能力下降,有可能會停止工作,導致癌症、心臟病、關節炎和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等。全球每天有10萬人因為與衰老相關的疾病而死亡。全世界各地人們每年花費數十億來試圖減緩衰老進程。
全球知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終身教授辛克萊(David A. Sinclair),聯同猶他州立大學新聞寫作副教授拉普蘭提(Matthew D. LaPlante)推出的新書《可不可以不變老?》(Lifespan: Why We Age—and Why We Don't Have To )中指出,衰老是一種可以醫治的疾病,人類很可能實現長生不老。
辛克萊教授提出的衰老的嶄新理論,主要內容和觀點包括:一、衰老不是因為DNA的變異,而是人類表觀遺傳信息因修復DNA變異而失真的後果;二、衰老是可以醫治的疾病。他更預見人類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可以透過細胞重新編碼等技術而實現長生不老。基因研究冀延緩衰老事實上,有關長壽基因的科學研究實驗,已有數十年的歷史。隨着醫療、科學及人類生活水平的提升,如何通過基因促使機體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話題,逐漸被大眾關注。遺傳基因學專家陳為瀚博士(Dr. Billy)分析道,將來人類普遍長命百歲的祈願並非不可能實現。通過基因科技改變動物基因實驗,原則上,技術已日趨成熟,但進行人體實驗涉及道德問題,也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就目前情況,通過基因治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標不太現實,但相關技術對於提升癌症治療的效率以及治療基因變異導致的疾病,更具現實意義。除了自身的基因因素,外部因素對壽命的影響更為重要。香港人均壽命為全球之首,這一成績得益於香港的社會富庶,先進的醫療水平,飲食習慣多包含魚類(含有奧米加三),以及足夠的活動量。他說:「一定的活動量對於保持身體健康十分重要。香港交通便捷,有時人們出行寧願選擇公共交通。有人曾做過測試,開私家車出行,一天步行數量僅有兩千多步,而乘坐公共交通,需要步行前往港鐵或巴士站,路程雖不遠但也有七千步的數量。一天相差五千步的運動量,日積月累,體能就會相差很大。」長壽被內外因素影響當前基因測試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陳為瀚表示,基因測試可以檢測到遺傳性的基因狀況,檢測結果僅是一個提醒,例如,有人通過測試得知患上乳癌的機率偏高,但不代表一定會患上乳癌,依照檢測結果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可以降低患癌風險,同樣道理,即使有人帶有高度的肥胖基因,然而長期生活在食物缺乏的個別貧窮地區,出現肥胖的狀況也不會高。科技、醫學、環境、心理、食物、空氣、水質等等客觀因素,都是影響每個人是否長壽的重要因素。他又提出,相較於生命的長短,生活的品質更加值得關注。當長壽成為普遍現象,人到百歲仍能約上三五知己相聚歡談、遊山玩水,才是幸福的狀態。當長壽僅限於小群體或個人,尤其是當機能衰退無法行動自如,長壽帶來的更是一種苦惱。「長壽」是一個人類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人類的長壽現象。值得提醒的是,提倡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注意飲食,重視運動,保持開朗心態,堅持規律的生活習慣等等,已是老生常談,但真正做到且可以長期保持的人並不多。比特納的著作《解密藍色區域》(The Blue Zones Solution),研究了世界上五個藍色區域(Blue Zone,即世界上長壽老人比例最高的地區)的人類長壽原因,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創造有意思的生活狀態,都是藍色區域內長者得以安享晚年的重要因素。
從日常生活做起
辛克萊教授在書中表示,雖然老化治療方式或療法的人體試驗正在進行,但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經過更嚴謹且長期的臨床測試,他們仍需要更全面了解各種治療方式或療法的潛在結果。那麼,辛克萊平日會做什麼來抗衰老?以下是一些他的做法:盡可能減少糖、麵包和麵食的攝入量。四十歲時,放棄了甜食,雖然偶爾會偷嘗一點。嘗試每天少吃一餐,或至少將分量減少。每隔幾個月由抽血醫檢師幫他抽血,分析他體內數十種生物標記。當有哪些指標結果不盡理想時,他會透過飲食或運動來做調整。每天盡量多走樓梯,而且是走上樓;周末大多數時間會和兒子一起去健身房,做舉重、慢跑一下,然後在桑拿室裏放鬆,再到冰冷的泳池裏泡澡。吃許多蔬菜。如果有運動的話,他會吃肉。不吸煙,盡量避免使用微波塑膠,不過度接觸紫外線、X光和電腦斷層掃描。白天和晚上睡覺時,盡量保持微涼的狀態。努力將體重或BMI保持在健康年限的最佳範圍內。
人類的不老革命
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暨創始人、前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王駿為哈佛醫學院辛克萊教授新作寫中文版序,以下為序言全文:「對衰老的恐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浮士德博士以靈魂換青春不羈;秦始皇委派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玉女東渡大海,遍覓長生不老的仙丹,然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人類歷久不衰對長壽的憧憬,直到近十年來才真正可望夢想成真。哈佛醫學院辛克萊(David A. Sinclair)教授二十年來的一系列劃時代的科研成果,無疑是這革命化進程的主要催化劑之一。辛克萊教授當之無愧的是當今撰寫人類衰老史的不二人選。他在《可不可以不變老?》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生存迴路』的概念,並簡明扼要闡述了生物(包括人類)的進化何以無法兼顧生存和長生。從『生存迴路』出發,辛克萊進而提出衰老的嶄新理論。其主要內容和觀點包括:一、衰老不是因為DNA的變異,恰恰相反,衰老是人類表觀遺傳信息因修復DNA而失真的後果。二、衰老並非是不可擺脫的宿命,而是一種可以醫治的疾病。辛克萊預見人類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可以透過細胞重新編碼等技術而實現長生不老。上述理論另闢蹊徑,但卻振聾發聵、令人信服。這本書提出的理論,與目前有關衰老的各種現象,如端粒變短、NAD+缺乏等完全契合。我非常贊同這一新學說,並堅信隨着這個研究領域的拓展,將為辛克萊天才的預見增添更多證據。同時,辛克萊教授在本書中,也基於其理論,為讀者提供不少切實可行的『長壽訣竅』。我同意辛克萊的理念,即科學研究的目標不僅是長壽(lifespan),也是健康的長壽(healthspan)。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多數百歲老人依然思維敏捷,身手矯健。人類壽命的賡續,對知識、技能的積累和傳承意義之重大自不待言。數學家費馬若不是英年早逝,費馬大定理的揭曉肯定不必翹首以待三百六十五年。而如果假曹雪芹天年若干,《紅樓夢》無需高鶚續貂。科學和技術推動健康的長壽,而健康的長壽亦進一步提升人類智力的潛能和加速科技的發展。《可不可以不變老?》這本書的意義,不只在抗衰老研究的豐功偉績。本書向普羅大眾傳播衰老的理論與實踐,功德無量。各位中文讀者們可從中汲取抗衰老最前沿、最權威的知識。我預祝各位讀者健康長壽,也預祝《可不可以不變老?》中文版健康長壽。」
盡終其天年
人們可否逆轉衰老,健康長壽?隨着科學愈趨昌明,不少人對此抱有期盼。曾經訪問了基因學方面的專家以及註冊中醫永豪博士,探討長壽與健康的課題。藍博士指出,減緩衰老,首先需預防疾病。人的一生,撇除意外傷亡,會經歷生、長、壯、老各個階段,延緩衰老,可使人在晚年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保證人體機能運作如常,冀能讓人「盡終其天年」。人要長壽,他建議可參考《上古天真論》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藍醫師表示,簡單而言是要懂得養生之道,從飲食、睡眠、作息起居、鍛煉着手。即飲食有節,定時定量,飲食宜富營養,選熟、軟、易消化食品;早睡早起,勞逸適度,透過耍太極、八段錦鍛煉體格,調節心神,使精神內守,氣血調暢,不煙酒,不縱慾,不爭名奪利,遠離煩囂俗務,活得自在,心安理得,即能長壽。有研究指衰老是病症,可以醫治,藍醫師認為衰老是若干病理、生理和心理過程的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是人體生長發育最後階段的生物學心理學過程。從當代病理學而言,衰老是應激和勞損,損傷和感染,免疫反應衰退,營養失調,代謝障礙以及疏忽和濫用藥物積累的結果。因此,衰老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生物規律,儘管必然,卻可延緩。那麼,飲食方面該如何?他表示食物方面,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大豆(黃豆)與紅景天均具抗衰老作用。
大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水,寬中導滯,解毒消腫。
紅景天:味甘、苦,性平,能益氣活血,通脈平喘。
運動方面,藍醫師認為太極是一種適中有度的運動,尤其對老人家,但進行太極時最好有人適當指導,循序漸進,適可而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