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從歷史看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演變

如何從歷史看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演變?首先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按照現今的定義是:

集體主義,是主張個人從屬於社會,個人權利受到集體權利的限制,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團、民族、階級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是一種精神。 在極權主義的國家集團裏面,這種意識會被用於對精神領袖或政黨的絕對忠誠,集體中的非核心個體也因此而喪失了與集體相等的權利。 因此,不少觀點認為,集體主義具有獨裁政權的性質。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價值」。 個人主義反抗威權以及所有試圖束縛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 因此個人主義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在組織表現出的文化特徵有:

  (1)「我」的意識佔統治地位;

  (2) 強調個人能力與成就;

  (3) 尋求自主和個人權力的保障;

  (4) 在組織中尊重個性獨立發展等。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

👨

在社會中,人們出生於一個大家庭或氏族,大家庭或氏族保護他們,代價是他們的忠誠。

在社會中,每個人應照顧自己和直系家庭。

我們意識居主導地位。

的意識居主導地位。

個性以社會體系為基礎。

個性以個人為基礎。

存在對個人對組織和單位的情感依賴。

存在對個人對組織和單位的情感獨立。

加入組織出於道德。

加入組織出於一種計劃打算。

強調的是屬於某個組織,成為其成員是理想的。

強調的是個人的首創和成就,獲得領導者的地位是理想的。

私生活受到所在組織和氏族參介。

每人都有私生活和自己觀點的權力。

有組織或氏族提供專門知識、秩序、義務和安全。

在社會體系中追求自主、多樣性、快樂和個人金融上的安全。

友誼事先由穩定的社會關係所決定,但需要在這些關係內的威望。

需要的是一種特殊的友誼。

信仰由群體的決定來安排。

信仰由個人的決定來安排。

價值標準在群體內和群體外有區別(特定性)

價值標準應適用於所有人(普遍性)

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並非從一開始就處於食物鏈頂層的。在荒野間存在著大量在體能上遠勝過人類的食肉獸。我們的祖先,原先靠躲在樹上,以減少自己被其他野獸獵食的機會。後來由於天氣變化,森林變得稀疏,人必須轉而到地上生活,引致被獵殺的機會大增。人類當時之所以未有一下子被滅絕,並非純靠人類懂得運用粗糙的石頭與技術做出來的武器,而是靠人類有較佳的合作能力,可以用整體的力量去對付猛獸。

水牛群的整體力量明顯比數量少得多的獅群大,但獅子群還是可以逐一獵食水牛。原因是水牛的溝通能力弱,沒法聯合行動。此外,水牛群中亦缺乏領袖,在群牛無首的情況下,只好任獅子欺負。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從一開始就依賴集體主義,靠群體中有個別成員,願意為了整體的利益,去冒風險作犧牲。如果我們的祖先在遇到野獸襲擊的時候,只顧個體的安危,各自逃跑。人類可能至今仍沒法擺脫不斷被宰殺的命運。

沒有人能否認,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發展是以社會為單位的。在人類成長中形成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思維是自然不過的。在工業社會出現之前,無論是在狩獵社會,還是遊牧社會,或是農耕社會,人類都是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重的,社會上的意識形態,都是要求個人順從社會的既有模式與建制的掌權人物的。

但自從工業革命出現之後,人類的生產力大增,物資不再貧乏。個人對家族與社會的依賴日漸減少。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逐步簡化為金錢關係。人只要賺到足夠的錢,就可以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平台上過相對獨立的生活。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潮從此得以興起。

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大特色是把自利合理化。商人做生意,目的當然是要賺錢,出發點當然是為了自利;但只要市場容許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商人就會競相提供優質的商品與服務來爭取消費者光顧,而人類的生活亦可以因此而不斷得到改善。這種機制遂令爭取個人利益變成名正言順的事情,並演變出一整套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意識形態。


這套意識形態,以保障私有產權為基礎,並透過一人一票建立政府的認受性,以把社會的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結成一體。表面上,這套制度完美,但在資本主義下,貧富懸殊,資源浪費,環境破壞,金融異化,人慾橫流……社會似正在步向自毀。

於是又有人提出疑問,大企業是否應受到制約?商界是否亦應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政府是否應該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以及在環保問題上,世界是否應該行動一致?這是否象徵著社會主義又再回潮?看來將來的世界一定是混合形的。企圖把一種政治體制完全排斥出去,並不實際。

 


 

2 則留言:

  1. 根據上文下理,中國在香港 實行一國兩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制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