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 星期三

大灣區的科技創新

 

人才島(潮連島)效果圖

       

  國內鄉親來鴻,獲悉於本年7月中旬,家鄉蓬江區舉行江門人才島推介會系列活動中,詳細推介江門人才島產業規劃、招商方向、人才政策、產城融合等內容。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省發改委副主任曹達華,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甯,江門市領導林應武、劉毅、張元醒、許曉雄、鄭曉毅、伍培進及來自各界的領導嘉賓出席推介會。

        據悉,江門人才島定位為建設成為珠三角高品質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際人才雲科技(cloud technology)基地,已被納入2019年省重點項目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畫(action plan)。人才島項目位於江門市蓬江區潮連島,是西江的一個江心綠島,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悠久,總面積12.68平方公里,與濱江新區一橋相連,是珠江西岸、粵港澳大灣區接連廣佛、深港澳、珠中等核心城市的交通要地,總投資約380億元,開發時間8-10年。

  廣東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江門人才島、全國博士後創新(江門)示範中心建設。曹達華表示,江門人才島是江門市參與大灣區人才高地、全球創新高地建設的重要載體,希望江門市繼續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機遇,進一步集聚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進一步完善更加包容的人才發展環境,吸引更多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和企業到江門發展,推動人才島建設駛上快車道,更好助力打造大灣區人才高地、全球創新高地,為大灣區發展作出江門貢獻。

  據瞭解,江門人才島總體規劃設計由中國工程院崔愷院士領銜團隊操刀,並由市、蓬江區兩級黨委政府和中鐵建等央企攜手建設,共同確立了“智領潮頭、僑連天下,綠水青山、景城合一”的核心發展理念。截至20206月,江門人才島已完成累計投資額超60億元,已開工實施專案49個,在建專案34個,完工15個,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綜合展覽館、環島公園AF片區等一批示範項目先後建成,中鐵建科、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華為ICT學院等項目相繼落戶、發展,全島不斷積聚人氣、增強信心、提升活力。下半年江門人才島計畫開工專案共計18個,總投資超30億元,超原計劃投資額。

  推介會上,IBM粵港澳軟體服務外包基地、騰訊雲(江門人才島)產業生態基地、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圳灣、萬科物業等一大批央企、大型企業、研究機構和重大專案簽約落戶。隨後,華為資訊與網路技術學院、江門人才島綜合展覽館、江門人才島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和江門人才島科技產業園等科創和人才載體專案揭牌,江門人才島環島公園(三期)、江門人才島古祠堂一條街等9個項目集中動工。

  江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曉雄在推介會上表示,江門人才島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江門市先後出台《關於支持江門人才島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江門人才島財政支持和用地保障的配套政策》等支持人才島建設發展的專屬政策,為全面深化人才島開發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提供堅實保障。

  據悉,為引才聚才育才留才,打造江門市人才政策“特區”,蓬江區還出台《關於支援江門人才島重點企業、重大專案引育緊缺適用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創新實行一島一策、精准引才。

  事實上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繼家鄉開會翌日,廣州也舉行廣州科技創新大會,會上提出廣州要進一步強化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和省會城市的使命擔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善於化危為機,做好系統謀劃,堅持協同創新,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強市建設上水平。

  實際上,在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征程上,廣州一直勇於擔當、主動作為,探索形成“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科創“顯示度”不斷提升。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的有力支撐,帶來產業發展“加速度”,4年來,廣州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1919家增長到2019年的超過1.2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連續2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電腦掃瞄(Computed Tomography CT)有數百個切面,一個有經驗的醫生也需要15-30分鐘來閱片。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怎樣給一線醫務人員賦能,讓他們能盡早、盡快、盡可能准確地診斷新冠肺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天歆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以及康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科技攻關,基於50萬份臨床影像學的大數據,運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快速研發出“新冠肺炎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輔助診斷系統”。該系統可在20秒內給出一例CT圖像的初步診斷結果,准確度達90%以上。

  AI輔助診斷系統和防控醫用智能機器人、連花清瘟膠囊、磷酸氯喹共4項廣州科研成果,成為廣東省向聯合國重點推薦的項目,並在伊拉克、厄瓜多爾、韓國、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完成部署。

  廣州交出亮眼科技戰“疫”“答卷”的背后,是廣州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的勇於擔當、協同創新、精准發力。據悉,自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地區各級科技力量一盤棋聯動,由“國字號”專家鐘南山院士、徐濤院士領銜全力投入科研攻關。廣州承擔國家、省、市各級科研攻關項目165項,總投入超過1.3億元。廣東省5大項國家科研應急項目全部由廣州牽頭承擔。廣州4項成果——磷酸氯喹、血必淨注射液、連花清瘟膠囊、氫氧混合吸入氣被納入國家診療方案。

  科學發現,是創新鏈條的起點,是技術創新的源頭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必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2018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參與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創造“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2019年,廣州26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省的52%﹔牽頭完成9項,佔全省的9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2020年,廣州的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是在戰“疫”中發揮“頭雁”作用,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率先開展磷酸氯喹“老藥新用”研究,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構建國際上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科學發現成果的背后,是廣州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的“1+4+4+N”戰略創新平台體系。該體系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以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以4個省實驗室為原始創新主力軍、以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技術供給主平台。

  記者從會上獲悉,南沙科學城已被省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明珠科學園正式動工建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加快建設。

  527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成功。與珠峰測量登山隊一起登頂的,還有“廣州科技軍團”帶來的“硬核設備”:南方測繪集團聯合廣州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定制開發的“高原冰雪探測雷達系統”,南方測繪集團定制生產的覘標,廣州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北斗接收機VNet8設備。此次登頂珠峰測量,首次實現了國產測繪裝備的全面擔綱,為崛起的廣州技術發明力量寫下最佳注腳。

  2020年廣州科技創新大會提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自主可控,廣州要搶佔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圍繞這一目標,廣州近年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布局9個重大科技專項,引進建設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等11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建成3145個省級以上創新平台,高起點建設包括3P3實驗室在內的大灣區生物安全高等研究院。在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出台《廣州市科技成果登記實施辦法》,加快推進重點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2019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273億元,在2018年翻番的基礎上再增長77%,連續兩年居全省首位。

  2015年來,廣州緊緊扭住高新技術企業這一“牛鼻子”,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廣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連續快速增長,從20151919家到2019年的超過12000家,數量是四年前的6.3倍,創造了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廣州速度”。 同時,企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從2015年的8家增加到2019年的17家,實現翻番。同時,一批“高精尖特”項目在穗收獲成果,踐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總數達369家、255家。新增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量居全國第一,總數達35家。孵化育成載體提質、保量、增效。

  記者從2020年廣州科技創新大會上獲悉,廣州將繼續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推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充電樁以及大數據中心等數字新基建建設,持續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創新事業呼喚創新人才。大格局、大手筆謀劃創新,離不開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加入和貢獻。

  2019年,廣州啟動“廣聚英才計劃”19項創新舉措集聚“高精尖缺”人才。目前,廣州引進了徐濤院士、徐宗本院士等一批戰略科學家及其團隊。在穗工作的“兩院”院士102人,頒發人才綠卡6800多張。

  引進人才,還要留下人才,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人才認定不唯出身、獎勵資金不限用途、扶持政策一套全包……今年5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發布人才“美玉10條”2.0版政策,扶持力度再加碼,兌現方式更加便利,以人才政策紅利,推動企業大展拳腳搞創新。

  此外,廣州在全省率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在全國率先實現外國人工作許可及居留許可“一窗受理、並行辦理”,並率先將外國人工作許可辦結時間壓縮到7個工作日。

  近年來,廣州科技部門由“資源支持”,轉向“制度突破”,通過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的科創生態環境。20207月,《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經費“包干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發布,明確“包干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思路、舉措、細則和首批137家試點單位,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並賦予項目負責人對科研經費的支配權,徹底為科研經費使用“鬆綁”,激發創新活力。

  此外,廣州還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共選出22隻子基金,申請子基金總規模88.85億元。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推動銀行貸款超過170億元。方邦股份等5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億航智能、荔枝FM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諾誠健華在港交所上市。

 

2 則留言:

  1. The future of Greater bay area will be great, same as his name, maybe better than US. If success, China may lead US after 2024.

    回覆刪除
  2. 承你貴言 ,中國好, 香港好 。
    如果大灣區發展得好 ,香港亦都會得到回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