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作為今年世界上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大經濟體,中國怎樣為2020作結備受矚目。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外界提交了一份最新出爐的中國式年終總結。

  在這個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裡,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中國「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在這份充滿信心的「年終總結」裡,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為什麼能」的一份答本。通過這一年的實踐歷程,「人民至上」不僅是中國刻入骨血的信念,更是危難時刻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是應對變局至關重要的思想方法。這是中國在最短的時間果斷「封城」,叫停春節返鄉社交等一系列措施背後,強大決策勇氣的起點,也是舉國動員,萬眾一心創造武漢抗疫阻擊戰奇跡,激發「中國力量」的精神共鳴。

  在這一年裡,中國走出了堅定的腳步,通過對正確方向的堅持和專注,創造了經濟正增長、實現擺脫絕對貧困,成功探月取土等多個人類奇跡。展現了「做好自己的事」,處亂不驚的強大定力和應變能力。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概括的,「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只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夠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

  站在2020年的成功經驗上,中國清醒看到的是2021年仍然嚴峻的挑戰。這份年終總結裡,談及未來的部分貫穿了憂患意識——「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為此,面向2021年,中國「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要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嚴密防範各種風險挑戰。」「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也可視為對世界傳遞出2021的中國確定性。

  誠然,中國創造了自己的2020,同時,也被2020所塑造。

  這一年,中國經歷了悲喜交加的強烈情感衝擊,於危難中看到了中國的脊樑,於應對挑戰中體認了中國力量,激發了內部巨大的向上共鳴和信心,也沉澱了更趨成熟的國家意志和國民心態。

  這一年,中國也同時感受到來自外部的廣泛善意與某些敵視,始終堅持「相信世界」的正念,中國尤為清楚地體認到,在疫情中,獨善其身只是一個起點,只有世界疫情受控,才能看到真正的希望。

  回望2020年,人類經歷著全球7000多萬人染疫,死亡人數超164萬的至暗時刻。在病毒肆虐同時,強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單邊主義、毀約退群……這些負能量的詞語,也令人遺憾地成為回顧這一年的關鍵字。在這樣的2020年,中國案例對世界走出困境顯然具有獨特意義。

  怎樣總結過去,就意味著如何選擇未來。

  面對馬上到來的新一年,中國和世界都需要對成功或失敗經驗的總結,並從中汲取人類面對未來的共識。

  唯願中國這份寶貴的年終總結,能夠凝聚起世界面向未來的更多智慧與努力。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12逃犯的幕後黑手

 

  「十二逃犯」案 有了審判結果,除了兩人判23年監禁外,其餘八人判監七個月,另兩名未成年人遣送回港。

12逃犯家屬妄圖將棄保潛逃的罪犯,變成「受壓迫的民主英雄」。其實他們都是被香港法庭通緝的通緝犯,香港何時變成逃犯比警察惡?逃犯家屬甚至邀請外國干預,但中央已多次認為這是中國內部事件,不受任何外國干預,否則中國的法律尊嚴和司法主權從何談起?

事實上這次判決罪罰是相稱的,體現了內地的司法公正。值得關注的是,判決形容鄧棨然、喬映瑜二人為「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聽從『上家』指示」,而沒有用上「主犯」一詞。這說明,「十二逃犯」案「主謀」仍然在逃。香港警方應當利用十二人的供詞進行深入調查,儘早將「主犯」捉拿歸案,以免再有年輕人上當受騙而鋌而走險。

  本案判決有三個關注重點。一是判決是否罪罰相稱,二是當事人是否認罪,三是到底誰是「主犯」?從這三方面去瞭解,不僅對本案情況有一個正確的掌握,也會對香港過去一段時間的亂象有一個大體的瞭解。

  第一,判決是合理也是公正的。據新華社透露,2018年以來,深圳共有78名被告人以組織他人偷越邊境罪追究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判決的刑期在二年至八年之間;401名被告人以偷越邊境罪追究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十二逃犯」大多只判七個月,相較而言,不能說非常輕,但絕對不能說重。

  更重要的是,從今年823日「十二逃犯」被內地海警拘捕至今約四個月時間,內地司法的公正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據報導以及當事人過去一段時間的回饋而言,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審查起訴、審判等訴訟階段,司法機關均依法保障了涉案人員的各項合法權利。

  正如內地法律專家所指出的,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在對10名被告人進行量刑時,綜合考量了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及具有的量刑情節,分別減輕或者從輕處罰,既符合法律規定,也彰顯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第二,當事人沒有表達異議。實際上,早前香港的攬炒派還在不斷製造輿論,聲稱十二人受到「虐待」,認罪是「迫不得已」云云,意圖攻擊內地的司法制度。但事實上,昨日判決根本沒有任何人對控罪及判罰表達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報導,記者在旁聽庭審時看到,被告人喬映瑜在最後陳述時幾度哽咽,並說:「現我已經認知到內地法治的公平公正及嚴謹,我亦獲得應有的權利。然而,因為過往自己的偏見和衝動,做出很多對社會對家庭有危害的行為,也因為如此,所以觸犯了一連串的法律,現在感到後悔萬分,希望法庭可以對我寬大從輕處理,讓我儘早回歸社會,做出貢獻,也讓我有足夠時間給家庭做出彌補。」

  與此同時,多名被告人還在最後陳述時表示,以往輕信他人傳言,對內地執法、司法機構存在嚴重誤解,現已親身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除對本次犯罪反省以外,還深刻反省了以往的過錯,對家庭、社會的不負責任,後悔萬分。

  喬映瑜的哽咽,以及其他人的後悔言詞,足以說明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以及所獲輕判有十分清楚的認識。而整個過程中,並沒有遭到「虐待」,更沒有人表示要上訴,攬炒派意圖利用「十二逃犯」以繼續煽動民意的目的,又落空了。

  第三,「主犯」到底在哪?據判決書所指出,兩名獲判23年的被告鄧棨然、喬映瑜在事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例如,在準備偷渡前期就已與「上家」商議偷渡計劃,並被「上家」安排組織策劃此次偷渡。20208月間,鄧棨然購買了偷渡使用的快艇,著手做偷渡準備。他還在「上家」安排下專門學習了基本的快艇駕駛技能,並負責駕駛偷渡快艇。同時,喬映瑜負責與其他涉案人員溝通、聯絡。

  這段案性陳述,印證了一個事實,「十二逃犯」根本不是「自行組織偷渡」,而是根據安排、依據指示而行。事實上,如果不是有人安排、指示,這些年輕人、未成年人怎麼可能有「門路」、怎麼可能知道具體的偷渡方式?

  庭審中對此明確指出:「根據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和量刑建議,以及各被告人和委讬律師的辯護意見,鄧棨然、喬映瑜是受他人組織實施犯罪,在共同犯罪中係從犯,可依法減輕處罰,鄭子豪等8人可依法從輕處罰。」

  「受他人組織實施犯罪」、「共同犯罪中係從犯」,已經充分說明本案的性質。真正的主謀、主犯仍然在逃。那到底誰才是幕後黑手?其實,從過去四個月來攬炒派的一些反常行徑,公眾並不難猜到。哪些打著「避風」、「抗爭」旗號的組織,做了什麼事,他們心裏最清楚。

  更重要的是,有理由相信,「十二逃犯」早已在內地看守所中作出了詳細交代,而相關的資訊,香港警方也完全可以通過日後對十二人的審訊中獲得。市民也相信,不論主犯是否在逃、是否身在外國,但該來的總會來,他們一定要為此付出代價,絕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上當受騙。

愛因斯坦(續)

 

再過兩天便是二零二一年了。回看二零二零大疫之年,人類與新冠肺炎病毒作 生死之鬥,過得可謂驚心動魄。如今中國較好地控制了疫情,但在西方,新冠這隻 怪獸還在易貌改容地興風作浪。它一日不滅,哪國都不可獨善其身。人類命運從未像今天般緊密相連,生死與共。

其實,無論二零二零年是何等困苦,我們都應該從中汲取經驗,才不枉這365日的「砥礪琢磨」呢!相信很多人也會跟我一樣,每年這個時候,都會翻閱全年博文,找尋回憶和完結允諾之事,其中《愛因斯坦》尚待研習,就當給自己應有的功課,從速完成它吧!

愛因斯坦

經過最有成就的的十年(24-33歲)後,就是庚午大運:

庚午大運最值得留意是交友和事業宮。

廉貞貪狼化權守大運交友宮,主交遊廣闊。見文昌,主因交際應酬而得財;亦主與下屬交好,能得其助力。

太陰獨守事業宮,會太陽運祿,除主富,亦主貴,太陰與輔弼同會,可從政,但必須有相當學歷配合,然後始主得所擢升而任而任高位。合宮武殺而武曲化祿運權, 與晚輩有人際關係而對權祿有助。

期間愛因斯坦對廣義相對論整整思考了八年,廣義相對論實質上是萬有引力的問題,愛因斯坦在大學時代同學格羅斯曼的幫助下掌握了數學形式,並用於表達他的物理思想。1913年,他們合作發表了論文《廣義相對論和引力理論綱要》,該年福德與事業宮都好,武曲化祿變成運權,會運科年祿,武曲爲財星,運權之後,增加其顯赫的聲勢。由於武曲主行動,亦即爲求財的具體表現,所以化權之後尤主行動果敢決斷。天府獨坐運科,以離開出生地發展爲佳,易見突發性的良好運程。若株守於出生地,則其信譽所達之範圍受到限制,發展較小,而且可能由於小圈子的聲譽,被逼參加自己不願意的交際應酬,因此造成內心困擾。其後1933年,為了逃避納粹德國,他移民到美國,居住在普林斯頓,應了他的遷移運。証明大運流年見此星系,主增加風光。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Stimulated emission)理論,開創了雷射(laser)學術領域。由於在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方面的研究成果,愛因斯坦獲授予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相對論被認為仍舊存在爭議。1917年,命宮空宮借對宮廉貪,會鈴星主暴發暴敗,必須於發後見好即收,然後始能持盈保泰。遷移宮廉貪,主宜離開出生地發展。在外多交際應酬,人緣廣闊但不深厚,見武曲化祿主因此而得財。

1919年,這預言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觀測1919529日日食的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的很多新聞媒體都以頭版報導這驚人的觀測結果,愛因斯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物理學者,同年117日,英國泰晤士報的頭條新聞標題宣告,「科學革命,宇宙新理論已將牛頓繪景推翻」。該年命宮事業宮皆吉,會疊祿疊權,時也命也。

直到現在,人們對愛因斯坦的評價仍舊狂熱,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追念這位天才,人們普遍認為愛因斯坦為人們的自然觀帶來了一絲光明,所以對愛因斯坦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他的事業方面,但是愛因斯坦的內心似乎從來也沒有人走進過。
很多年之後,人們對愛因斯坦的評價已經非常公正。他們認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也儘自己的畢生所能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因為愛因斯坦林逝世之前把自己全部的研究心血都燒了,一些至親好友說愛因斯坦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戰爭,為了避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他的研究數據拿去製造武器。

其實在愛因斯坦活着的時候,歐洲的科學家對愛因斯坦的評價也非常正面,他們都認為愛因斯坦已經做了前人所不能做的工作,雖然愛因斯坦晚年有些小小的失誤,但是總的來說他對全人類的貢獻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他創造了三大定律,也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改變了之後的科技。

...也有人對愛因斯坦的評價集中在他的性格方面,很多專家認為他是一個低調內斂的人,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在他的遺囑中,他囑咐世人不要把他當成神來崇拜,也不要把他生前的舊居辟成博物館來供後人瞻仰,看起來這位科學巨匠並不希望他死後受到太多人打擾,也不希望他的逝世對人們造成影響。

簡單介紹愛因斯坦的話,是必須要說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理論還為原子彈製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德國製造原子彈的時候,愛因斯坦向美國政府建議製造原子彈,雖然愛因斯坦沒有參加美國的原子彈製作,但是他卻為原子彈製作提供了許多理論。...

如果要簡單介紹愛因斯坦,我會提到愛因斯坦的人文情懷。愛因斯坦在德國的時候,德國想要參加一戰,他參加了反戰同盟,呼籲德國政府放棄戰爭。愛因斯坦因為反對戰爭遭到了德國政府的迫害。在美國的時候,愛因斯坦希望蘇聯和美國不要搞軍備競賽,他希望世界人民能夠和平相處。在晚年的時候,愛因斯坦經常參加一些國際活動,與其推崇和平主義有關。如此一來,要深究他的為人,應為他本質是一位太府及文曲化忌坐命之人罷了。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通識科

 

九龍塘宣道小學「黃師」,涉「播獨」企圖荼毒學子而被釘牌一事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近日社會對「黃師」的教德問題議論紛紛。教育局副局長蔡小姐早前發表網誌,強調局方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和操守,為確保學生得到優質的教育,局方有責任按既定機制監督政策和課程的實施。

對於任何以不當教材,向學生宣揚個人政治立場,或傳遞任何帶有仇恨、偏頗的觀點,甚至歧視等違反社會道德標準的內容,是「騎劫」校本專業機制,絕對不能接受。蔡小姐表明會嚴肅跟進教師涉嫌有不當行為或專業失德的投訴,一旦發現明顯違反社會一般道德標準的言行、損害學生正常學習、危及學生健康成長或安全等情況,會根教育條例採取譴責、勸喻、警告、甚至取消註冊等行動。

  由於有通識科老師,藉著不適當教材,向學生宣揚個人政治立場,並傳遞帶有仇恨、偏頗的觀點,甚至歧視及違反社會道德標準的內容,通識科必須因應社會需求作出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我們必須要清晰理解的,就是為什麼通識科要花大力氣進行改革?這就是通識科被「黃師」騎劫了,塞進了大量「反中辱華」的議題。但其深層次問題來了,為何像通識科那麼重要的學科會「易手於人」呢?除因為特區政府把關不嚴外,更重要的就是愛國愛港陣營根本就沒有做好周詳的理論工作來為「一國兩制」護航,亦沒有為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業中做好相應的理論準備工作。

  老實說,埋怨是容易的,但卻於事無補。眾所周知,通識科是要求高中生研習現代社會議題為主的,其被「黃師」騎劫,本來就是意料中事,「黃師」是怎樣來的,是由本地的大專院校培訓出來的,香港的大專院校近十多年來是什麼光景相信不用在這裏多費唇舌了,特別是人文及社會科學類別的學系,你還可以指望些什麼呢?

  另一邊廂,自回歸以來,愛國愛港陣營都把精神放在保繁榮、穩政局的方面上,這是很對的,但無可否認卻忽略了對本港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探討,建制觀點的香港文化研究就更稀缺了,沒有「上游」的嚴謹科學研究,「下游」普遍中等教育就「缺水」了,「黃師」在這方面是不缺理論及教學資源的。還有,在大灣區內各知名大學有沒有相應主攻「帝國主義」、「殖民史」、「香港史」等課題的呢?若有的話,其學術成果又如何成為香港社會及適用中學教學資源的「公共文化」產品呢?還有,在大灣區的教育合作信息中,多是理工、高科技、人工智能、創新工業或商業合作方向的項目,人文及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合作是稍嫌卑薄的。

  長遠而言,大灣區可否籌建一兩間類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或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以精研地區人文及社會科學為主的高等學府呢?一句話,若要有豐足的中學人文及社科教育資源及理論資源,「上游」科研就不能「缺水」。通識科的困頓與挫折,很好地提醒了我們,在論述及詮釋香港事務時,我們要有自己站得住腳的理論與立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通識科何嘗不是一樣?既然通識科可以作為黑暴政治動員的一種手段,同樣也可以成為「一國兩制」護航的理論工具,亦可以藉通識科來讓學生了解國家巨變的意義。通識科之所以需要重大改革,實與「易手於人」有關,特別是「易手」於一班理論水平也不過爾爾的「黃師」手上,則更具諷刺性了。亡羊補牢,急起直追,若果我們對香港文社科的教育還聽之任之,則即使通識科動完大手術後,那種所謂「我城」主體的本土意識形態,同樣會在中國史、世界史、經濟、文化研究、國際關係等各類人文和社會科學中繼續傳染下去的,久久存在,直至把香港蹂躪為一個完全「無用」的地方。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AI ROBOT (智能機械人)

 


        自16世紀,人們從人體構造中得到啟發,逐漸發明了可以巧妙地自動運作的機械裝置。在工業革命的年代,人們更開始利用機械裝置,取代人力完成不斷重覆的動作,奠定了機械人發展的基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模仿人類動作的機械人在數百年間應運而生,它們除了在工業上大派用場之外,還成為科幻電影裏的主角。近年機械人的發展更趨人性化,面部會有表情,懂得以雙腳步行、跳躍、甚至翻筋斗,又會用眼睛環顧四周,分析周圍的環境。而最新的發展更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它們可以像我們一樣能夠思考、學習和作出反應。

  「能夠感測及操控環境,並可自主執行任務的智能機械載體,可稱之為機械人。」專家為機械人如是定義。16世紀以來,人類活動的轉變,令機械隨時代變換面貌,如今機械人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近日,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機械人全球巡展抵至香港科學館,透過逾百組展品,講述在500年之間,簡單的機械裝置如何發展成機械人的故事。展廳入口牆上的機械嬰兒便令觀眾印象深刻,每個細節都頗為逼真,同時,身後連接着的複雜機制又明確無誤地表示它是機械。

  人與機械的迷思

  機械人「祖先」在16世紀誕生。那時的不少自動機械裝置已有高度精密的結構:具活動關節的人體模型,製造者將身體以鐵質部件、鉚釘和螺絲表現,可見機械逐漸成為人們表達想法的工具;比手指還細的機械蜘蛛,設計精緻。

  18世紀末興起的工業革命,令人類的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由手工藝轉為機械化生產,工人要配合工廠機器不斷工作。機械人展覽中以「服從」為此段歷史命名,不難看出該時期人類與機械之間的特殊關係。

  是藝術也是科學

  機械人學的下一個里程始於「robot」(機械人)一詞的誕生。它於1920年出現在捷克科幻舞台劇《R.U.R.》(羅素姆的萬能機械人),用來代表由有機合成物製造的人造人。隨着該劇成名「robot」對科幻文學開始產生深遠影響,機械人的形象在20世紀大眾文化中流行,興起眾多機械人主題電影和玩具機械人。

  巨大且身體比例與人類相似的鐵皮人,是那時的經典代表,比如1957年製造的類人型機械人Cygan。在能夠以傳感器、物料及電腦計算技術來平衡身體之前,機械人通常擁有巨大的雙腳或底座,來保持平衡。

  與機械人對視

  20世紀以來,實驗室裏的機械人的發展一日千里。1940年代末,第一部能自主地對刺激做出不同反應的龜狀機械人誕生,令機械人正式跨入仿生和自主的領域。

  羅博的開源軟件仿生人Rosa身形高大,透過配置的攝像頭,可做與人類相似的動作。除了模擬人體結構,有些機械人如Inkha會嘗試模仿人類的表情動作,進行非語言溝通。目光注視是人類溝通時表現專注的方式,Inkha可在與人類互動時注視對方,它曾任倫敦國王學院的機械接待員。

  成為人類的朋友

  隨着21世紀首批「社交機械人」衝出實驗室,它們也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可即時模仿人類表情的Zeno,常用於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兒童,進行學習活動和治療;新一代社交機械人Pepper是一種個人化和情感化的機械人,它被設計成人類的朋友,強調與人有直覺的互動。香港科學館特備展覽廳入口處的Pepper,則經機械人專家改造,識聽、識講廣東話。

  人形大小的機械演員Robo Thespian,誕生於2016年的英國,除了演出電影與電視劇外,它還主持過婚禮,做過棟篤笑。它是個「天生」的演員,甚至似乎有情感。配備有攝像頭、深度感知和面部識別功能,它能夠對觀眾做出反應,並調整它的台詞。

  AI藝術家

  藝術家的創意可被機械複製嗎?現今不少人探索人工智能的藝術創作潛力,出現了AI指揮家、AI樂曲、AI畫等。香港首位「人工智能藝術家」AI Gemini,便能創作中國傳統水墨畫,畫作曾在香港、倫敦等地展出,有的還被藏家收入囊中。Gemini是一隻人工智能機械臂,由香港多媒體藝術家黃宏達歷經3年研創而成。

  觀察Gemini蘸墨、點彩,其作畫的動作實不比人來得自然流暢,畫出的作品卻令人難辨「真假」。人學畫多先臨摹,而黃宏達認為,「我希望它模仿的不是人的作品、而是人的經驗:畫家時常遊山玩水,再將所見畫出來。」他繼而稱:「對機械人來說,經驗就是data(數據)。山水形成其實都遵循物理法則,我將地形、降水、溫度等化為數據,Gemini再根據當下環境創作,比如用水,它會在雨天用多啲、晴天用少啲。」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難忘的2020

 

  二零二零年剩下不到三數天!這是傷感的一年,也是難忘的一年;有太多的憂惶不安,但將會刻骨銘心,希望不會在未來歲月遇上。一般而言,誰也不會否認,這是多麼奇特的一年。

  預計除夕香港的最低氣溫僅10度,這已經被嶺南人民認為「好凍啊」。可是北京民眾說那兒零下八度還颳著風,上海民眾說阿拉格地零度還落著雨,東北人民說俺這嘎達零下三十度還下著雪滴水成冰……不過有些唯寒冬才有的體會也格外有趣:比如,冰天雪地舉著一串紅紅的冰糖葫蘆,想想就上鏡;寒雨天與朋友圍守熱氣騰騰的火鍋,慢慢啜飲燙好的話梅黃酒,想想就暖和;下班趕地鐵的路上捧一包剛出鍋的糖炒栗子,想想就香甜;踏雪尋梅,圍爐夜讀,想想就詩意……酷一點的,隆冬站在哈爾濱中央大街吃馬迭爾冰棒,瞬間火與冰的撞擊直衝靈魂。冰棒還是那個冰棒,舌頭已不是自己的舌頭。

  這個時節,坐在香港的房間,敲鍵盤的同時抱著電熱袋。落日隨季節悄悄轉了方向,憑窗看不到了,抬眼只有維港雲霞,不如夏天好看。但我還是認為,迄今為止經歷的所有冬天,香港是最好過的。

  香港人有聖誕節是普天同慶之說。我覺得,人們過聖誕,是紀念紀念耶穌誕生,也是一年之終最長的假期;直到元旦,是迎接一年之始。有始有終,四季圓滿。

  二零二零這一年,四季已滿,並不順遂。以驚惶始,以憂慮終。貫穿四季的,是看不到盡頭的「隔離」「限聚」「禁足」「確診病例數」,是從不習慣到不離不棄的「口罩」「消毒液」,是遙遙無期的親人相望不相見,是寸步難行又必須堅持的等候,是打破工作生活慣例的改變,是自律與自由的考驗與抉擇。我總覺得,自律是一個人是否靠譜的標誌之一。值得高興的,是自己的自律得到驗證,還不錯!值得珍惜的,是親朋戚友的情誼。

  這也是猜不出開頭,猜得出結尾的一年。因為開頭的玄機在大自然手裏,結尾的故事在人類手裏。一場疫情顯示了人類的渺小和偉大,也暴露了人性之自私醜陋。面對疫情,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群展現了高度的自律與群體意識,中國也彰顯了舉國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人們捨身忘我的品格光芒;面對疫情,人類以超常規速度製造出了疫苗,科學終於追上了病毒。可是,在另一些國家地區,多少人在政府封城時跑上街抗議「要自由」;多少人在專家苦口婆心勸告「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仍然我行我素,素面朝天,流連酒吧海灘;多少人自認「沒病沒痛」抗拒檢測,多少人認為這只是一種流感,不必太在意,仍然到處旅行……猜不出開頭,是因為自然界的無常;猜得出結尾,是因為太瞭解人類自己。

  一年來,香港香港香港,探溫探鼻探喉,限足限聚限行,口罩眼罩鼻罩,消毒殺菌清渠,洗手洗面洗眼……身心生活,酸甜苦辣,深嘗百味:

  一是牽掛。起初,牽掛武漢,天天留意數字。兩個月後,武漢好了,海外難了,開始牽掛海外親人;直到現在,中國內地好了,香港難了,全世界難了,牽掛與被牽掛持續中……

  二是感動。一段時間幾乎患上「口罩焦慮症」,四處淘不到。危急之下,朋友雪中送炭:香港的SMC兄弟、CU學友、子女四處搜羅口罩給我們兩大長老……海外疫情蔓延時,他們向日本網購,帶來幾百隻,讓我寄給海外親人;因海外航班停運,郵路受阻,兒子幫我想辦法寄抗疫物品……困守港島期間,子女舉辦節日聚會,生日會……燭光與天上星辰同閃,晚霞與四周歌聲齊醉。

  還有一些場景:個人方面,上半年與老伴戴著口罩,齊齊接受化療、電療及腫瘤手術;下半年與老伴分別得出CT掃瞄良性結果,財散人健康。社會方面,香港終於有了國安法──六月三十日子夜,一字一句看全文,一心一意安心。去年社會運動的憂慮,一掃而空。

  冬至過後,陽光陪伴我們的時間將越來越長,寒夜與我們共眠的時間越來越短。二零二零即將過去,卻永遠不可能遺忘。

 


呼蘭河傳

 

疫情底下足不出門,最好是看書。《呼蘭河傳》是一部適合在疫情下冬日閱讀的作品,因為自始至終它的文字都投射出冷眼旁觀的氣息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或許是一種巧合,這部小說的首次發表,也恰恰是在冬日:八十年前,《呼蘭河傳》在香港報刊完成了全部手稿的連載,正式與報刊讀者見面。茅盾先生用「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評價這部小說的人物刻畫,我認為,這也是《呼蘭河傳》適合在冬日閱讀的另一個註腳:於冰冷中憧憬美好,於寒意中孕育希望。《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時創作的長篇小說。當時,蕭紅雖然還不到30歲,可是身體十分虛弱,戰爭的摧殘和感情的衝擊令她長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種疾病。與此同時,她的文學水平、創作觀念和技巧已經達到了頂峰。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裡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不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以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呼蘭河小城裡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寫,使我領略到了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

呼蘭河傳寫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一座十分不起眼的小城呼蘭,通過世代生活在那裏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小說一開頭就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北方冬天的嚴寒:「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並以此暗示當時的社會環境帶來的種種不安。香港冬天不下雪,看不到上述景象,但居於加拿大的人,或許產生共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我的心和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而她卻早被賣給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就算再拚命的幹活,還是會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到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教誨」。《呼蘭河傳》裡既沒有批判,也沒有譴責,反而流露出一絲幽默和頑皮。

《呼蘭河傳》還是一部東北民間文化的說明書。蕭紅為人們毫不知曉的故鄉作傳,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傳,這體現了蕭紅獨特的寫作視角。《呼蘭河傳》用孩童講述的方式,看似鬆散跳躍,但並沒有脫離整體的結構。也正是因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說顯得純淨樸素。

有人說,它是一部小說,可是它卻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有人說,它是一本自傳,但又不完全像。而我覺得,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它,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蕭紅寫的《呼蘭河傳》。

蕭紅出生在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這個小城是寂寞的,也是單調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這些都是每年必不可少所舉行的。瞧,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病了,引來大家的轟動;看,磨館馮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可不久老婆又去世了……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蕭紅當年的寂寞。但這所有的寂寞都未能阻止蕭紅的調皮之舉:用鏟子把谷穗割掉,留下一大片狗尾巴草,讓祖父哭笑不得;玫瑰花開時,將玫瑰插在祖父的帽子上,讓家人大笑。

這本書裡,令我最感傷的就是文章的尾聲」了:「以上我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著我幼年的記憶,卻忘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從那一個個文字中,讓我感受到蕭紅回憶這段時光時,她的心情是怎樣的寂寞!

讀她的書,我也漸漸沉浸在呼蘭河城的故事中。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之中,有美味的食物吃,有許多的夥伴玩耍,可有時還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夠精彩。如果蕭紅能生活在現在這種環境中,一定會感到十分滿足;而對於我們,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所以,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童年,好好地保存這一段美好的記憶,不要讓它隨著時光匆匆流逝!

在結尾處,「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給他東西吃,他會伸手來拿。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的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作者沒有一味地對生活失望,她將失望隱藏在一份純真的希望之中,引人思考:如何結束災難,如何建設未來,以及從思想的層面,至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一九四二年病逝於香港。在她三十年的短暫人生中,香港是她完成文學創作的重要城市。據作家徐遲回憶:蕭紅來港後,時常參加進步作家聚會,她「穿着黑絲絨的旗袍與會,朗誦了魯迅的雜文,瘦卻卻的,發音不高,但朗誦得疾徐頓挫有致」。《呼蘭河傳》發表後,蕭紅曾說:「在香港寫作的日子,是最愉快最充實的歲月」。《呼蘭河傳》的成功,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蕭紅以其真誠的自我表達和突破傳統創作模式的創新精神,自由地吟唱出對生命的感悟,體現出她對世事不同尋常的洞察,在散文化的優美意境中寫出了其寂寞人生的酸甜苦辣。

說回來,藉著時光機,我們也可以一起享受精彩的童年,讓它成為我們永遠的美好回憶!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雲---新時代的開啟

 

  現在,不論是電腦還是手機,更新反覆運算的速度都太快了,今年買的旗艦產品,明年或許就變成了落伍裝備。而且高配置的電腦和手機的價格日漸上漲,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使用高配置的電腦才能運行某些軟體,那公司為你配備工作電腦的成本就非常高了;如果想玩大型手機遊戲,但是自己的手機卻不能滿足這些遊戲運行的需要。正是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雲電腦”、“雲手機”服務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

什麼是雲電腦和雲手機?

  “雲電腦”、“雲手機”都是將雲計算技術運用於網路終端服務,通過向使用者提供遠端雲服務來實現。雲服務如雲存儲,最典型的服務商就是DropboxiCloudGoogle Drive等,我們把手機和電腦上的資料儲存在雲端,這樣就可以釋放出一部分電腦和手機的存儲空間,而且我們也可以隨時隨地的訪問這些在雲端的資料。

  雲電腦是把我們需要的電腦硬體軟體等整合到了統一的雲端,通過遠端操控的形式,向你提供雲計算服務。與傳統電腦相比,雲電腦不需要CPU、記憶體、硬碟等核心硬體,我們只需要一個簡潔的終端設備,通過它連接互聯網接上滑鼠、鍵盤、電腦螢幕,就可以遠端操控雲端的電腦了。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遙控器,而我們操控在雲端的電腦,其硬體軟體配置都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時時進行調整。

  雲手機也大同小異,雲手機只需要一個觸控式螢幕,核心的晶片、記憶體、記憶體和手機作業系統都在雲端,使用者能夠最直觀地體會到其與傳統手機的區別就是,我們不再需要在手機上下載安裝App了。我們使用的每一個應用都是在雲端的,比如我們使用雲手機的便簽功能記錄了一些內容,其實是你通過雲手機終端,遠端向雲端的伺服器發出操作請求,在雲端伺服器上打開了一個便簽App,記錄了你輸入的資料,這樣它們就被儲存在了雲端,在任何地方通過這個雲帳號,就可以使用這台雲手機和相應的資料。

雲電腦雲手機迎來又一春

  20204月百度召開線上發佈會,正式發佈了基於百度自主研發ARM伺服器的百度“雲手機”。“雲手機是依讬公有雲和ARM虛擬化技術,最終為使用者/客戶在雲端提供的一個個安卓實例(作業系統)。使用者/客戶可以通過視頻流的方式,遠端即時控制雲手機,最終實現安卓原生App及手遊的雲端運行。”這是百度對自己的雲手機服務的定義。

  因為看到多年前針對一般消費者的雲手機市場的低靡,最近幾年,雲手機服務的發展大多把重心放在“雲遊戲”和“應用軟體測試”等方向。百度雲手機也是如此,通過百度的雲手機,玩遊戲無需下載安裝,遊戲即點即玩,大幅降低遊戲對手機硬體設定的依賴,低配手機用戶也能暢玩。不僅如此,利用雲手機無需下載安裝App的特性,一需要付費購買的遊戲,還可以為用戶提供免費的雲端遊戲試玩的服務。

  今年9月初,華為在面臨晶片斷供的危機關頭,正式開始了華為雲鯤鵬雲手機的公測。因為受到美國政府的制裁和打壓,華為面臨處理器和存儲晶片這兩大核心部件的斷貨,很快將無芯可用。華為在此時推出鯤鵬雲手機,可謂是繞過晶片困局的一招。提供雲手機服務時,雲端伺服器所使用的並不是手機處理器和晶片。結合華為在網路通訊和資料傳輸上的優勢,鯤鵬雲手機未來很有可能會取代實體手機。目前鯤鵬雲手機還在公測階段,其主要服務物件是企業。

  917日,在2020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慧總裁張建鋒展示了阿里第一台雲電腦終端“無影”。張建鋒在發佈現場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無影終端機)上,通過指紋開機登錄後即可接入雲電腦服務。只需連接一塊螢幕,就可以進入專屬雲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檔,進行設計建模、動畫渲染等操作。這是“無影”雲電腦所希望帶來的未來工作方式。

  無影可以隨時在雲端擴充算力,不僅具備傳統電腦的所有能力,還能夠做傳統電腦不能做、做不好的工作,例如動畫渲染、製圖設計、軟體研發等對計算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場景。無影支援無限擴容,單應用資源可彈性擴展至104CPU1.5T記憶體,輕鬆應對高性能計算需求。

阿里雲智能「無影」雲電腦的優勢:

性能:計算、存儲均在雲端,單機支持無線擴容,單應用資源可彈性擴展。

價格:性能配置按需付費,同等性能下價格是傳統PC的一半。

使用壽命:雲端無限升級,無需更換硬件。

安全:數據存儲在雲端,不怕丟失不怕病毒;升級系統,修補漏洞都在雲端集中進行。

系統:可跨平台、跨終端、Windows/Linux應用無縫切換。

運維:雲端一鍵部署、秒級響應。

雲端服務重新受重視

  其實雲電腦和雲手機從10多年前就已經有公司陸續推出相應的服務。2011年阿里巴巴推出了“阿里雲手機”,該手機搭載了阿里自主研發的“YunOS”。其特點是,用戶無需在手機端下載App,只要能夠連接網路,就可以直接運行雲端上的各種“雲應用”。同年,百度和戴爾也宣佈聯合開發雲手機。但為什麼過去10年時間裏,我們並沒有看到雲電腦和雲手機的大量應用,沒有看到它們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呢?

  本人當時在體驗過阿里雲手機後有如下感受:首先,因為當時網路頻寬的限制,在4G網路下雲手機操作起來相比一般智慧手機卡頓很多。其次,雖然雲手機的出現是為了讓使用者可以使用低配置的硬體體驗雲端高配置的算力,但當時我們通過配置低端的雲手機硬體,其網路通訊性能也相對較差。於是,因為當時軟硬體和網路頻寬等的技術限制,雲電腦和雲手機都只淪為一種概念。

  雲電腦、雲手機今年受到市場和企業的重視,彷彿重新被推上了風口,有多重原因。首先,伴隨全球5G網路的全面發展,雲計算,特別是雲電腦和雲手機是5G時代的代表性應用場景,因此各大互聯網企業都要提前佈局。其次,看到中興、華為等企業收到的關於晶片的制裁和打壓,大家紛紛意識到,在晶片領域,我們還是受制於人的,為了避免相同的局面,雲服務是一個值得投入精力的戰略方向。另外,手機行業發展也陷入瓶頸,需要有顛覆性的創新發生,推動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這次它們能成功嗎?

  雖然不管是硬體、軟體還是網路技術水準相較於10年前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能夠更好的支持雲電腦和雲手機行業的發展,但我們也能看到阻礙這個行業發展的一些難點:

  一、應用場景有待開發。不管是雲電腦還是雲手機,目前的應用場景都比較單一,它們的受眾偏向於企業使用者和少部分一般使用者。暫時還沒有找到一些能夠說服一般用戶的“關鍵應用場景”。

  二、市場認可度。就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雲電腦雲手機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並不高,這樣不利於它的傳播,消費者也很少會為之買單。

  三、5G網路還沒成熟。雲電腦、雲手機對於網路的依賴非常強,如果沒有網路或者網路不穩定,那使用者幾乎無法完成任何操作。5G的理論傳輸速率可以到達10Gbps,延遲只有1毫秒,完全可以滿足雲手機的需要。我們夢想著5G時代的到來可以完美解決這些問題,但目前,5G網路的覆蓋率和穩定性都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水準。

  四、需要找到合適的客戶終端。雖然雲電腦和雲手機對於手機硬體設定和性能的要求大幅降低,但諷刺的是,目前,如果需要支援穩定高速的5G傳輸,即使是雲手機我們也需要強大的5G通訊晶片用於處理複雜的信號和傳輸資料。在消費者使用的用戶端上,我們還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既廉價又能完美滿足接入雲手機和雲電腦的終端。

  雲電腦、雲手機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我相信雲電腦和雲手機必將成為未來人類的主流計算平臺,它們不僅可以降低我們購買硬體的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們將顛覆現有的電腦和手機硬體產業,它帶來的變化將無法想像。但,新時代的開啟都有一個過程,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個行業的發展吧。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成立「訴訟及緊急援助基金」需要嗎?

 

愛之深責之切,作為以「專業」命名教師組織的會員,不得不說出心底話。教協內竟不是討論如何服務於教育這個專業,竟不是討論如何去教育學生,使其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是發動老師把涉世未深的學生「培養」成為被少數別有用心者所利用的「炮灰」。這樣的教師何「專業」之有?豈止不專業,其逾越職責的做法,如果不回歸正軌,她是不應該存在的。

早前,教協成立所謂的「訴訟及緊急援助基金」,其聲稱「協助會員因公眾活動、發表言論、勞資糾紛、從事教育或教學工作衍生爭議被拘捕、投訴或檢控,遭到停職、解僱或除牌而急需經濟援助,且該停職、解僱或除牌是涉及對會員構成重大的不公平;以及支援會員遇上與職業有關的重大不公平事件而進行的訴訟程序。」換言之,就是教協對在黑暴涉嫌犯法被捕的教師,設立專門基金來支援其繼續政治活動。

《職工會條例》第34條列明:「任何已登記職工會的經費不得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直接或間接用於任何政治目的;或支付或轉移予任何人或任何團體,以促進任何政治目的。」

即是教協在籌款後,把收集到的資金用於幫助涉及「修例風波」相關案件的疑犯,這明顯就是在利用其資金去支持政治活動,政府理應根據《職工會條例》,取消教協的職工會登記。

同時在《社團條例》中,第八條清晰寫明:「社團事務主任合理地相信禁止任何社團或分支機構的運作或繼續運作,是維護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保護他人的權利和自由所需要者;或該社團或該分支機構是政治性團體,並與外國政治性組織或台灣政治性組織有聯繫,這樣的話該社團是理應被禁止運作的。」

如今,教協作為一個社團,她所做的事已經遠超於一個社團所做的職責,對於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他們的目的正是在幫助那些罪犯,使他們更放心大膽地參與接下來的政治活動,教協此番舉動,很顯然是應該被政府列入需要被禁止的社團之中的。

此外,若真的有教師申請援助,是否需要查家宅般由頭查到落腳,然後若因某種原因而說不符合資格,繼而不獲批核呢?涉事教師失掉職位,又失去前途,更被愚弄,何苦來哉!更何況教協每年也要徵收會費,滾存資金不在少數,現在又將眾籌目標定在千萬元之巨,真有這個必要嗎?

多年以來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議員由教協成員出任。所以公眾或誤當教協的意見等同於整個教育界的意見。然而,多年來教協為了所謂的「民主」,不惜大搞教育政治化,試圖利用師生來影響政治,他們更放棄了教師作育英才的天職。「黃師」將學生「培養」成暴徒,參與街頭暴力行為,最後成為罪犯。歷年來的種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編撰教材、推薦書目上,根本就沒有把「政治」排除於學校和學生之外,這樣的一個組織,根本就是以教育專業為名大搞政治,企圖反中亂港,已是超越原先的職責,教協是理應被禁止繼續運作的。

還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教協會員身為教育工作者,他們竟把自己的觀念、思想強加於學生身上,也恰恰說明了這些「黃師」根本無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他們何德何能為師?

這種違反《社團條例》和《職工會條例》的組織,更是應該馬上停止他們的繼續運作,以保香港的未來!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召開網上會議,評審57個國家或地區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審議獲通過。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並無限制,透過練習太極拳,民眾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亦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太極拳是我國文化瑰寶,難怪可以列入人類非物質代表作名錄。除此之外,它具備強身健體,延壽養生之效。身為一位主修物理的教師,多少也知道太極拳與物理力學的關係。

「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在防身自衛,或練習技擊時一種順勢借力形象藝術性的一種比喻,也是真正髓現太極拳的防身自衛一種高級手段。雖然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並不神秘,豐富的內含確非常深函,它是練習太極拳中運用接力、合力、慣性、重心、槓桿、腰胯、反應等祟合性的一種功夫,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的哲學性以及對太極圖的肢體性的詮釋。歷代太極拳大師們對「四兩撥千斤」有過不同的解譯,我認為還是不夠祥細,為了使練習太極拳更明白的瞭解「四兩撥千斤」,或在實際生活能運用「四兩撥千斤」,我作以下詳細的分解:

一.紮實拳架基礎    

紮實的拳術套路基礎功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導學員在推手或散打運用「四兩撥千斤」不同的技擊招式,他們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功,很難理解和運用,也很難教學。有些人還常常有這樣的誤解,認為一套拳學完就等於會太極拳,就等於有功夫了,其不知會練太極拳架式不等於就懂太極拳,就有功夫。功夫是時間加汗水,將「四兩撥千斤」在實戰中運用的淋漓盡致。要想弄懂太極拳,要想有功夫。第一步是要學會太極拳的套路,弄懂搞明每一式意義和目的,然後在運動中使呼吸與動作密切的結合,這很重要,如果呼吸下正確,就很難上練功夫,為什麼呼吸不正確就很難練上功夫?因呼吸不正確,會運氣不暢,反復練習數遍,就會橫氣填胸,多練就會胸痛,不但影響了身體健康,也不利於功夫增長。關於怎樣的正確呼吸,我己在「太極拳的腹式呼吸」和「怎樣氣沉丹田」,以前都有論述,現在不作詳述.第二步是糾正每個動作,反復練習,使每個動作定型不走祥。第三步是拆解每個動作,把每個動作的明、暗、變化的用法搞懂弄明,與同學之間運用招式中的明、 暗、變化的用法,在推手和散打中反復實戰訓練,經過這幾個步奏的長期練習,基礎才能紮實牢固,這個時候理論和實踐都昇華了,對「四兩撥千斤」就容易理解和運用了。

二.「四兩撥千斤」中的力學槓桿原理

要想運用好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勁,首先必須懂得腰胯在太極拳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就涉及到了槓桿的力學原理,槓桿的三要素,力點、支點、重點。支點離重點愈近,離力點愈遠,起重時愈省力。反之,支點離重點愈遠,離力點愈近,超重時愈費力,太極

拳又有三節之分,三節為捎節、中節、根節,兩手為捎節,腰胯為中節,兩腳為根節,捎節為力點,中節為支點,根節為重點。那麼兩手為力點,腰胯為支點,兩腳為重點。陳式大極拳師父陳鑫曾說「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太極拳基本勁力發源於兩腳.傳至於腰,再由腰傳至於臂的末端,太極拳以脊為軸,以腰為輪,腰脊一旋轉,尤如車輪旋轉之靈活。車輪旋轉時由於圓體的輪,使其向心力興離心力相等,一經發勁二力相牽引而旋轉,不但靈活,而且形成槓桿作用,太極拳以此理論,要求練拳要立身中正,以腰為樞紐。上下左右進退靈活,悉成輪圓之勢,一切動作皆以腰動而手足隨之。各家各派的太極拳都注重胯,沒有胯的運動就不是太極拳,上面講了槓桿的原理,支點離重點愈近,離力點愈遠,則起重越省力,大極拳勁力的基本原理,是力發源於腳,傳至於腰,由腰傳至於臂的末端。練習太極拳造詣深的人,會把支點從腰降到胯,增加力點的長度,使手于對方接廂點和胯的引化點永遠形成一線。若我方身體無論何處,遭到對方忽然襲擊,我即應用胯的旋轉之理,時刻變換力點,化解其力,使對方勁力落空.我運用槓杆加離心力的原理,使對方跌落於我勁力的圈外,這就是「四兩撥千斤」中的力學槓桿原理。

 


教協應有的角色

 

  國安法公布實施後,香港正氣上揚,濁氣下降,反對派恣意橫行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這樣的局面,無疑是市民所樂見的,畢竟有穩定才有繁榮,社會的撕裂與動盪對個人毫無益處。但這樣的局面,無疑又是反對派所厭惡的,習慣了失序和沒有邊界的自由,突然要為秩序和基本的政治倫理與法律常識讓路,自然處處覺得彆扭。

  不肯反躬自省,不敢正視現實,不能釐清大是大非、看清大勢大局,鬧劇和悲劇就會經常在這些冥頑不化的反對派身上上演。作為退休老師,想起我們教師公會教協,它要算也是其中一員。

  教協的「故事」有很多,總體面目像個怨婦,常年與麻煩和牢騷為伍,屬於讓人討厭的那種。過去,他們壟斷教育領域話語權,往香港大中小學的校園和課本裏塞進了不少私貨,以致去年把很多孩子「送」到了暴亂現場和警署裏。現在,他們還是選擇棄明投暗,跟隨反對派一起沉淪,還總想着「搞搞震」並表現得特別注重「聲譽」,但凡聽到批評就跳出來齜牙咧嘴反駁,好像他們值得擁有一個「貞節牌坊」似的。

  最近的鬧劇,自然是教協狀告央視了。央視專題片還原「修例風波」真相,剖析香港問題根源,得出了教協荼毒香港教育的結論。片子被本地電視台轉播,教協的人看了心裏不爽,給通訊事務管理局多項投訴,要為自己正名。心水清的人都知道,幾千名年輕人從學生變暴徒,教育此病不輕,教協此罪不冤,央視的板子打到對香港教育有傳染力的教協身上不為過。

  教協如此敏感,是因為央視觸到了他們的「痛點」,屬於醜事被翻出來後驚慌失措的反應。國安法公布實施後,他們本就心虛膽怯,央視專題片一出,又一記重拳打到臉上,心裏就更害怕了。說什麼「內容失實」、「從未宣揚『港獨』」等,不過是想摘乾淨自己犯過的罪孽,把問題都怪到特區政府和社會上去。教協要捍衛自己作為「專業人士團體」的屬性,似乎都不記得他們一貫以來都以政治面目示人的德行了。

  一些很簡單的邏輯:這麼多學生參與違法暴亂,是不是教育有責任?教育出了問題,教育界有影響力的教協是不是有責任?在通識教育課本裏和課堂上,宣揚「違法達義」主張的是不是多是教協的會員?選擇投訴央視而不是選擇檢討自己,繼續強詞奪理而不是決意洗心革面,教協真是太矯情了。

  客觀而言,教協不算最激進的反對派,大概屬於蔫壞的那種。但蔫壞也是壞,也是病得不輕,到了該開刀吃藥的程度。如今香港正撥亂反正,教協要想「活下去」,就得主動審視自己的過去,矯正既往的路線,重新走回人間正道上來。

  早前,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說:「制定香港國安法絕不是將香港反對派陣營或者『泛民』陣營作為一個『假想敵』,是要聚焦打擊少數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而不是整個反對派陣營。」這話需要包括教協在內的反對派深思細品。

  或者說,教協的現實和未來發展也繫於自身的撥亂反正,如果還是以或明示或暗示、或陰謀或陽謀的小伎倆和小聰明,縱容慫慂違法亂港行為,阻礙香港教育整頓,將只能是死路一條,坐等被清理的結局。

  在教協投訴央視一事上,通訊事務管理局作出了明智的裁決,但給出的說法卻算不上高明。以外購節目不以香港本地觀眾為主的理由,有點避重就輕的意味,客觀上還可能給人以印象,教協的投訴只是不適用而非不合理。

  這方面,頗能體現香港公職人員的覺悟與水平,謹慎有餘而擔當不足。如果換種說法,明言節目沒有事實問題、投訴缺乏堅實依據,市民或許會認為通訊事務管理局也是理直氣壯,也在與時俱進了。這樣的說法,更會讓教協少一些幻想和無謂的折騰,能幫助他們早點醒悟過來,意識到香港的時代已然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