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茶道的追求

近期參與葭友茶組網上聚會,獲益良多。究竟喝茶的時候,會想什麼呢?有人只是為了解渴,喝一杯茶,消減喉頭因乾澀發苦的煩惱。一杯清茶入喉,霎時口唇滋潤,舌尖生津,滿腔響起莫扎特的旋律,像在荒漠中跋涉,翻過沙丘,涉過流沙,終於發現一口甘泉,讓生命迸發無限的歡愉。然而,口乾舌燥到了極致,甚至像玄奘橫越莫賀延磧戈壁沙漠,「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乾焦,幾將殞絕」,一口清水不也是上天賜予的甘露,會產生同樣的兜率天極樂的效果嗎?又何必要喝茶?所以,說到底,解渴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喝水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性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喝茶解渴不是。那麼,喝茶能夠成為人類的生活習俗,其屬性與意義,一定超過只是解渴求生,有着文明賦予的價值。

茶飲成為心靈悟道的寶筏
第一個把茶飲的文明意義說清楚的人,是陸羽,他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這一段話,指出了茶飲的多重屬性與功能,解決「熱渴」,只是其中之一。其他涉及身體不適或病痛的問題,如「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也可以通過飲茶而消減,明確了茶的藥用保健功能,是人類利用植物學知識化解疾病、讓身體感到舒適的良方,也就是文明累積出來的醫藥智慧。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來看,這段話最關鍵的點睛金句,則是「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把飲茶提升到精神領域,賦予道德修養的意義。喝茶就不只是為了解渴或保健,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腦清目明,更適合有道之士,符合精神境界的追求,以汰除浮華的簡約方式,讓道德修養精進。於是,茶飲就出現了文化意義,有了精神超越的性格,可以作為宗教情懷昇華的基礎,甚至成為心靈悟道的寶筏。
飲茶的意義,從物質的解渴昇華到精神的修行,是從「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之後也就有了茶道。《易經.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主要是分別精神構築的世界與客觀實體的世界,也就是人類認知體會的存在本質,有其兩面。其實,茶道就是茶飲的兩面追求,有物質性的茶水,也有精神性的感悟。茶飲的歷史,就循着兩道平行的軌迹發展,有時交叉重疊,相互呼應,有時則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標。大體說來,強調茶的物質性,追求的是口感,是色香味帶來的感官舒適與愉悅;強調精神性,追求的是靈悟,聚焦茶飲的簡單純淨,在特定儀式的引導下,引發超越性的聯想,以至於超升到宗教情懷的感悟。茶飲的追求,有似探索美的本質,有客觀存在的一面,如大自然的山川勝景與鳥語花香,不因個人意志為轉移,也有人類主觀體會的一面,通過身體的感知,在心靈中形成印象,感受外鑠引發的美醜好惡。
在茶飲世界裏,物質性與精神性不能偏廢,但在歷史實踐中,會出現不同傾向的追求與發展。有人要喝頂級好茶,要喝明前龍井,喝凍頂烏龍,喝武夷山牛肉(牛欄山肉桂),喝藍標宋聘普洱,是一種口感的追求,想要喝到人間極品,讓味覺與嗅覺的通感登上珠穆朗瑪峰頂,睥睨茶飲天地。也有人要精心安排茶飲的環境,設計清幽的茶室,展示精美或古樸的茶器,準備優雅的茶席,清心慮氣,施行莊嚴肅穆的飲茶儀式,以進入精神超升的境界,讓心靈遨遊八荒,頓悟四大皆空,達到人間修行的圓滿。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茶飲追求,也可以自己調整,在茶飲天地中尋找自我追求的方向。畢竟,這是喝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