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創新科技

   商業社會一向「生意先行」,往往先有盈利模式,再做技術創新。近來卻有越來越多科創人逆勢而上,積極探索5G、半導體等顛覆性技術,期以科技上的突破反過來影響產業。一家天線設計公司,借助香港世界級的科研能力打造5G透明天線,一舉斬獲國際發明大獎。憑藉香港健全的法律保護制度,他們挑戰未知的應用領域,打響5G專利戰。技術創新,能否主導未來產業搶佔先機?

  天線一定要金屬做?非也,透明平面玻璃都可以做到。一張「透明貼紙」以特別設計圖案排列了十分纖薄的金屬材料,只需貼在建築物的玻璃外,就可以發揮像5G天線般的作用。

  打造這款「透明貼紙」的天傳科技(ANTwave Technology)由吳公保和梁振佳在2016年創辦,專門研究天線設計。CTO吳公保自幼對電子儀器相當着迷,在城大修讀射頻及無線通訊,取得了學士連同其後兩個碩士及博士學位,更是在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約9年之久。而CEO梁振佳在香港應科院(ASTRI)做了4年,在城大做了9年微波技術研究。

  對於所有通訊設備來說,天線設計都是其中一項最複雜的關鍵技術。公司成立之初只能承接較簡單的項目,例如替藍牙耳機生產商改良天線設計。很快二人敏銳發現,耳機市場即將達到爆發期,價格也會相應下降,其天線需求與收益也會縮減。想要擴張業務,必須作出創新。

  不久,一個全新的想法在吳公保的腦海中閃現,那就是打破傳統的金屬材料改用玻璃來設計天線。利用玻璃表面作為接收介體,提供穩定流暢的數據傳輸效果,尤其適用於最新的5G通訊標準。「那時5G剛剛興起,尤其毫米波頻道在坊間不是個個都可以做。5G毫米波透明天線的方向值得一試。」

  曾經在毫米波實驗室夜以繼日的那些時光,成為吳公保此時最大的底氣。憑藉這項透明天線技術,公司在2018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一舉斬獲金獎。

  儘管在業界做出口碑,梁振佳也坦言公司現下仍是初創定位,經營上也以面向大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為主。為何如此?梁振佳也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我們都是工程出身,市場、客戶上的運營都不是我們擅長的領域。依託大公司,把我們的技術結合到他們的市場需求上更穩陣一些。」

  研發中,未知的市場應用則是另一大挑戰。「因為5G天線屬於比較前瞻性的技術,在應用層面很多時候要靠客人給我們提供資訊,有時甚至完全靠『憑空想像』。」梁振佳笑稱。

  那麼現在可以賺多少?「賺錢?你不如問下要『燒』幾多錢。」梁振佳說,初創在早期都要經歷一個「燒錢」的過程,而科企大多「燒」在研究與開發(R&D)上。

  「5G通訊領域整天都在打專利戰。我們公司成立5年,真正獲批在手的專利有3個,也算不少了。」吳公保說,自己一路都在申請專利,這個過程大概需要花3-5年時間。「因為我們始終都是一間小公司,在技術轉移上必須特別謹慎,行錯一步就沒得翻身。」

  「資本市場對科創大多有點『葉公好龍(註)』。真正講技術,好多人聽都聽不明。」梁振佳苦笑,現在公司也依舊要靠融資為生。雖然政府對高校科研提供了不少資金,但企業在應用研發上卻鮮有渠道可以獲得後續資金。「可能學校有資源,政府有資助,教授有糧出,但我們就手停口停。」

  有想過放棄嗎?「朝朝都想放棄!」二人異口同聲說。「只能說工程出身,能有什麼選擇?不做這行,掉頭返去做麥記?」吳公保毫不掩飾地自嘲,香港博士畢業後「沒有出路」,因為大學教職有限,外面也少有大型科企可以專職搞研究,很多同學就算有心科研也已轉行他職。「我好彩能做自己鍾意的一份工。不過也捱了好多年,到這幾年先有一點回報。」

  「我們這間公司的投資者都是很有眼光和膽量的。」現年40出頭的梁振佳,如今頭髮已開始斑白,他無不感慨道:「也是因為他們對科技有熱忱,真心希望在香港賺的錢可以花在香港年輕一代。我們都覺得在5G天線未來會有一個較大的機會,也真心希望我們本土科研有一天可以發展成較大的規模。」

河套深港合作區 優勢互補招才引智

  香港在科研能力及國際化方面具有優勢,而大灣區其他城市則擁有先進製造業和突出的轉化科研成果能力。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創科發展方面有深而廣的合作空間。「十四五」規劃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創科署表示,正與深圳共同建設由深圳科創園區和港深創科園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合作區),實現「一國兩制」下的「一區兩園」,以發揮港深兩地優勢互補。兩地政府將推出合作區的聯合政策,探索提供科研資源、資金及人流等方面的便利流動及支援措施,並共同向外推廣港深兩地在創科方面的優勢,攜手為合作區招才引智。

  在科研資金方面,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及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已批出超過3.7億人民幣給本地的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行約140個研發項目、參與建立19個粵港澳實驗室及建立一個實驗室的香港分部。

  科研物資方面,至今已有四所香港的大學在內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獲國家科技部列為試點單位,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港到該四所大學,以進行科研合作。

善用香港世界之窗 助「AI醫生」出海

位於柴灣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早晨10點不到就迎來一批企業為2021國際醫療科技論壇架設展位。自去年疫情來襲,像這樣一次集中展示的機會就變得屈指可數。其中,由視見科技研發的AI輔助診斷系統DR-Sight,可識別定位包括新冠肺炎在內多達19種心胸部位病徵,吸引了不少行家駐足研究。

坐鎮展位的是視見科技香港市場總監李卓文,已在高端醫療領域從業十年之久。早前在一家500強的美國醫療巨頭工作時,偶然撞見一項AI模擬問診的研究,令李卓文見識到一種比資深醫師更快更準的診斷效率。轉眼間,他就在香港找到這樣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當時還是初創,團隊也多是中文大學電腦工程方面的博士和教授,醫療背景反而不多。我本身有醫療方面的執照,也有做業務及管理上的經驗,可以幫助他們和醫療界別的人做銜接與溝通。」2018年,李卓文加入了視見。

在優勢行業建立創新標準

         視見在深圳、香港、成都及貴陽都設有公司,定位一致:開拓當地市場。但李卓文表示,香港市場對整個公司的戰略意義遠不止於此。「因為香港的標準其實是對世界的一個窗口,香港用家的要求對海外市場也是一個啟示。所以要放眼世界衝出國外,首先就要達到香港標準。」

醫療服務是香港的傳統優勢行業,而深圳則為AI在產業上的測試革新投放大量資源。「疫情前我經常兩地跑,給內地開發的同事提供不少建議。」李卓文認為,借助香港傳統優勢行業率先建立創新標準,對爭取整個行業發展主動權有更長遠意義。

遊走於香港醫療界,李卓文將自己接觸過的醫生分兩類:一類專注於新技術研發,另一類則是新技術用家。有趣的是,他發現反而是那批醫生用家更有心做科研革新,他們一路使用最先進的醫療技術,一路撰寫反饋文章,對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有很高要求。「其實科創不光是一班科研人的事,還需要用家貢獻他們的需求與期待。特別是像醫療這樣相對傳統封閉的行業,只有用家也具備科創意識,大環境才會得到真正的推動。」

註:葉公:春秋時陳國的一個人;好:愛好。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但并非真正地愛好它;甚至畏懼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