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無問西東》的的反思

「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我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我很喜歡這句出自電影《無問西東》裏的對白。電影講述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面對矛盾複雜的時代變化在掙扎中前行,最終找尋到自我價值。我認為求學首先是「為己」,志在修養和提升自己,從而肯定自我,再之也可以報效家國。

《無問西東》的劇情既複雜又簡單。主要劇情線分作三條或四條,先是分別帶出不同時代的「問題」,以及各人有否「真心」待之:陳果果(張震 飾)所面對的,乃今日中國的貧富差距社會,以及推銷奶粉時有否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王敏佳(章子怡 飾)與同為孤兒、青梅竹馬的陳鵬(黃曉明 飾)和李想(鐵政 飾),則在文革時期思考畢業後如何報效黨國,以及在愛情上是否敢愛;活於二戰抗日時的沈光耀(王力宏 飾),作為高材生的他就要在家族支持的學業,以及在應否投効空軍之間作出抉擇;再數的話,第四條線乃講述吳嶺瀾(陳楚生 飾)應否隨波逐流,放棄自己的文科強項反為投向潮流所指的理科懷抱,至於時間點更推到清華大學剛剛創校前後……

上述電影的第一階段,我假稱之為「問題篇」,旨在帶出各個角色應否以「真心」作出回答。至此,電影的推進略嫌「公式化」,總之在不同時間點不斷帶出「問題」。然而,再往下走,電影卻來個變調,毫無疑問接下來的是「解答篇」,但在故事鋪排上卻明顯「去公式化」,這包括第四條線跟第三條線結合了,而所謂「問題」亦非原來鋪陳般簡單……

來到「解答篇」,各人似乎傾向用「真心」直面問題;惟非常不幸,大家不約而同的結果都是焦頭爛額。第三條線沈光耀所面對的「敵人」,其實不是自己家族而是日軍,而他確然如家族所擔心般戰死沙場……王敏佳對自己恩師見義勇為,暗地出手助他批判惡妻,惟結果她卻倒過來被惡妻將了一軍,因為,她要面對的敵人,不是甚麼前途之類,而是高度敏感及精神失常的紅衛兵,至於她的朋友李想,也在一心報效黨國的前提下沒來支援,陳鵬亦由於在報效黨國的路途上沒法幫上一把……陳果果呢?他按照自己上司的命令行事,卻原來兩邊不討好,在善心協助貧窮家庭的時候,還恐怕會惹禍上身、不勝其煩……

至此,電影無疑有點「黑心」,在此前高舉「真心」之後,卻居然安排「好心無好報」!來個出乎意料的反高潮!始終,難道這不是「現實」嗎?誰說好人一定有好報了?不過,電影最後「一反再反」,縱沒為大家安排「大團圓」結局,但也至少給了一個個「浪漫」的下台階。換言之,所謂「解答篇」原來分為兩部分,先是黑心的,而後是好心的。電影推進至此,「去公式化」的筆觸明顯更強,時間穿越愈來愈交疊。

沈光耀的抗戰捐軀,不單贏得了沈母(米雪 )的眼淚與默許,原來這家族還「三代五將」,間接透露了沈家「不許從軍」的家訓源頭,另外,過程中他向貧民空投物資,更大大解慰了他的「真心」及「良心」,他間接更成為了貧民中的陳鵬的「養父」——其實,沈光耀亦是吳嶺瀾憑「真心」棄理從文後的學生。王敏佳遭紅衛兵及暴民毒打之後奇跡生還,並跟陳鵬一起私奔鄉下,無疑是另一個「真心有好報」的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陳鵬亦成功報效黨國參與研發「兩彈一氫」;即使王敏佳最後還是逃不了清算,陳鵬也似染上核輻射後遺症,兩人到底不是百分百的悲劇——期間,陳鵬向李想拋下的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亦為李想後來憑「真心」助陳果果父母脫險埋下種子。陳果果最終決定幫助貧窮一家,繼而成為四胞胎的養父,則堪稱是各條故事線裡,憑「真心」贏來最好結果的一個。

可見,上面幾條故事線是一脈相承的,總的來說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沒有吳嶺瀾的「真心」就無沈光耀,沒有沈光耀的「真心」就無陳鵬,沒有陳鵬及王敏佳的「真心」就無李想,沒有李想的「真心」亦無陳果果——陳果果的成就,正是繼承前人所致。幾代清華大學的學生,正是如此代代相傳了。

所謂「無問西東」,乃取自清華大學的校歌歌詞,原句是:「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立德立言」之謂不難理解,借導演李芳芳之口,此句解作「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至於「無問西東」,「西東」不是指「東西」,而是當時正值民初西學東漸、以至激辯應否全盤西化的思想衝擊期,故此「無問西東」有點像「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綜合來說,「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全句亦即按「真心」來體現德行和言辭。李芳芳還指,《無問西東》要闡述的主題是「我們不能決定世界怎麼對我們,唯一能決定的是自己的態度——我們怎麼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我們只能做自己的主」。簡言之,就是以自己的唯心本質,來戰勝外在的唯物束縛!

由日軍,到紅衛兵,以至今日的敵人是貧窮,要完全實現「真心」始終任重道遠;不敢說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但就肯定不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後人都可享受前人成果。《無問西東》的言志部分,其實顯淺不過,但就成功透過宏大的時代、動人的劇本、加之演技精湛的演員,還有大量在片尾自我剖釋的「彩蛋」,以回顧穿插在不同鏡頭裡的歷史大人物,兼且運用上古今中外許多真正殿堂級「金句」,來簡單扼要地道盡許多哲理(正確形容是詩句或讖言,說金句可能還有點貶低了)……凡此種種,都是構成這齣氣度不凡的作品的不可或缺元素,每一組成部分都很好推高了電影的水準與層次。

最後,有曰:電影的時空穿梭過於混亂,多少影響了觀影感覺。我只能夠說,難道「公式化」條理分明的解說反而更佳?或更有藝術感嗎?電影始終不是說明文!而事實上,各劇情線的鋪墊和各演員的演繹,亦肯定夠力有餘!惟無論如何,還望以上不厭其煩的劇透分析,能夠讓大家更好釐清相關「混亂」,繼而更進一步地欣賞到《無問西東》。

返回原先話題:「求學」,求學是為了個人的修養,為了成為知書禮、有品德的人。美國前總統林肯曾說過,品格如樹木,名聲如樹蔭。我們經常只考慮到樹蔭,卻忽略了樹木才是根本。子路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他在向孔子求學前是一個欠缺禮貌、不分尊卑,徹頭徹尾的野蠻人。但他在孔子悉心的教導下,最終得以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可見在求學的過程中,人們會被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教曉何謂對錯。從而在成長的路上不斷摸索和觀察,然後才能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分辨是非。人求學才能擁有修養,確立自己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創造自我價值。

其次,求學是為了提升自我能力。不管學士、碩士、博士等階段所學習到的大多是已知的知識,只有經過一再親身驗證,才能吸收成為自身的智慧。所謂的驗證即實踐和考核自我是否能學而致用,而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又高壓的。例如數學試卷,學生要面對繁複難記的公式;又如中文閱讀理解,學生要面對一般人不會問,連作者自己都未必知道的問題。但是,數學真正考核並非學生的記性,亦不要求他們要牢記那些畢業後根本用不着的公式。真正考核的是一個人面對難題時的應對和解難能力,更是考驗考生的抗壓能力。而從中文閱讀中,我們能探索文字背後的意義,學習到批判性和多角度思考。可見求學所學習的不單單是要背誦、難記的知識,更多的是實際運用能力,以及一些畢生受用的處事態度,為日後為人處事奠下基礎。

但是,也有許多悖論。大多數人讀書僅僅是為了給自己將來找一條出路,為了日後能發財致富,根本不是為了擁有多麼高尚的修養。「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孔子當時已經感嘆,一般人向他求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學問本身,而是為了尋找職業,為了功名利祿。古時書人為了做官發財,現代人追求學歷以備未來所需。結果人們從古至今求學是否都出於一己私慾,大勢所趨,不得不世俗呢?

上述觀點的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要求學生讀好書的先決條件或許唯有以利相誘了。不過,高學歷只能為一個人帶來各種較好之機會,並不能確保他名成利就。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行事風範和待人處事,而求學正是能塑造一個人的價值,因為所求的便是修養和態度,也許求學確實是為了私慾,但那不是對金錢、地位的渴望,而是想要擁有自我肯定和別人尊重而產生的慾望。

作為一個平凡而渺小的讀書人,我們可以沒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覺悟,也可以沒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犧牲精神,但我們也不能容許自己學着追名奪利,或是漫無目的地為學而學。我們是為了自身的價值和真實而學。學習和實踐未必是我們名留千古的途徑,但卻能是我們快樂的來源。人從求學的過程中得到品德、能力、態度等,從而成長,確立自我的價值,從而自我認為,甚或得到別人的尊重,人生才得以美滿和幸福。一切皆由求學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