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尋古探幽

  一日,與家住九龍的表兄嫂餐敘,聽他們說起九龍城附近有些與南宋末年南逃皇帝相關的古蹟,說者徐徐道來,雖然早已知悉,但從來未曾一遊,終於在他密如織網的日程中,塞入了帶我九龍城尋古半日遊。

  九龍城雖不是香港最早開發之地區,但卻也曾在中國歷史大舞台上佔有位置。「鹽業」是香港古代三大產業之一,與採珠、種香,鼎足而立。中國歷史上之食鹽,絕大部分時間由政府專賣,九龍城一帶是宋朝官富鹽場,朝廷派鹽官專司管理,當時九龍城在香港版圖內儼然一個赫赫有名之地。加之南宋末年,最後兩位皇帝,為了逃避蒙元軍隊追殺而居住九龍城,這亦是唯一一次香港有在位的中國帝王到來,更使九龍城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撫今追昔,斗轉星移,期待着探秘宋室南渡之吉光片羽。

  颱風過後,上空蔚藍如洗,幾朵白雲躲在天邊任由秋陽發威,把空氣烤得發燙。這天我和老伴趕赴九龍,坐上表兄專車,開始「尋古探幽」。知我想看宋皇遺跡,但表兄不急,說是先送一個「節目」,把車停在路邊,對表嫂說「我守車,你帶她倆去看看那塊石頭。」

  看石頭?我和老伴一臉疑惑,跟着表嫂下車,頭頂驕陽,過馬路,踏進一小片綠蔭──海心公園。「我當年在對面上班,這是年輕人拍拖常來的地方」,表嫂悠悠地說。「那你和表兄也常來吧?」我打趣地問。「才沒有,那時下班後就上夜校,沒功夫喔」,表嫂雖然否認,但笑語中卻是絲絲甜蜜。表兄夫婦年輕時白手起家,靠勤奮和努力打造出一片天地。

  話說這塊石頭還得先說為什麼叫海心公園。這裏曾是個小島,原址有一座海心廟,追溯更久遠些稱作土瓜灣島。當年客家人來到香港後,大部分圍村是客家村,剩下的本地村稱為土家村,土瓜灣,名字由此而來。海心島上四周怪石嶙峋,其中以魚尾石最形神肖。

  自一九六零年代起,香港政府在土瓜灣沿海進行大型填海工程,便將海心廟遷移至現址。隨後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撥款興建海心公園,保留了原有魚尾石、海心石及大部分自然景觀,園內遍植樹木,海心亭楹聯題曰:「海心亭具西湖韻,魚尾石全此地靈」。小小公園,亦是一段滄海桑田之變遷。另傳情侶們拜過海心石後,會有美好姻緣。「想當年您也常來吧」,上車後我和老伴笑問「司機」,表兄笑而不語,駛向下一景點。

  「看,宋王臺」,表嫂繼續做導遊,指着一塊碑石說。宋朝之香港,宋王臺是最好例證。七百五十多年前,南宋兩位小皇帝趙昰和趙昺南逃至香港,在九龍城一帶建立行宮。雖說逃難,小皇帝駕臨九龍城時,有上千官兵護駕,場面依然極之盛大。但蒙元軍依然緊逼,這對落難兄弟,停居數月便繼續逃亡。一二七八年,不到十歲的趙昰屢受顛簸,驚病交加,不久駕崩。其弟被擁立為王,最後逃亡至新會崖山。蒙元軍隊趕至,宋軍大敗,南宋末代皇帝與朝臣一同投海自盡,結束了宋朝統治。

  後人為紀念宋帝來港之事,在九龍城附近一座「聖山」上的巨大岩石刻鑿「宋王臺」三個大字(不以「皇」字乃怕得罪元朝皇帝)。往後之歲月,宋王臺巨石幾經爆破,幸這三個具紀念性大字無受損。後因啟德機場擴建,「聖山」夷為平地,刻有「宋王臺」之石碑於一九五九年遷至現址──宋王臺花園。園內有《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石碑,以紀念此段史跡。佇立碑前,往事如煙飄已遠,一聲嘆息。

  下一個景點露明道花園,在法國醫院與變電站之間,是一個鐵絲網圍住的迷你花園,看起來絕不起眼,但卻是珍貴的南宋歷史古蹟。走進小院,四張長椅和兩棵大樹,最搶眼的是破舊花崗石門框,門額刻有「上帝古廟」。「上帝」與「古廟」,何解?原來此「上帝」是指「北帝」,又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由逃難至香港的宋帝昺宗室建立,位於當時稱作古瑾圍之趙氏村內,為免元室起疑而簡稱上帝。一九二零年代,城市擴展,古瑾圍被夷為平地。經學者呼籲,政府在古瑾圍村落遺址建立露明道花園,更特邀饒宗頤教授撰文紀念,刻文為碑以流傳後世,於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揭幕啟用,二零一零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真是廟不在小,有「帝」則名,又幸得有識之士給予保護,歷史古蹟免於隱入塵煙。碑云: 宋景炎二年春,端宗自惠州甲子門,次于梅蔚四月,幸官富場。嘉慶《新安縣志》云 :「官富山 在佛堂門內,急水門之東,帝舟曾幸此,殿址尚存。又《官富駐蹕條》引《行朝錄》稱,丁丑四月,帝舟次于此,即其地營宮殿,基址柱石猶存。土人將其址改建北帝廟,今去嘉慶又百餘年, 陵谷屢遷,舊日殿址已不知所在。陳伯陶謂廟右有村名「二王殿」,其地亦難確指。勘以舊圖, 似在聖山之西,而北帝廟者,營構徒建,復非一次。今惟此上帝古廟之存耳。是廟曩有碑,記題 乾隆重修馬頭圍北帝廟。蓋自馬頭圍村遷來者,馬頭圍即昔之古瑾圍,或以《新安縣志》北帝廟, 與此為一址。雖難論之,惟此古廟相傳已久,且為古瑾圍耆老所崇祀,其地東面蓋宋皇臺,橫亙 一二里內,皆平疇田野,漢流浸灌,是為胥宇之豦意,當日君臣倉黃之頃,迺慰迺止,其行在不 難扵附近求之,則此廟之有助扵九龍史蹟之研究可知矣……園扵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落成,啟用 之日,市政局議員李有璇醫生實司其典禮。倡建園之議扵政府者,新會簡又文,而潮安饒宗頤為之記。

  最後一站九龍城衙前圍村。圍村建於一三五二年,曾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仍然有人居住的村落,亦是港九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二零一六年決定清拆重建。「村」中有座天后廟,村民為酬謝天后神恩,自一七二六年起逢十年舉行太平清醮。廟外擺放了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所立石柱,此廟具有歷史價值。當地產商要開發這片區域時,表兄直接溝通該集團上層,呼籲保存這座古廟。由於面對清拆,整片區域都是圍板,不得而入。正感失望,表兄出面,領着我們穿過狹窄小路來到廟前。古廟依然保存完好,香火不絕。又聽聞市建局曾承諾保留部分文物,包括天后廟,方感釋然。

  「這條街有一百多年了,馬上要改建」,說這話時表兄正駛入九龍城滿是泰國菜和潮州酒樓的街上。「要抓緊時間,再請表兄夫婦導覽幾次九龍」,我暗中盤算着,便到了分手的時候。

  「下次見」,表兄夫婦目送着我和老伴走向地鐵站。

2 則留言:

  1. 我也曾經過「上帝古廟」, 原來古瑾圍之趙氏村內,有這樣的歷史。

    回覆刪除
  2. 香港本土歷史, 值得尋幽訪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