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千載情緣在敦煌

  緊趕慢趕着,我終於趕上了這次的敦煌大展:「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敦煌系列展覽從不令人失望。

  上次的「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轉眼已是四五年前,可我仍然記憶猶新。因為實在太喜歡,我反覆去看了好幾遍。當時好像是盛夏,展廳的冷氣溫度很低,展覽內容又十分精彩,我渾身雞皮疙瘩起來一陣又一陣,心緒很不平靜。數碼科技和歷史文物看似一新一舊兩條平行線,卻可以如此完美地交匯結合,讓遙遠的敦煌突破了歷史的塵封,穿過了千年的光陰,風姿綽約地來到我們面前。

  我還未能有幸實地參觀敦煌石窟。聽去過的朋友說,親臨現場的感受會更震撼,彷彿置身於綿延不絕的藝術寶藏之中,被歷史重重環繞包圍。但他也說博物館的展覽利用科技手段讓觀眾看到更加栩栩如生和細緻入微的藝術表達,帶來更舒服的觀感;現場則會受制於空間和光線等局限,還有眾多遊客帶來的擁擠和干擾。

  本次的展覽,除了文物展品的陳列,也同樣積極運用了先進的數碼科技,生動地重現了敦煌之美。壁畫和絹畫中呈現的經變主題和民間風俗故事包括其中的供養人畫像,讓觀眾體會到佛教思想對當時社會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和滲透,以及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互相融合。《報父母恩重經變》一畫和儒家《孝經》對孝道思想的表達遙相呼應,相得益彰。父母子女之間血濃於水的厚重情感,是親情更是緣分,正應了本次展覽主題中的「情緣」。

  提起敦煌的情緣,我大概還會想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女士。她自北大畢業來到敦煌就一頭扎進戈壁沙漠幾十載,從青春昂揚到滿頭華髮。瘦小的身軀,偉大的情懷,她為保護敦煌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貢獻。樊院長還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和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數字敦煌」構想。除了自然氣候條件的挑戰,石窟彩繪還要經年累月的面對繁忙的遊客壓力。利用數碼科技展現敦煌藝術瑰寶,好比是給這套「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加上了保護封皮,讓這座燦爛的文化寶庫得以永生。學術大師季羨林評價她:功德無量。

  最近我剛看過CCTV《朗讀者》的前兩季。其中一期的嘉賓就是樊院長。主持人董卿說:樊院長一開始是婉拒了電視台的邀請,可是後來又同意來了,因為樊院長的丈夫喜歡看《朗讀者》。樊院長說:為了我,我先生犧牲的太多。我知道他喜歡看這個節目,所以我就來了,他看到電視一定很高興。台下一片掌聲響起。這便是敦煌守護人的情緣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