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AI損就業第一滴血

64日,舊曆四月十七日,天氣陰晴不定。各人在這一天有不同的感受,常言道,有人快活有人愁,新科技的出現既能創造亦能摧毀職位,人工智能(AI)發展取得突破,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廣受關注。明報「創科鬥室」近日在一篇報道中提到,諮詢公司Evident最新數據顯示,華爾街大行招兵買馬,公開聘請崗位多達四成與人工智能相關,其中摩根大通單在24月便刊登了3651AI職位空缺,求才若渴可見一斑。

在鐘擺的另一端,高盛早前於一份報告中估計,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發展日漸成熟,全球有3億個全職崗位可能消失,成為自動化的犧牲品。

職位流失見端倪

當然,這只是該行根據諸般假設得出的籠統估算,數以億計職位流失有否誇大、「達標」需時多久尚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AI比其他模式的自動化更富爭議性。

美國上周五公布,5月份非農業新增職位達33.9萬個,遠超預期,為聯儲局會否暫停加息增添變數,惟市場樂見經濟基調良好,工資增長略低於估算、失業率(3.7%)較預期高,更令「金髮女孩」(Goldilocks)憧憬重現,配合債務鬧劇落幕,違約危機解除,美股三大指數全線走俏。

投資者聚焦非農,未必在意早一天出爐的另一組重要就業統計。然而,對擔心AI搶走飯碗的打工仔來說,上周四人力資源顧問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發表的企業裁員數據,也許較官方勞動市場報告更值得關注,皆因人工智能威脅就業,從統計中可見端倪。

美企5月份合共宣布削減職位8.1萬個,較去年同期增近2.9倍,今年首五個月累計流失41.75萬個崗位,按年激增315%。在上月約8萬個被裁職位中,3900個可直接歸因於AI,影響甚於收購合併、公司損失合約、工作外判、財務困難、需求放緩、疫情及破產。

留意相關趨勢的朋友想必發現,美國人工智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I Safety, CAIS)兩個月內兩度發出警告,聲明中用上「滅絕」(extinction)一類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且認為緩解相關風險的重要性,不下於對抗瘟疫大流行和防止核戰爭。

警告vs危言

CAIS是一家位於三藩市的非牟利研究機構,基本立場是人工智能造福世界潛力巨大,惟必須顧及安全,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這種科技,否則後果堪虞。安全既是大前提,該機構用詞「激」一點不足為奇;有趣的反而是,OpenAIGoogle DeepMind,還有Anthropic等獲金主不斷泵水的初創企業,對CAIS的警告彷彿萬分認同,數十位業界領袖爭相在聲明上署名以示支持。

老畢在想,倘若造福世界要以承受破壞力等同於瘟疫或核戰的風險換來,恐怕誰亦無法贊同AI「軍備競賽」值得參與。問題是,警告(alarm)與危言聳聽(alarmist)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何在符合安全的前提下開拓和使用人工智能、監管是否追得上發展,還須拭目以待,但從Challenger報告不難嗅出就業市場第一滴血。

笑着迎轉變

論者常說,新科技創造的職位遠多於被取代的崗位,最終惠及大多數人,證諸歷史所言非虛。不過,從人工智能巨頭一面開足馬力研發,一面大談「責任」,可見最了解這種新科技的社群比誰都清楚,AI驅動的就業調整跟以往大不相同,對人類構成的威脅不容低估。

可是,從另一角度思考,2020年到現在,人類經歷了新冠大流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AI革命,任何一項都足以改變世界,且有齊CAIS提及的瘟疫肆虐、核戰疑雲等震撼元素,不少人腦海中相信確曾閃過各種「滅絕」情景,惟哪怕三年三巨變,日子依然要過。既然如此,何妨樂觀一點,笑着迎接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