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歷史建築

 

前香港仔警署

  一口氣跑訪了兩個紅磚建築物,都已屬歷史級保留狀況。一個是前香港仔警署,一個是前深水埗配水庫(建於俗稱「主教山」山上)。跑訪兩個建築的感覺可謂完全不同。

  現改為蒲窩青少年中心的舊警署,位處香港仔石排灣。我在熙來攘往的大路上問一個女學生蒲窩所在,但女學生搖頭說「不清楚」,可見此地已非人所常往。通向這建築物的一道石級路兩旁有不少土地神位,有個女士在擺放祭物。我走上一段傾斜度甚高的車路,瞥見紅磚微露時已氣喘吁吁。這座愛德華風格的屋子,與大埔舊北區理民府、柏架山林邊屋如出一轍。高居臨海,當年或可縱目監視海上船桅活動,時移世易,今天被厚厚的樹叢遮蔽,已失去那睥睨的面目和守備的作用。

  訪尋紅磚建築的最後一站不是舊式房舍而是配水庫。在上世紀初,香港市民主要靠地下水為飲用水,後來當局陸續在河谷地帶興建了儲水庫(俗稱水塘),增加存水量。所謂配水庫,是用來儲存來自「水塘」的自來水,過濾後再經管道輸送到家家戶戶。一般配水庫都在地底,而「主教山」這一個卻建在山頂,堪稱「山上水庫」。

前深水埗配水庫內一景

  中午時分,攀上有石級山路,看見兩邊有些健體設備供登山晨運者使用,還有幾張乒乓球桌。到了配水庫入口,守門的管理員說:「需預約。」以為白費氣力,但他說下午時段或有空位,只剩幾分鐘預約時間。幸及時用手機辦好,早十五分鐘就放行。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在攝影鏡頭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古蹟。

  原來水庫的平頂已在海拔七十米高,如立在半空上。可以想像半世紀前棄用時,這水庫就被林木掩蔽,出口或被土石封藏(如早年的防空洞),然而又是何以被發現而重見天日?這一切可待研究記錄。

  由一百零八根石柱撐起、直徑四十米、高九米的立體圓形水庫,假如灌了水,就可游泳划艇,所以有人說它像羅馬浴場,又酷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地下水庫。但紅磚的砌建是在水庫哪裏?走下工字鐵搭起的樓梯由平頂一步步往下走,便見花崗岩石柱的頂部用紅磚架構出半圓形的拱券,磚法排列是「歐式砌法」(Flemish Bond),俗叫「梅花丁」,是一種講究強度的砌磚法。舉頭看見密密排列的拱券撐起了水泥平頂,才不怕有塌陷的危險。

  這兩個完全不同功能的紅磚建築,已活化的一個已沒有多少人走訪,也許我們感覺它還有實用價值,而已沒有實用價值的配水庫反而帶出一種建築美學。我走下「主教山」時,想的卻不是泳場浴池而是水資源的珍貴。畢竟我們曾經歷四日供水四小時的制水日子,即使今日水庫常滿、東江之水源源而至,珍惜涓滴仍是不可或忘的一句老話。

1 則留言: